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奏响产业扶贫最强音
李家岔镇徐家砭村的新田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士成(中),帮扶贫困户发展棚栽业。
能人大户何光军(左),对帮扶贫困户薛启军进行技术指导。
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晓伟,为入股的11户贫困户分红。
高台石碾小米,走俏市场。
今年7月7日,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左五),到子长县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小杂粮基地,视察“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工作模式。
李晓军 王东东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文/图
近年来,子长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以党支部牵动、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凸显出了“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或公司)+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新模式,培育出“三金新农民”,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依托互助资金走上产业致富路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该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村道路两旁的温室大棚排排座落;河对岸的葡萄园整齐划一;投产使用的鱼塘坛坛清水,一派民有所居、业有所产的繁荣景象。
“我镇郝家川村,依托互助资金,目前形成3个‘5’的发展格局,即500亩葡萄园,50座温室大棚,15座鱼池。这3个‘5’将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余家坪镇镇长徐雪峰介绍说。
产业要发展要有坚强的支部统一组织引领,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为此,郝家川村党支部在发展产业之初,首先统一流转了土地,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村上报发展产业意向。根据村民意愿划拨土地,村上分配栽植葡萄园和建温室大棚,村民占地超出自有土地的面积,实行承包制,租金交回村集体,之后进行长短“找补”。
郝家川村村支书郝凤达介绍说,互助资金库就好比是郝家川村的“村民信用合作社”,贷款手续简单,村民互相担保,即可放出贷款。“我们村发展刚起步的时候,资金是‘老大难’。当时省市县配套资金是21万元,温棚建起得有人种,政府和村上刚开始就不大包大揽,村民也必须入一部分资金,这样才有积极性,真心实意搞产业。刚开始我们对有发展产业意向的村民商议制定出每户入股500元,然后确定发展温室大棚、葡萄园。村民如果想贷款,前提是必须入股500元,村民互联互保即可贷款。这样,村民联保,还款也不存在问题。现在我村捆绑资金使用情况良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大家有活可干,有钱可挣。”
让贫困户“股金”“薪金”双赢
记者随后又来到该县史家畔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吸纳10户贫困户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走“贫困户搭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模式。甜滋滋合作社目前发展规模为3年树龄的苹果园280亩,百头养猪场一座,走上了“养猪业和苹果业”循环发展的养栽模式。
该合作社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每年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股金分到红利1100元。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合作社长李晓伟说:“最近刚与10户贫困户谈妥,准备扩大贫困户的‘入口’股,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不低于3600元。”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少,难以发展产业的“瓶颈”制约,又壮大了合作社或企业的“融资口袋”,走上了“并轨发展,实现双赢”的合作道路。
记者见到了正在给果树喷药的工人马延林。她告诉记者,她家里有6口人,自己肢体残疾,以前就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6月,她开始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能挣1800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的费用问题。李晓伟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常年雇佣劳力11人,优先选择贫困户中有意愿的村民,每个月工资最高2400元,最低1800元。2016年发放工资22万多元。贫困户在他的合作社里不仅有“股金”,而且靠打工还可以领到一份“薪金”。
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的金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开办在村内,平时喂猪、送粪、种植温棚的一些零七碎八的活儿,全部雇用本村的贫困户。记者见到了该村的贫困户杨世平,今年45岁的他看上去有些苍老。他告诉记者,自己患有肺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干一些喂猪、打杂的活。合作社的老板王磊经常雇用他来这里干活,虽然是零星打工,但每月工资收入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
合作社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目前有16座温室大棚,11座工棚,占地44亩。他们以流转土地每年每亩200元的租金价格付给农户,现在养殖800余头育肥猪,新吸纳14户贫困户的“贷资股金”。王磊所说的“贷资股金”,即贫困户每户可以贷款4万元,用于他的合作社“入股”,合作社每年不管效益亏盈,都优先给贫困户分红3600元,使贫困户趋利避害,零风险分红。同时还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难、合作社发展资金缺的问题,变“矛盾”为“双赢”。目前,全县已注册专业合作社316个,其中种植合作社81个,养殖合作社93个,其它合作社142个。
小杂粮迎来“大市场”助力脱贫
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位于白于山区,境内梁峁起伏,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无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
当地农民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该中心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本着“共同打造,各显其能,各取所需,实现共赢”的发展宗旨,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富民、好婆姨等9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体系。
