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居有美丽乡村 富有特色产业
陕西日报社
全媒体春季陕南行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文/图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境内山川连绵起伏,拥有生态茶园15万亩,绞股蓝3.8万亩,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也是女娲文化重要源发地。不仅如此,平利还创造了十几个“国字号”品牌:从鼓励土地流转,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制定;从推广“社区工厂”,到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平利县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名县。
社区小工厂 扶贫大产业
春天的陕南,绿意浓浓,生机盎然。4月8日,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采访团来到美丽的“女娲故里”——平利县,深入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工厂了解“就业式精准扶贫”新模式。
药妇沟社区是避灾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相融合的新社区,安置搬迁户550户1724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203户396人。社区紧邻平利县城和工业园区的核心区,针对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搬迁对象,在建房时一并规划了2458平方米厂房,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力促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脱贫增收。
“原来在家没事干,现在到药妇沟社区工厂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在这打工离家近,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家庭,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城关镇叶金沟村村民胡家珍告诉记者。
为促进返乡青年和大学生创业,平利县制定了一系列奖扶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成功引进嘉鸿手套、鑫发鞋业等社区工厂4家,吸纳就业250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1个,年免费开展培训500余人;成立女子创业协会1家,吸纳会员150名,带动全县1000余名搬迁贫困人口脱贫。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商标和销售网络,未来我们要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更快地辐射周边的市场。”鑫发制鞋厂负责人王瑞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回到平利县创办了鑫发制鞋厂,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从多年打工到创办自己的企业,王瑞江坦言,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如今,王瑞江的企业年产值270万元,吸纳了社区困难群众50多人就业。
截至目前,平利县共发展各类社区工厂79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5250人,使社区工厂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造血工厂”,探索出了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的新路。
2017年,平利社区工厂作为安康市“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之一得到汪洋副总理重要批示,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搬迁后续脱贫经典案例向全国推广。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也被安康市委、市政府作为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推广。
秦风楚韵 品茶论道
早就听说平利也有个长安,是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交界地,有比秦长城还早200多年的楚长城遗址,古味悠长、风景优美。而让小镇更声名鹊起的是,相继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和中国美丽田园。2017年8月正式列入国家特色小镇序列,12月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景区。漫步在长安硒茶小镇随处可见如棋似画的茶园,茗香四溢的茶庄,满目葱茏的茶山,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慕名而来的游客称赞这里,来平利不来长安硒茶小镇就不算游过“女娲故里”,这里已成为对外旅游开发的一张名片。
当采访团刚一踏进长安硒茶小镇,就被茶园传来的歌声所吸引,放眼望去围了满满当当的游客。
“硒茶小镇不愧是中国美丽田园,茶文化很浓厚,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上次很遗憾匆匆忙忙没咋逛,这次一定要好好转转。
据介绍,长安硒茶小镇坚持茶产业率先发展不动摇,以茶兴镇,倾力打造“西北第一茶镇”,种植规模达到2.1万亩,已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培育规模茶企10家,年产茶1200吨,涵盖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粗茶、绞股蓝等茶产品。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近20万亩茶基地,70%茶产品的外销,年产值达3.5亿元。
真扶贫 扶真贫 真脱贫
4月8日,采访团走进长安镇中原村,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道路两侧的绿树将村庄紧紧包围,洁净的农家小院,透露出舒适的生活气息,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享受着幸福美景,洋溢着幸福笑容……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开堂介绍,中原村由原柴家沟、中原两村合并而成,辖11个小组,535户2011人,全村共有贫困户241户699人,贫困发生率34.7%,2014年、2015年脱贫40户121人,2016年脱贫179户506人,2017年脱贫5户22人,目前贫困发生率为2.41%,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为实现早日脱贫,他们突出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解决90户235人贫困人口安全住房问题。按照“三村共建共享”的思路,规划建设三星寨山林经济产业园,创建市县级园区3个;引导17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兑付奖补资金48.6万元;激发农村新活力,组建扶贫资金互助协会,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在实现脱贫目标的同时,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通过配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代种代销等途径,带动帮扶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我们村已向6家企业配股594万元,企业每年向贫困户分红41.58万元,有效保障了脱贫成效。”王开堂说。
同时,该村大力弘扬“三苦三真”精神,全面推进新民风建设,积极开展“自强标兵”“苦干脱贫光荣户”“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脱贫、助力攻坚,营造了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
最美乡村 美如画卷
穿行在秦巴山区的平利乡村,格子窗、灰白墙、小青瓦式的徽派特色民居,依山就势,整齐划一,美如画卷。
据了解,多年前的龙头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这里兴起了茶业观光园,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小客栈,群众坐在家里“点票子”。龙头村也因此成为一个集国家3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名村。
2012年,在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平利县一举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6年,平利县的美丽乡村标准,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部“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予以发布实施。
