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产业扶贫 流金淌银
——陇县“菜单式”产业脱贫亮点扫描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十九大精神在陕西

  本报特约通讯员 梁会平
  “我们山里的农民,有了合适的产业,致富才有希望。”在陇县东南镇盘艾村村民夏会儒的眼里,村里自从开始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大家的日子全然是“两重天”:以前家家户户种小麦,勉强温饱;如今,富鑫中草药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村民们收入“井喷”式增长。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陇县着眼“精准”二字,着眼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推行了由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镇和部门上菜、绩效考核评菜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贫困户与企业、园区、产业大户有效对接,“绣”出了一朵朵加快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搭上产业致富车
  “背靠山坡,发展核桃很有优势,我选了个核桃种植‘套餐’。”去年4月,东风镇焦家坡村三组村民吴刚林从村里召开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会议得知“脱贫菜单”。“我记得我们的扶贫主任李新龙当时给我们拿着县上的《“菜单式”脱贫项目申报表》,表中罗列了种植业、养殖业好多扶持清单,我就选了核桃种植,当时政府免费提供苗子,并全程技术指导,目前栽植的12亩核桃长势喜人,预计明后年就开始挂果。”
  贫困群众要脱贫,发展产业是治本之策。正是基于此认识,陇县针对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依托奶山羊、核桃、烤烟、旅游、中蜂等特色产业,及时编制33项产业项目清单,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套餐内容,每种“套餐”都匹配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以前工作总是政府统筹安排,主观性强,缺乏精准性,群众想做什么往往得不到具体落实,因此发展没有积极性。这次我们重点解决帮扶谁,谁来帮,如何帮的问题。政府给思路、给办法,群众自选套餐,激发了群众想发展、愿发展的激情,好政策真正落实到了贫困人口身上。”县委书记杜长生说。
  瞄准市场需求,根据群众喜好,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指导群众选择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55个,1.3万户贫困户全部自主“点菜”,选择了脱贫致富产业。
  收入翻番惹人羡
  “现在在绿能牧业上班,每个月固定工资3000元,还包吃包住,一个月4天假。如今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12月16日,正在绿能牧业羊舍里打扫卫生的陇县堡子身村贫困群众张永科满脸微笑地说道。
  今年48岁的张永科是陇县堡子身村的贫困户,家里以前仅靠种植小麦和玉米维持生计。张永科感叹:“这种靠天吃饭的活儿干起来心里没底,今年天旱,玉米收成最多只能保本。今年6月,县乡包村干部动员我到这里打工,没想到一月收入这么多。”对此,张永科感到十分满意。因为这里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而且活也不累,就是每天清理羊舍的卫生,为它们补给饲料和水,尽可能为羊群提供更加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
  据悉,绿能牧业目前共为28名贫困群众提供饲养、清洁、饲草储运等岗位,年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企业还与387户贫困户签订1935亩青储玉米收购协议,贫困户亩均收入1200元。
    目前,全县已经建成像绿能牧业一样的产业扶贫基地113个,涉及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个方面。县长赵甲宏介绍说,县上对这113个产业扶贫基地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对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满意度较低的,取消基地资格,不予扶持。今年以来,这113个“双百”基地已经吸纳带动1.2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或就业,实现了基地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做到了产业脱贫全覆盖。
    创收增收不再难
    “看我们这的虎头鞋,纯手工做的,小孩儿穿上多喜庆。还有这个抱枕,可以拆开当毯子,可受欢迎了。”吕海慧一聊起自家的产品就停不下来。
    吕海慧之前一直做服装生意,几年前在陇县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利用50万元创业贷款开起了这家社区工厂——陇县关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陇县当地民俗文化产品,而陇县农村妇女就有搞刺绣、做布艺的传统,贫困村中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完成生产。”吕海慧介绍说,她就将深山区贫困家庭变成公司的加工车间,将贫困群众变成公司员工。主要是对有一定手工活的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及残疾人,发放原料,让她们按照厂里要求在家里做,每隔一段上门收购,统一销售。这样既不影响农村妇女、老人照顾家里,又能做针线活挣钱,这种就业门槛低、无风险的工作,符合贫困群众自身发展需求,贫困劳动力参与面广,就业率高。目前,这一模式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吸纳带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200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100多人。
    邓改霞是来自城关镇高楞村的贫困户,丈夫去世后一个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家庭比较贫困。但她心灵手巧,制作的布艺吕海慧尤为满意,把她安排到了社区工厂,主要负责裁剪工作,目前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
    如今,陇县的社区工厂已成为陇县留守妇女、老人创收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在社区工厂务工或社区工厂带动增收的贫困群众2000多人。
    贫困户零投入却赚大钱
    眼下正值寒冬,但陇县温水现代农业园区的香菇大棚里温暖如春,在一排排整齐的菌架上,满满地排着一个又一个菌包,菌包上面已经冒出了大小不一的香菇,这一颗又一颗的香菇承载着贫困户的脱贫梦想。
    “除了人力成本外,这些大棚都是政府和园区免费提供给我们贫困户的,我觉得只要勤快点,脱贫不是问题。”在陇县温水现代农业园区的香菇大棚内,温水镇枣林村贫困户郭会林告诉笔者,今年他们家承包的4座大棚,按照每个大棚保底8000元来算,收入最少可以达到3.2万元。
    “园区免费提供生产大棚,并免水电费、免费技术培训,每座大棚借给菌袋8000袋,出菇后保底回收,保证每座大棚每季收入不少于8000元,一年不少于1.6万元。”这就是该园区采取的“三免一借两保障”“借袋还菇”扶贫模式。据园区负责人李晓宏介绍,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持举措,通过“借袋还菇”,目前已有135户贫困户零成本进入赚大钱。
    “‘借贷还菇’为我们扶贫创出了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但让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而且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可以以后自己建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今年县上积极推广这一扶贫模式,计划2018年再建大棚1100座,带动更多的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县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相信,有了“精准”的产业帮扶,陇县脱贫未来可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