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咱就是群众的贴心人”
——记王益区王家河村“第一书记”马慧红
    马慧红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走访贫困户,并指导贫困户填写信息卡。

    马慧红在贫困户家中调研。
  最美基层干部25
    闻娟 周旭 本报记者 王根平 文/图
    “听说上级派了个女干部当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8月,各种质疑、猜测成了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村里最热门的话题。
    两年过去了,王家河村发生了日新月的变化:道路修到地头边,生产生活用水不再难,脱贫产业快速发展……关于“第一书记”马慧红的话题,在村民的口中依然热度不减。
    摸透村情谋发展
    王益区王家河街道王家河村共有280户1074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0人,耕地面积264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和苹果等为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常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严重制约了全村的发展。
    马慧红驻村后,第一时间走遍全村,再结合村情实际提出“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加强基础设施,提升村容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她与村两委一道,扎实推进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马慧红着力从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上门送学、农闲课堂、微信课堂、农村大喇叭播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全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切实提高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履职本领、责任意识、服务效能。
    王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秦玉良说:“自从马慧红到村以后,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了,现在村委交流开会成了工作常态,大家坐在一起想点子、谈经验,很多工作都好开展了。”
    办实事走致富路
    马慧红与村委会成员、帮扶干部一起集思广益,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为每户“量身定做”脱贫帮扶计划。
    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全年开设30余期果业技术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果园管理水平。2017年,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1500余亩,产量150余万公斤,销售总收入700余万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办农家乐。目前,全村有16户办起了农家乐。
    驻村这几年来,通过她多方争取的20余万资金,村委会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累计投资290余万元,对10公里村道路进行平整硬化,安装110盏太阳能路灯,制作文化宣传墙12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协调50余万元资金用于修整河道,栽植景观树;积极组织全村扎实开展“三堆六乱”集中清理。通过一系列措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她积极组织全村开展尊老爱亲、好媳妇好公婆、致富能手、脱贫先进、优秀党员、乡贤人士等各类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开展特色文化演出5场次,村里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秧歌队。通过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村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脱贫致富信心进一步巩固。2017年,王家河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撸袖实干赢信任
    “关系亲不亲,要看是否用真心。把群众当亲人,咱就是群众的贴心人。”这是马慧红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带领村干部进村入户掌握民情,一刻不停跑项目,早已成为群众眼里的“自家人”。
    贫困户周文奎是马慧红的帮扶对象,今年87岁,一直独居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马慧红争取到2万元资金,为其新建2间房子,修缮了卫生间,老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隔三差五的看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老人深受感动,“她就是我的亲闺女啊!”周文奎逢人便说。
    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是马慧红最牵挂的事。2017年的3月至9月期间,她积极联系医院为全村村民上门免费体检4次、免费送药2次,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残疾人及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
    其实,在王益区像马慧红这样打起精神、迈开脚步,将扶贫工作真抓实干的领导干部还有很多。他们肩扛责任,舍小家为大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带领广大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大步前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