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产业扶贫 根在人民
猕猴桃专家给高李村贫困群众讲解猕猴桃作务技术。
企业参与助力产业扶贫。
贫困群众在葡萄产业园区务工。
扶贫干部为贫困户赠农药送技术到田间。
区委副书记刘会军(前排左三)、副区长张占权(前排左二)带队观摩高李村产业扶贫工作。
区委书记郭柱国(左二)、区长刘宝琳(左一)在桥南镇调研扶贫产业。
朱博武 本报记者 刘晓林 文/图
临渭区是渭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8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823户,59755口人。
近年来,临渭区委、区政府始终以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根植发展基因,激发内生活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创新模式 产业扶贫辟新路
“我们就要向贫困‘宣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产业扶贫为脱贫工作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帮对象,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临渭区区委书记郭柱国在全区脱贫攻坚大会上说。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临渭区紧扣“因”字决,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因势利导,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园区+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精心布局农业产业集群,开辟出了一条由支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就业帮扶为主、各种帮扶措施并举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临渭区在全区推行“党支部+”产业脱贫模式,大力培育产业脱贫示范典型,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7年,全区15个街镇结合实际各自抓建“党支部+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综合型产业脱贫典型45个。围绕猕猴桃、葡萄、樱桃、李子、电商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名,示范带动19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立足猕猴桃、设施瓜菜等产业新建立4家现代产业园区,带动2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园区就业、300余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
丰原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园区+农户”、“合作社+园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长寿塬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5家有限公司,以帮扶单位为载体,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实施猕猴桃、苹果等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品牌化销售,带动周边534户群众增收致富。
阳郭镇高李村结合实际,成立了高李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四个园区一个中心”,分别为猕猴桃种植扶贫园区,猕猴桃储藏加工扶贫园区、光伏发电扶贫园区、养殖扶贫园区和产业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了种养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我们的产业链条现在逐步已经搭建起来了。”村里的“第一书记”杨威介绍说。随着高李村现代文化农业产业推广,该村推行“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真正把村民“扶上了马”。
精准施策 产业助贫拔穷根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我们将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施策,确保全区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实现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临渭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宝琳如是说。
大兴产业才能保证实现稳定脱贫,精准施策才能保证彻底摘掉穷帽。临渭区各镇、街办积极培育扶持主导产业,使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吝店镇结合镇情,大力推广种植茶菊。以镇政府补贴2万元为基础,引进金丝黄菊和婺源皇菊,以群众自愿种植为原则,全镇栽植茶菊132户490亩,其中贫困户就有30户栽植67亩。同时大钟寨村已经建立了集种、采、烘、销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区,形成了茶菊一条龙产业链,通过茶菊产业加快了全镇产业脱贫的步伐。
“我视力残疾,媳妇智障无法料理自己,既无技术,又没资金,日子仅靠种植一亩多小麦维持。去年村干部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我家种植了1.5亩茶菊,2017年仅茶菊一项纯收入达到了5600元,让我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吝店镇大钟寨1组贫困户张文平激动地说。
阳郭镇高李村11组村民王渭峰,老伴残疾瘫痪在床,家庭十分困难。在临渭区脱贫产业扶持政策的帮扶下,王渭峰种植了6亩猕猴桃,政府每亩地给他补助1000元,补助就领了6000元。现在村里又修建园区,又是规模化平整土地,王渭峰每天打工收入基本都在100多元。
现如今,临渭区葡萄、核桃、猕猴桃和养猪、养羊、养牛为主的脱贫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区发展葡萄25万亩,核桃20万亩,猕猴桃6.5万亩,规模养殖场1302个。特色产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捆绑受益,各级干部驻村帮扶立竿见影,一个个产业园区、扶贫基地的建立……精准扶贫正在临渭大地深入推进。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实现产业全覆盖,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改变困难群众生活状况。”临渭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张占权的话掷地有声,而这也已成为临渭区各级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
“三变”改革 产业帮贫奔小康
壮大集体经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临渭区把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靶向精准,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81个贫困村都成立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财政扶贫资金每个贫困村一次性注资20万元。公司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作为村集体经济运行的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壮大集体经济,形成造血长效机制,实现长远脱贫,根本脱贫。
临渭区确定桥南镇天留村、阳郭镇高李村,下邽镇牒吴村3个村为区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村。
天留村村主任汤林介绍,村上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渭南谦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为龙头,以水资源、集体财产、村级资金、贫困户及村民集资入股,与多家单位企业联合开发经营,开发建设车轱辘泉水厂、特色民俗宾馆、游客服务中心、观光电瓶车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参股贫困户分红,就地就近安排贫困户到景区务工创业,使村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群众有了长期产业收入保障。
“现在村子发展旅游,我在村上的公司打工,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挣1500元,年底公司还要给我们股金分红,我们脱贫更有信心了。”贫困户张西娥对记者说。
天留村通过“三变”改革,群众脱贫热情高涨,增收效益日益显现,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6980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百花齐放满园春。临渭区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犹如一粒粒财富种子在临渭大地生根发芽,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企业参与助力产业扶贫。
