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冬闲狗撵兔


岐山 赵林祥
大雪节气一过,气温骤降,北方广袤的乡村进入了寒冷的仲冬。留守的庄户人基本闲下来,城镇的建筑活儿也进入一年中的淡季,打工的青壮年陆续返家,沉寂了大半年的村庄又一次热闹起来。在等待过年的这段赋闲时日里,流传数千年的狗撵兔习俗,又一次在北方农村活跃起来。
西府乡村流行的狗撵兔,分为竞技活动与休闲娱乐。前者是两组人带着细腰狗共撵一只兔,先逮住者为胜,属于村与村之间的娱乐比赛。由于参与人数多,兔子又是人为的放猎,少了原始的野性,淡化了猎狩的刺澈,已逐渐淡出了当今农村。纯粹的狗撵兔属于民间自发,以撵兔为乐子,以捕猎食肉为目的。一般是七八个好友相约,早晨吃饱肚子揣上块干粮,顺手掂起根木棍儿,牵着自家的土狗,雄赴赴气昂昂,杀向田野。
撵兔者多是老手,熟门熟路,地点常选在开阔的连片大田。到了地头众人间隔十米一字儿排开,肩扛木棍,手牵家狗,疾步向地中间纵深推进。性急的狗们嗅到野味就狂吠不止,拽着绳索向前猛冲,刚走数步,狗的疯狂唤醒了人与生俱来的动物野性,人与狗一齐爆发,撒开腿奔跑起来,顿时烟尘骤起,喧嚣声打破静寂的旷野,惊动了隐藏在麦田深处的野兔,悠地窜出来一跳一蹦,开始了本能的逃生。撵兔人吆喝一声一齐放手,发现了目标的狗们,忘记了狂吠,大张着嘴,吐出长长的红舌头,撩开四腿一溜烟扑向猎物。跟在后面的主人挥舞着木棍,大喊大叫以振声威。于是,缓缓爬升的冬阳下,机灵的野兔,凶猛的土狗,撵兔的农人,组成箭形梯队,在空旷的田野里没命地狂奔。西风呼啸,喊杀声不绝于耳,上演出远古人类围猎的一幕真实场景。
毕竟短腿跑不过长腿,一阵奔袭追撵,狡猾的野兔就耍起了小聪明,三番五次地兜开了圈子,有时眼看着冲锋在前的狗嘴都快咬住了兔尾巴,狡兔一个急刹车,就地一滚掉转了方向,猝不防备的狗们转身不灵,一下被丢开老远。
一番追追撵撵,厮杀较量,数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的野兔,最终被众狗合力围捕。当狗们叼着猎物兴冲冲凯旋而归时,一伙撵兔人早累得气喘呼呼人困马乏。但追撵中那种狂野的放肆发泄,奔跑中酣畅淋漓的痛快惬意,冬天少有的大汗淋淋的舒爽,收获猎物后的喜悦,以及即将到嘴的野味的诱惑,让所有的人忘却了隆冬的寒冷,忘却了捕猎过程中的疲乏。大家乐呵呵摸着狗脑勺一番赞许,撕一片干粮给予奖赏,稍作歇息,人与狗重振雄风,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下一轮的狗撵免……
狗撵兔不仅让乡里人在奔跑中锻炼了身体,觅到了乐子,尝到了野物的美味,打发了冬日闲散的日子,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兴盛不衰的民间休闲娱乐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延续了中华古老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