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扶贫难题就这样被攻破
——来自富平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通讯员 王能力 王腊梅 本报记者 刘晓林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富平县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把得到群众认可作为奋斗方向,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施“两个全覆盖”,提升群众脱贫底气;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推行“党建+”,让党员带着群众干……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奏响了脱贫攻坚最强音。
    扶贫“接地气” 脱贫有“底气”
    “以前家里破破烂烂,干活没动力,过日子没心劲……”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贫困户王玉平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禁一声叹息。他告诉笔者,家里5口人,两人患有疾病,大儿子智力不健全。今年政府不但帮我把房子修葺一新,还送了3只奶山羊,每天靠卖羊奶就有几十元收入。“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是我们一家人脱贫致富的信心!”
    王玉平说的话语,说出了众多贫困群众心中的感念之情。富平县立足扶心扶志,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抓起,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扶贫帮困的成效,提升他们的脱贫底气。截至目前,全县“两个全覆盖工程”投资5400万元,4534户贫困户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5008户贫困户发展了种植养殖小产业,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贫困户赵进库,家中4人,老父亲已86岁高龄,妻子腿有残疾,无劳动力,女儿还在上学。赵进库原在建筑队做工,后因意外事故,腰椎摔伤,不能干重体力活。建的三间平房,至今还是毛墙毛地。在扶贫过程中,县不动产登记局为其赠送了2只奶羊,帮其装修了三间平房。赵进库感激地说:“要不是政府拉一把,不知现在日子咋过啊!后半年再多养一些羊,争取早日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和赵进库一样,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在扶贫政策的引导和干部的帮扶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我家把6亩地流转给葛根基地,平时在基地打工。不仅每个月能挣到2000元工资,年底还可拿流转租金,挣钱顾家两不误。”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贫困户孙红娟对如今既拿租金又拿“薪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的身份激动不已。这是富平县大力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生动事例。
    在脱贫攻坚战中,富平县依托柿子、奶山羊、瓜果蔬菜等优势主导资源,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手段,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我家的柿饼,从来没卖过这么好的价!”说起去年家庭收入,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贫困户王亚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自从加入柿子专业合作社后,每斤柿饼卖到了18元,让她尝到甜美的“柿”业。
  富平县曹村镇、庄里镇是富平乃至全国的柿子优生区,为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曹村镇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入股”方式,组建了多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柿子种植加工基地,统一管理、分片负责、责任到户。贫困户以柿子园免费入股,无劳动能力的由合作社统一托管。合作社注册了“大福”“柿子红了”等品牌商标,为商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富平县整合资金2.29亿元,设立1650万元风险担保基金,用真金白银撬动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广大群众,发展奶山羊、柿子、花椒、九眼莲等特色优势产业。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
  “司书记当初劝我种葡萄,心里没底不敢种。他就让我参观他的园子,给我算经济账。在司书记的帮扶下,我试着地种了3亩,没想到真的就尝到葡萄‘甜’了。如今,我的葡萄园发展到了6亩,每亩收入近万元。如今贫困户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积极发展葡萄种植,脱贫信心高涨。”富平县到贤镇纪贤村贫困户张满良感慨万千,
  张满良所说的司书记是到贤镇纪贤村党总支书记司龙昌。他带头发展葡萄100亩,研究种植技术,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在他的鼓励和扶持下,村上已有8名党员和不少贫困户发展葡萄种植。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话在富平县刘集镇十字村得到了充分验证。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刘集镇十字村不等不靠,在村支部书记俱智荣的带领下,采取“众筹”模式,他自己拿出6万元、群众自愿众筹资金4万元,建起了刘集镇十字村扶贫养殖场。通过订单认购养殖,利润再分配的模式,走出了特色脱贫路。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富平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干。
  在美原镇赵村父老乡亲的眼中,王新胜不仅是一名党员,还是一名致富能手,他发动辣椒种植大户成立了秦香辣椒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00余亩,打造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脱贫攻坚中,他接纳了5名贫困群众到园区上班,每个贫困群众年收入均在15000元以上。
  为有效整合脱贫攻坚力量,富平在全县82个贫困村和38个非贫困村成立村级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99名“第一书记”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成为活跃在决胜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红色尖兵”。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攻坚战。富平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信心满满,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