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06版
常说百姓心中事 感动万千平凡人
——陕农报2017年“故事”专栏系列报道的综述
    7月26日4版

    10月27日4版
    9月22日4版
    11月24日4版
    12月4日4版
    8月30日4版
    1月16日4版
    6月30日4版
    5月17日4版
    11月10日4版
    12月13日4版
    张国政辜希静/文
    从2016年2月到2017年12月,两年时间里,《陕西农村报》每期坚持制作一个整版的《党员故事》或是《百姓故事》,集中报道我省基层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及三秦百姓身边发生的大喜事、大好事、新鲜事、实在事,这在全省报纸媒体是独一无二的。《陕西农村报》每年坚持制作一百多个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版面,这在全国的涉农报纸也是独树一帜的。
    陕农报“故事”栏目一路收获了众多的掌声、笑声,稿件在各资讯平台阅读量超过100万次,也是收获点赞声一片。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认为,“陕西农村报发挥专长,将报道重点聚焦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报道了一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党员、好干部,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持续不断,反映良好,彰显了媒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值得表扬。”
    独家特色
    从2016年至今,陕农报每年拿出100个左右版刊登《党员故事》或《百姓故事》,这在全国涉农媒体独一无二,这在全省媒体也是独树一帜的,并形成了独有一套运作办法,所以说,“故事”栏目是陕农报的独家特色。两年来,这档栏目产生的影响力,远超出预料。“故事”栏目稿件不仅仅做到了“深入策划、深入采访、深度展示、深刻链接”,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独有的新闻事实。②独有的远见和时效。③独特的结构。④独特的见解。接下来,通过几篇刊登的文章对这些特点进行阐述。
    《三个鸡蛋送给“第一书记”》(11月24日4版),报道的是韩城市桑树坪镇梁山村党员贾洁亮为16户贫困户争取到扶贫资金后,担心村民不会激活银行卡,领不到补助金,自己一大早就到镇上熟悉办理流程,再为贫困户开通好银行卡的事情。贾洁亮真挚诚恳的工作态度,细心体贴的热情服务,给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村民看到一大早贾洁亮为他们的事情忙前忙后,拿出三个鸡蛋硬塞给他表示感谢时,贾洁亮连连推辞,只是说了一句“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这则报道是难得的独家新闻,记者采用现场短新闻方式报道,以讲故事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报道农村发生的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好事,报道语言平实简练,事迹生动感人。
    《扶贫中的“三个记忆”——记澄城县庄头镇永内村“第一书记”赵浩森》(9月22日4版),报道的是澄城县庄头镇90后驻村干部赵浩森,通过赵浩森的“三个扶贫故事”讲述了他及时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使群众真正理解扶贫的意义、做法以及同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还时刻注意群众的情绪,及时地、如实地向党组织反映,让党组织能够经常听到群众的呼声,更好地改进工作,从而保证自己的决策能正确地代表群众的利益。文章通过“三个扶贫故事”,独特的文章结构,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讲述新闻主人公通过巩固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沟通作用。
    《“第一书记”的“第一追求”——记紫阳县王家河村“第一书记”陈荣贵》(12月4日),报道的是紫阳县蒿坪镇王家河村“第一书记”陈荣贵的故事,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资医扶智助学帮困,为村民探索可持续增收路发。特别是通过募捐的方式在安康市直人社系统筹集资金4万元,对全村120名贫困学生(小学—高中—职高)分别按照600至2000元标准集中帮扶。这些做法体现了主人公对扶贫工作的独特见解,栽下梧桐树不愁落凤凰,如今王家河村经济发展了,改变了面貌,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
    此外,《党员故事》或《百姓故事》报道还有以下特点,独有的地方特色、独有的视野、独树一帜、独特的角度、独有的深度。
    标题特色
    标题是新闻的浓缩,是事实的骨骼,是新闻的眉和目。对于报人来讲,标题是一门值得探索的艺术。人常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说明标题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画龙点睛、纲举目张”的作用。陕农报标题制作有七个原则:①标出气势来。②标出动感来。③标出情感来。④标出悬念来。⑤标出形象来。⑥标出韵律来。⑦标题口语化。《党员故事》《百姓故事》版上好标题层出不穷。
    《这里“群星”灿烂——记印台区北街社区的老党员们》(1月18日4版),文章讲到印台区北街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93名,其中老党员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比例。社区支部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老党员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设立了“老有所为六大岗”,让老党员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建和谐幸福家园。一个党员一颗星,这就里“星光”灿烂。这则标题标出了形象来。
    《“孝心,比金子更重要”》(1月16日4版),报道的是城固县熊家营小学女教师梁亚茹带着八旬老母住校教书的事迹。“孝心,比金子更重要”梁亚茹用这朴素的话语诠释了忠孝两全的人生真谛,得到对领导和同事的赞扬。这则标题标出了情感来。
    《“脱贫,关键是靠自己”——陇县贫困户安小军养鸡记》(5月17日4版),44岁的安小军是陇县曹家湾镇段家峡村4组村民,因小时候小儿麻痹,致使右腿残疾,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举步维艰。虽然有了干部的全力帮扶,但安小军更懂得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所以他才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则标题标出了口语化来。
