当前版:01版
打造现代化美丽农村
——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春季调研采访活动西乡行
    高土坝社区工厂工人正在做伞。

    高土坝社区一角。
    观光茶园。
    高土坝社区。
  陕西日报社
  全媒体春季陕南行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文/图
  眼下,西乡的茶园、樱桃沟景区游人如织……独特的山、水、林、镇,串联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四方宾朋。
  4月11日上午,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春季调研采访团一行来到西乡县,一路前行,伴着悠悠茶香,参观调研了杨河镇高土坝社区、城南街道五丰社区、江塝原生态观光茶园等。
  产业兴旺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4月是产业发展黄金季,杨河镇组织各村发展肉兔养殖产业,该镇凤凰村反复召开群众会,确定走塘约之路。他们成立兔业合作社,吸纳了56户村民入股,并以赠股形式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按规定,无论亏盈贫困户每年按最低4%年利率分红。在该镇西丰肉兔养殖场的一排排整齐的兔舍旁边,60多名农民正在现场学习肉兔养殖、防疫技术,他们准备回家后放手发展肉兔养殖业。
  该镇高土坝社区则加快社区工厂建设,如今已经修建了3座72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了雨具制品、家具建材、农产品加工等3家企业入园,通过“支部+社区工厂+贫困(搬迁)户模式”,带动150名搬迁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0个,有效解决了“后移民搬迁时代”的就业和脱贫增收难题。
  “我是去年到工厂上班,月收入将近2000元,离家也很近,走路不到十分钟,既照顾了家里也能有收入,很满足。”高土坝村王世艳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西乡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有机、绿色”现代农业为方向,巩固发展茶叶、生猪、烤烟、食用菌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油用牡丹、猕猴桃、蚕桑、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以观光的思维谋划产业布局,按照打造景观的标准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全力打造四大茗园,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园区22个、县级园区19个,建成生态观光园10个,为农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宜居 让农村颜值高起来
  “我们乡下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生活!”这是西乡县城南街道五丰社区居民最自豪的一句话。是啊,现在社区建有标准化灯光球场、桂花园、农耕文化展示馆、采摘体验园、活动广场等,还有一排排粉墙青瓦的新建民居。这条件,即使城里人也啧啧赞叹。
  五丰社区是十天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农村社区,社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硬化了所有公共场所,还硬化了95%的居民步道,全面实施了安全饮水、农田整治、排洪排水管网、危房改造等工程,并对82户偏远居民户进行了集中搬迁安置。如今,五丰社区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美丽乡村建设,给当地带来了跨越发展的契机。西乡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的田园风光、31万亩生态茶园等资源,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形成以重点景区为平台、美丽乡村为节点、靓美道路为联结、乡土文化为内涵、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外地游客到乡村吃农家菜、喝山泉水、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使乡村游更具吸引力。 
  西乡县白龙塘镇组织村民种植玫瑰园和桃园,不仅美化了乡村,还让玫瑰园、桃园撑起了该镇的美丽经济。如今,处处有鲜花、处处有美景,已是茶乡大地的真实写照。
  乡风文明 彰显农村“内涵之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杨河镇高土坝社区大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讲形势、知党恩”为魂,打造了工匠园、感恩路、书香路、新风路、道德讲堂和文明餐厅。
  西乡作为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确立了“寻根铸魂抓内涵、文明家园抓特色、五讲五知抓民风”的工作思路,规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任务。目前,全县已建成3个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镇(街道),65个省市县镇(街道)“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社区)。
  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该县不断挖掘地域文化,从镇村美丽传说、地名由来等11个大项70余个小项中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全面丰富“文明家园”的人文内涵。在示范点打造上,西乡县努力构建“茶乡文化大观园,城乡处处是景观,村里村外是景点”的新格局。同时,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与“五讲五知”教育实践、“阅读西乡”书香城市建设、“茶乡放歌”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相融合,建设“感动茶乡·好人一条街”、打造“感恩、道德、文明、诚信、法治”教育实践示范点,编印《地域文化汇编》《公民思想道德通俗读本》,祛除歪风邪气,纯正村风民风;打造“书香路”、“农民书吧”、“阅读西乡·人文堰口”等示范点,在全县形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局面。
  另外,西乡县建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定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以“道德模范”评选为主线,寻找最美系列人物,办好善行义举榜,放大好人效应,引导公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深入开展“优秀家训润万家”活动,鼓励群众在门楣、厅堂悬挂家风家训,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少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明确彩礼、婚车、烟酒等标准,使崇尚节俭、文明操办深入了人心。
  治理有效 干群同心奔小康
  西乡县不断强化农村组织核心建设,紧扣软弱涣散8条“红线”,全域排查整顿20个村级后进党组织,通过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整顿问责、问效,村级班子全额配齐,实现了动态清零。全面开展村级活动场所达标建设,在已改扩建48个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完成21个活动场所达标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社区活动场所规范达标、高质提升。不断加大激励奖补与经费落实保障力度,筹措资金140万元对各领域创建达标的100个基层组织进行命名和奖补。
  西乡对标“三项机制”要求,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以支部评绩定星、支书评分定星、党员评优定星为主要内容的“积分评星、追赶超越”活动,引入晋星减星、激励问责机制,把积分评星与脱贫攻坚、综合目标考核、评优表彰、报酬待遇和党员干部任用挂钩。及时启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建立千人村级后备人才库,成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和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做好村级后备人才培养,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后备干部。通过大幅提升党建经费保障,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落实医保、养老、离任村干部补贴,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
  按照事权下放、简政强镇、服务“三农”的要求,在高标准建设县、镇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实施贫困村活动场所“一厅八室”达标建设工程,新建、改建“一站式”服务平台48个,推动党务、政务、服务、事务、农务和“三留守人员关爱”等服务提档升级。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联动的“民情直通车”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以手机终端、热线电话、门户网站、民情通APP等为载体,把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户到人。实行县级下派干部与镇村干部联合坐班、轮流值班制度,并由涉农部门组建16支专家服务团,以村级活动场所为平台,广泛开展服务“三农”活动,实现群众一般的农业技术服务、致富技能培训、证件证照办理、矛盾纠纷化解、惠民政策落实和法律咨询服务“六个不出村”。通过“六个直通”平台收集民情信息和办理事项3.2万件,办结率98.7%,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生活富裕 日子越来越甘甜
  高川镇宝华村是个贫困村,该镇党委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动员103户群众将闲置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转,建成了陕南首家七彩苗木基地,使之成为集体、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银行”。
  记者在基地恰逢正在栽树的贫困户周成发,他告诉记者,他家有7口人,在得到土地流转费1191元后,他平时在基地栽树,目前已领到工资1050元。他的女儿周兴艳领到800元工资后,发现有游客前来观光。立即回家学酿苞谷酒,她酿酒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供不应求。
据基地会计冀产谋介绍,基地上月给贫困户发放工资3.2万元。目前,高川镇已对基地苗木花卉注册商标,统一包装销售,最终使基地形成“‘三变’+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模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
  和周成发一样,许多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去年以来,西乡县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1所,全县高考二本上线率连续六年全市第一。新农合、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打造就业扶贫基地10个,城乡低保、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有力。
  同时,该县坚持各类项目向脱贫攻坚整合、各类资金向脱贫攻坚靠拢,及时制定出台覆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实施方案,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靓美道路、整治江河环境为重点。结合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加强对群众进行健康卫生、文明礼仪教育,既要让贫困群众经济脱贫,更要让贫困群众精神脱贫,引导贫困群众积极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的田园风光、31万亩生态茶园等资源,不断实施全域旅游工程,让乡村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的西乡,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成为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