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临渭人应该记住她
    临渭区食品药品管理局 王远
    我是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聘到宁波市制药公司工作。我辞职报考了陕西省公务员,被录到临渭区政府工作,告别了美丽如画的海滨城市宁波,来到渭南,从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渭南市临渭区人。
    临渭区,就是老渭南县,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名相大将军,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唐朝大将张仁愿,北宋宰相寇准。就是在现代又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屈武,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张宗逊。
    这些都是临渭人的光荣和骄傲。今天,我要说的是,临渭人应该记住的还有她——张秋香。
    张秋香,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务棉能手,是双王八里店村人。9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她科学务棉,精耕细作,创造了全国亩产皮棉75公斤的最高纪录,《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宣传推广她的务棉经验,改进了全省、全国的棉花种植办法,大面积提高了产量,为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7年和1958年,她先后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60年,她领导的棉花作务组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79年9月和1989年9月,她先后两次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被树为“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她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秋香,热爱劳动,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科学种棉,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党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她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张秋香不骄傲,不停顿,不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学习新的务棉技术,勇于实践。晴天不怕热,雨天不怕淋。天不明,她第一个到田间,天晚收工了,她还舍不得离开地里。棉花地就是她的家,棉花苗就是她的命,棉花丰收高产,就是她最大的希望和追求。
    张秋香把对党的忠诚和信仰熔化在了自己的心里,把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把对社会主义和拥护和赞美体现在精心务棉上。
    什么是理想信念?它不是一句空话。什么是信仰和忠诚?它不是抽象的。理想和信念,信仰和忠诚,在张秋香身上体现得最具体,最真实,最完美。
    时代变迁,岁月流逝。张秋香的名字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漫漫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来到张秋香的村,她去世多年了,年轻人忙着外出打工,记不得她。我就问七八十岁的老人,爷爷奶奶们说到张秋香,显得有点激动,颤动的嘴巴给我说个不停。
    张秋香头上顶个大帕帕,身穿大襟衣,总是笑呵呵的。她参加扫盲班,认了不少字,成了文化人。
    那时候,国家穷,把棉花作为战略物资,政府叫农民种棉花。可棉花播种难管难收,没有玉米小麦好种好管好收,农民不愿意种。张秋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十几个妇女成立了种棉小组,顶烈日,冒酷暑,棉花地里热蒸她不怕苦,摸索总结了棉花生长的规律,怎么样长得好,产量高。她打破了“谷雨前,不种棉”的传统,提早播种;她冲破了“棉花栽不活”的习惯,移苗补栽;她发现了棉花多结桃的秘密,五步整枝,就是捋裤腿,打老叶,打旁心,打顶尖,推株并拢;她组织妇女学文化,学习科学务棉技术,她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带头应用到务棉花中。
    张秋香,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能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这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听党的话。因为她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热爱种棉花,把一生奉献给了种好棉花为国家的产业。因为她爱学习,有文化,敢改革,敢闯敢试敢创新,打破旧习惯,摸索新经验开创新生机。因为她在棉花地里,松土、锄草、灭虫、打枝掐老叶,一株一株过,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新时代有新的生机。我们记住张秋香,传承张秋香的精神,就是坚定信念听党的话;认真学习,敢于创新;做好细节,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奉献一生。
    讲出临渭的好故事,展现临渭的光荣历史,宣传临渭的优秀文化,传承临渭人的奉献精神,这是每个临渭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可是,在我们的同志中,有些人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工作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这样我们怎么去追赶超越,创建文明城市?希望一个个临渭故事能打动我们临渭人,警醒我们临渭人,激励我们临渭人。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创文明城市,就是我们所有临渭人的目标,我们再次动员起来,朝着这个目标,推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