    《今天,我已离不开你——记佛坪县陈家坝镇孔家湾村“第一书记”强清军》(5月29日6版)文章报道的是汉中市交通运输局派驻孔家湾村的“第一书记”强清军驻村包扶的故事,标题中的“你”是谁,让读者好奇心连连,就想赶紧看完文章,找答案。噢,原来这个“你”是孔家湾村,因为强清军与孔家湾村的贫困户建立起深厚感情,他已离不开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起工作的同事们。这则标题标出了悬念来。
    《忙人老汪头——记紫阳县人大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汪义德》(6月30日4版),老汪名叫汪义德,是紫阳县人大办公室派驻麻柳镇染房村的“第一书记”,连续驻村4年,是紫阳县年龄最大的“第一书记”。这则标题标出了形象来,汪义德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为困难群众奔走乡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看看共产党员的奋斗姿态——记宁陕县江口镇竹山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李宁》(8月30日4版),文章讲述的是基层党员李宁是位拥有资产近百万元的成功人士,但他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富裕,成为全村致富的“领头雁”。这也体现共产党员全力以赴,以身作则的奋斗形象。这则标题标出了气势来。
    《上梁大吉——特困户李草各在众人帮助下盖起楼板房》(12月1日4版),家住渭南市临渭区人民街道办事处尤西社区李草各,丈夫早逝,儿子残障,全家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全靠政府救济度日。这天由区人大代表、爱心人士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队,为李草各即将落成的新房上楼板,这让她高兴得合不拢嘴。上楼板也称作是“上梁”,这在农村可是件大喜事,大乐事,可渭是“上梁大吉”。这则标题标出了动感来。
    《寒门出状元一出就出仨——“卖菜妈妈”陈德秀培养出三位大学生》(12月13日4版),丈夫患上偏瘫,家有三个小孩正在上学,陈德秀一人扛起了家庭重担,靠卖菜将三个孩子送到了大学殿堂,小女儿还是北大在读研究生。这可不是寒门出状元,而且还出了三个。这则标题标出韵律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诸如此类的好标题还有很多,至今我们还对《“小贾,记得常回家看看”——记韩城市能源局驻桑树坪镇梁山村“第一书记”贾洁亮》(5月29日4版)、《上上下下都服她——记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党支部书记惠春侠》(9月11日4版)、《把“蛮疙瘩”当成“亲疙瘩”》(9月13日4版)、《带头与贫困较劲的“拼命支书”——记蒲城县桥陵镇东场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牛》(11月10日4版)、《他与死神擦肩而过——记韩城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爆专干米孝武》(11月24日4版)这样的好标题记忆犹新。
    深度特色
    这里讲的深度特色是指平面组合式深度报道,也叫主体纵深式深度报道,或者叫进行式连续性的深度报道,叫复回式深度报道也行。它不是指一时一地一篇文章的深度报道。它强调的是时段和过程。《党员故事》或《百姓故事》每期在4版刊出,一做就是两年,一直持续至今,已经刊登将近200个专版,400多篇文章。突出一个方面,一个主题,通过专版开辟专栏,过程就是深度,时间就是深度。这就是组合式深度报道,就是纵深式深度报道,就是进行式连续性深度报道。
    《乡村道德建设的成功实践——宜君县“迷家塔好人群体”探秘》(10月27日4版)宜君“10·19”助人为乐群体先进事迹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报道后,迷家塔村扬名全国。一个处在山洼零落的村子,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助人为乐的故事层出不穷,“急人所急、帮人所需”已成为迷家塔村民的自觉行动。一个村何以成为好人群体,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迷家塔及其邻村,走访乡镇、县有关部门,终于探寻到“迷家塔好人群体”是如何炼成。作者从一个点,一个面,纵深式层层剖析,迷家塔村自古有言传身教的美德传统,这种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一辈传一辈。迷家塔村的良好村风是培植好人的“土壤”,在村民们眼里,有着“莫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观,把平凡事难能坚持地做。迷家塔村人以“帮助他人是幸福的事”作为人生信条。这就是“迷家塔好人群体”的秘密。
    《一把修脚刀拓宽技能脱贫致富路》(11月24日4版)文章报道的是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保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元集团)董事长郑远元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这也是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今日的郑远元专业修脚保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已开设直营店和加盟店近2000家,门店遍布全国,拥有员工近1.4万人,并带动家乡紫阳县2万余人依托修脚足部护理产业创造出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数千人因此脱贫的骄人成绩。一把修脚刀何以闯出脱贫致富路?文章从主人公的独特经历入手,进行组合式的深度报道,从企业的发展模式、文化建设、社会效应,以讲故事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纵深性、大跨度地报道主人公的成功轨迹。
    陕农报讲好“党员故事”“百姓故事”的同时,还总结脱贫致富的好做法,把不同地域、尤其是贫困户身边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这些充满现场感、热度感的报道让广大读者感到亲切、贴近,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既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更是体现了陕西农村报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媒体担当。
    常说百姓心中事,感动万千平凡人。陕农报运用现场短新闻讲故事,是一个创新,是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她们讲故事,新闻立命,全是百姓的身边事、心中事、感人事、新鲜事。她们讲故事,“短”的恰到好处,“短”的精彩,“短”的如同微电影的图像,活脱脱地从读者的脑海闪过。她们讲的故事,有现场,有对话,有情节,接“地气”,生动而出彩。诚如此,《百姓故事》《党员故事》才金灿灿闪光起来。这,就是她们成功的奥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