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抱团发力拔“穷根”
——凤翔县八名“第一书记”自结联盟助脱贫
  最美基层干部2
    本报记者 辜希静 通讯员 李晓锋
    “自从家门口有了合作社,土鸡蛋供不应求,我们一家脱贫有指望了……”1月3日,凤翔县柳林镇石乖明拿着刚刚卖鸡蛋赚来的1250元高兴地说。
    凤翔县柳林镇北部山区旱腰带上的五指岭地区,有集中连片的汉封村、程家塬村、窦村、洛城村、景村、关村、西沟村、后沟塬村8个贫困村共1800户7742人,其中贫困户465户1410人。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杂,成为典型的深度贫困区。为了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八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发挥优势,凝聚一起,自结联盟,抱团发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合作社拓宽致富路
    2016年7月,由8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韩红章、张红安、张亚会、冯杨、闫飞、董新涛、赵宗虎、刘军伟共同发起,筹集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了“五指岭”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围绕打造绿色原生态农业品牌,突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农户发展乡土特色的土鸡蛋、黑土猪、中药材等农产品。
    汉封村贫困户段一龙没啥手艺,农闲时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去年4月,合作社免费给他送来6头黑猪仔,并签订购销协议,农户用纯粮喂养6~7个月,毛猪体重达到90~120公斤后,由合作社以不低于5元/公斤的市场保护价予以收购。
    自“五指岭”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与160余户贫困户达成合作协议,已帮助8个贫困村农户销售农特产品8万余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500余元,为五指岭地区贫困户稳定脱贫谋得了好路子。
    危房户喜圆安居梦
    “以前住在土坯房里,一遇到刮风下雨,屋内漏雨潮湿无法入住,没想到现在老了还能住上敞亮的砖瓦房。”谈起如今的新变化,汉封村一组的杨晓宁老人,难掩内心欣喜。他一面拉着汉封村“第一书记”韩红章参观新家,一面感叹不已。
    汉封村一组地处深山区,受地势所限,发展非常缓慢,群众大多住在土坯房中,吃的依然是井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韩红章与村“两委”成员商议后,他积极争取国家异地搬迁项目。2017年7月,汉封村一组首批集中安置的15户59名群众喜迁新居。其他7个村的“第一书记”也在韩红章的带动下,积极争取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动员群众新建砖瓦房,改善居住条件。截至目前,8个贫困村共60户200名群众告别了土坯房,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
    敢叫“旧貌”换“新颜”
    “要想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五指岭8个贫困村的落后面貌……”程家塬村“第一书记”张红安发出倡议,得到了其他7个村“第一书记”的积极响应。
    张红安首先行动起来,多次到县国土局争取项目支持,促成了1100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落户程家塬村。
    张亚会多方争取100多万元,打通了窦村到关村的断头路,水泥硬化道路3公里,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冯杨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县工会的大力支持,为洛城村赠送油松、塔柏等绿化苗木800余株,绿化通村道路2.5公里,修建花坛120余个,衬砌排水渠1.2公里。
    ……
    现如今,五指岭地区今非昔比了。行走在乡村田野,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行行郁郁葱葱的行道树,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还有那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忙碌身影……绘就了一幅幅文明和谐的乡村生态画卷,一个个昔日落后的穷山村正在一步步向美丽宜居的小康村迈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