近年来,龙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全媒体春季陕南行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文/图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境内山川连绵起伏,拥有生态茶园15万亩,绞股蓝3.8万亩,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也是女娲文化重要源发地。不仅如此,平利还创造了十几个“国字号”品牌:从鼓励土地流转,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制定;从推广“社区工厂”,到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平利县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名县。
社区小工厂 扶贫大产业
春天的陕南,绿意浓浓,生机盎然。4月8日,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采访团来到美丽的“女娲故里”——平利县,深入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工厂了解“就业式精准扶贫”新模式。
药妇沟社区是避灾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相融合的新社区,安置搬迁户550户1724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203户396人。社区紧邻平利县城和工业园区的核心区,针对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搬迁对象,在建房时一并规划了2458平方米厂房,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力促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脱贫增收。
“原来在家没事干,现在到药妇沟社区工厂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在这打工离家近,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家庭,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城关镇叶金沟村村民胡家珍告诉记者。
为促进返乡青年和大学生创业,平利县制定了一系列奖扶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成功引进嘉鸿手套、鑫发鞋业等社区工厂4家,吸纳就业250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1个,年免费开展培训500余人;成立女子创业协会1家,吸纳会员150名,带动全县1000余名搬迁贫困人口脱贫。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商标和销售网络,未来我们要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更快地辐射周边的市场。”鑫发制鞋厂负责人王瑞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回到平利县创办了鑫发制鞋厂,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从多年打工到创办自己的企业,王瑞江坦言,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如今,王瑞江的企业年产值270万元,吸纳了社区困难群众50多人就业。
截至目前,平利县共发展各类社区工厂79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5250人,使社区工厂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造血工厂”,探索出了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的新路。
2017年,平利社区工厂作为安康市“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之一得到汪洋副总理重要批示,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搬迁后续脱贫经典案例向全国推广。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也被安康市委、市政府作为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推广。
秦风楚韵 品茶论道
早就听说平利也有个长安,是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交界地,有比秦长城还早200多年的楚长城遗址,古味悠长、风景优美。而让小镇更声名鹊起的是,相继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和中国美丽田园。2017年8月正式列入国家特色小镇序列,12月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景区。漫步在长安硒茶小镇随处可见如棋似画的茶园,茗香四溢的茶庄,满目葱茏的茶山,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慕名而来的游客称赞这里,来平利不来长安硒茶小镇就不算游过“女娲故里”,这里已成为对外旅游开发的一张名片。
当采访团刚一踏进长安硒茶小镇,就被茶园传来的歌声所吸引,放眼望去围了满满当当的游客。
“硒茶小镇不愧是中国美丽田园,茶文化很浓厚,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上次很遗憾匆匆忙忙没咋逛,这次一定要好好转转。
据介绍,长安硒茶小镇坚持茶产业率先发展不动摇,以茶兴镇,倾力打造“西北第一茶镇”,种植规模达到2.1万亩,已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培育规模茶企10家,年产茶1200吨,涵盖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粗茶、绞股蓝等茶产品。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近20万亩茶基地,70%茶产品的外销,年产值达3.5亿元。
真扶贫 扶真贫 真脱贫
4月8日,采访团走进长安镇中原村,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道路两侧的绿树将村庄紧紧包围,洁净的农家小院,透露出舒适的生活气息,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享受着幸福美景,洋溢着幸福笑容……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开堂介绍,中原村由原柴家沟、中原两村合并而成,辖11个小组,535户2011人,全村共有贫困户241户699人,贫困发生率34.7%,2014年、2015年脱贫40户121人,2016年脱贫179户506人,2017年脱贫5户22人,目前贫困发生率为2.41%,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为实现早日脱贫,他们突出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解决90户235人贫困人口安全住房问题。按照“三村共建共享”的思路,规划建设三星寨山林经济产业园,创建市县级园区3个;引导17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兑付奖补资金48.6万元;激发农村新活力,组建扶贫资金互助协会,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在实现脱贫目标的同时,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通过配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代种代销等途径,带动帮扶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我们村已向6家企业配股594万元,企业每年向贫困户分红41.58万元,有效保障了脱贫成效。”王开堂说。
同时,该村大力弘扬“三苦三真”精神,全面推进新民风建设,积极开展“自强标兵”“苦干脱贫光荣户”“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脱贫、助力攻坚,营造了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脱贫攻坚工作氛围。
最美乡村 美如画卷
穿行在秦巴山区的平利乡村,格子窗、灰白墙、小青瓦式的徽派特色民居,依山就势,整齐划一,美如画卷。
据了解,多年前的龙头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这里兴起了茶业观光园,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小客栈,群众坐在家里“点票子”。龙头村也因此成为一个集国家3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名村。
2012年,在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平利县一举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6年,平利县的美丽乡村标准,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部“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予以发布实施。
近年来,龙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