贫困群众在葡萄产业园区务工。
扶贫干部为贫困户赠农药送技术到田间。
区委副书记刘会军(前排左三)、副区长张占权(前排左二)带队观摩高李村产业扶贫工作。
区委书记郭柱国(左二)、区长刘宝琳(左一)在桥南镇调研扶贫产业。
朱博武 本报记者 刘晓林 文/图
临渭区是渭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8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823户,59755口人。
近年来,临渭区委、区政府始终以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根植发展基因,激发内生活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创新模式 产业扶贫辟新路
“我们就要向贫困‘宣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产业扶贫为脱贫工作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主帮对象,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临渭区区委书记郭柱国在全区脱贫攻坚大会上说。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临渭区紧扣“因”字决,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因势利导,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园区+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精心布局农业产业集群,开辟出了一条由支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就业帮扶为主、各种帮扶措施并举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临渭区在全区推行“党支部+”产业脱贫模式,大力培育产业脱贫示范典型,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7年,全区15个街镇结合实际各自抓建“党支部+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综合型产业脱贫典型45个。围绕猕猴桃、葡萄、樱桃、李子、电商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名,示范带动19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立足猕猴桃、设施瓜菜等产业新建立4家现代产业园区,带动2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园区就业、300余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
丰原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园区+农户”、“合作社+园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长寿塬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5家有限公司,以帮扶单位为载体,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实施猕猴桃、苹果等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品牌化销售,带动周边534户群众增收致富。
阳郭镇高李村结合实际,成立了高李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四个园区一个中心”,分别为猕猴桃种植扶贫园区,猕猴桃储藏加工扶贫园区、光伏发电扶贫园区、养殖扶贫园区和产业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了种养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销售,我们的产业链条现在逐步已经搭建起来了。”村里的“第一书记”杨威介绍说。随着高李村现代文化农业产业推广,该村推行“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真正把村民“扶上了马”。
精准施策 产业助贫拔穷根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我们将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施策,确保全区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实现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临渭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宝琳如是说。
大兴产业才能保证实现稳定脱贫,精准施策才能保证彻底摘掉穷帽。临渭区各镇、街办积极培育扶持主导产业,使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吝店镇结合镇情,大力推广种植茶菊。以镇政府补贴2万元为基础,引进金丝黄菊和婺源皇菊,以群众自愿种植为原则,全镇栽植茶菊132户490亩,其中贫困户就有30户栽植67亩。同时大钟寨村已经建立了集种、采、烘、销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区,形成了茶菊一条龙产业链,通过茶菊产业加快了全镇产业脱贫的步伐。
“我视力残疾,媳妇智障无法料理自己,既无技术,又没资金,日子仅靠种植一亩多小麦维持。去年村干部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我家种植了1.5亩茶菊,2017年仅茶菊一项纯收入达到了5600元,让我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吝店镇大钟寨1组贫困户张文平激动地说。
阳郭镇高李村11组村民王渭峰,老伴残疾瘫痪在床,家庭十分困难。在临渭区脱贫产业扶持政策的帮扶下,王渭峰种植了6亩猕猴桃,政府每亩地给他补助1000元,补助就领了6000元。现在村里又修建园区,又是规模化平整土地,王渭峰每天打工收入基本都在100多元。
现如今,临渭区葡萄、核桃、猕猴桃和养猪、养羊、养牛为主的脱贫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区发展葡萄25万亩,核桃20万亩,猕猴桃6.5万亩,规模养殖场1302个。特色产业正在向规模化发展,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捆绑受益,各级干部驻村帮扶立竿见影,一个个产业园区、扶贫基地的建立……精准扶贫正在临渭大地深入推进。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实现产业全覆盖,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改变困难群众生活状况。”临渭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张占权的话掷地有声,而这也已成为临渭区各级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共识。
“三变”改革 产业帮贫奔小康
壮大集体经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临渭区把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靶向精准,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81个贫困村都成立村集体经营管理公司,财政扶贫资金每个贫困村一次性注资20万元。公司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作为村集体经济运行的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壮大集体经济,形成造血长效机制,实现长远脱贫,根本脱贫。
临渭区确定桥南镇天留村、阳郭镇高李村,下邽镇牒吴村3个村为区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村。
天留村村主任汤林介绍,村上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渭南谦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为龙头,以水资源、集体财产、村级资金、贫困户及村民集资入股,与多家单位企业联合开发经营,开发建设车轱辘泉水厂、特色民俗宾馆、游客服务中心、观光电瓶车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参股贫困户分红,就地就近安排贫困户到景区务工创业,使村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群众有了长期产业收入保障。
“现在村子发展旅游,我在村上的公司打工,离家近,一个月还能挣1500元,年底公司还要给我们股金分红,我们脱贫更有信心了。”贫困户张西娥对记者说。
天留村通过“三变”改革,群众脱贫热情高涨,增收效益日益显现,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6980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百花齐放满园春。临渭区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犹如一粒粒财富种子在临渭大地生根发芽,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