为了使贫困群众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困境中走出来,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发展起“种植(小杂粮)+养殖(肉驴)”的产业模式,形成种养殖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2017年,整合以黄米山为中心的13个行政村8600亩种植基地,动员2568户802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63户1425人),集中发展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炬丰公司与该中心317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贫困户签订合同,每户杂粮谷子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1元收购,贫困户高出0.15元收购;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杂粮品种,集中连片翻地。今年,该中心仅小杂粮种植面积达8600多亩,预计年产量达3440吨,产值1548万元。
记者走进黄米山村的农民培训课堂,看到黑板上方悬挂着一幅“扶贫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标语。该中心书记雒光明对记者说:“‘扶贫先扶志’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说教。我们就是要通过把‘农民大讲堂’建在党支部、建在生产一线,让村民‘立志’‘有智’‘有技’,从而走上自觉脱贫发展的路子。”据介绍,该中心将陆续对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产业农民开展层层培训,提高觉悟,形成合力,共同攻坚脱贫。
身边的“活样本”带动脱贫快富
记者随后又来到南沟岔镇宋家坪村,见到村民薛启军,他忙得不可开交。年逾花甲的薛启军正和两个儿子在猪圈里正给猪添料,他告诉记者,前年他是贫困户。去年在何光军主任的帮扶下养了30多头猪,去年一年挣了3万多元,一下子就脱贫了。今年,他扩建了猪棚,扩大了规模,发展到11头母猪,80多头育肥猪的规模。
薛启军提到的何光军,是宋家坪村的出了名的能人。他由2009年200多头的养猪业开始起步,发展到目前的9座猪棚1000余头育肥猪的规模,同时他还流转了120亩山地,栽植山地苹果。这样猪粪可延安市市委书基地++以进果园得到充分利用。何光军致富不忘帮“穷人”。薛启军就是他在只收成本价的基础上,手把手扶持起来的贫困户。何光军也因热心帮扶而得到村民的拥护。2015年,他被选为村主任,“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何光军笑着说。
没有产业的扶贫是“空洞的扶贫”。子长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干群拧成一股劲,齐参战,共努力,想方设法扶持产业,走出了党支部牵动、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的“N+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能人大户何光军(左),对帮扶贫困户薛启军进行技术指导。
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晓伟,为入股的11户贫困户分红。
高台石碾小米,走俏市场。
今年7月7日,省委常委、延安市市委书记徐新荣(左五),到子长县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小杂粮基地,视察“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工作模式。
李晓军 王东东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文/图
近年来,子长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以党支部牵动、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凸显出了“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或公司)+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新模式,培育出“三金新农民”,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依托互助资金走上产业致富路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该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村道路两旁的温室大棚排排座落;河对岸的葡萄园整齐划一;投产使用的鱼塘坛坛清水,一派民有所居、业有所产的繁荣景象。
“我镇郝家川村,依托互助资金,目前形成3个‘5’的发展格局,即500亩葡萄园,50座温室大棚,15座鱼池。这3个‘5’将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余家坪镇镇长徐雪峰介绍说。
产业要发展要有坚强的支部统一组织引领,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为此,郝家川村党支部在发展产业之初,首先统一流转了土地,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村上报发展产业意向。根据村民意愿划拨土地,村上分配栽植葡萄园和建温室大棚,村民占地超出自有土地的面积,实行承包制,租金交回村集体,之后进行长短“找补”。
郝家川村村支书郝凤达介绍说,互助资金库就好比是郝家川村的“村民信用合作社”,贷款手续简单,村民互相担保,即可放出贷款。“我们村发展刚起步的时候,资金是‘老大难’。当时省市县配套资金是21万元,温棚建起得有人种,政府和村上刚开始就不大包大揽,村民也必须入一部分资金,这样才有积极性,真心实意搞产业。刚开始我们对有发展产业意向的村民商议制定出每户入股500元,然后确定发展温室大棚、葡萄园。村民如果想贷款,前提是必须入股500元,村民互联互保即可贷款。这样,村民联保,还款也不存在问题。现在我村捆绑资金使用情况良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大家有活可干,有钱可挣。”
让贫困户“股金”“薪金”双赢
记者随后又来到该县史家畔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吸纳10户贫困户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走“贫困户搭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模式。甜滋滋合作社目前发展规模为3年树龄的苹果园280亩,百头养猪场一座,走上了“养猪业和苹果业”循环发展的养栽模式。
该合作社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每年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股金分到红利1100元。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合作社长李晓伟说:“最近刚与10户贫困户谈妥,准备扩大贫困户的‘入口’股,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不低于3600元。”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少,难以发展产业的“瓶颈”制约,又壮大了合作社或企业的“融资口袋”,走上了“并轨发展,实现双赢”的合作道路。
记者见到了正在给果树喷药的工人马延林。她告诉记者,她家里有6口人,自己肢体残疾,以前就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6月,她开始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能挣1800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的费用问题。李晓伟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常年雇佣劳力11人,优先选择贫困户中有意愿的村民,每个月工资最高2400元,最低1800元。2016年发放工资22万多元。贫困户在他的合作社里不仅有“股金”,而且靠打工还可以领到一份“薪金”。
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的金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开办在村内,平时喂猪、送粪、种植温棚的一些零七碎八的活儿,全部雇用本村的贫困户。记者见到了该村的贫困户杨世平,今年45岁的他看上去有些苍老。他告诉记者,自己患有肺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干一些喂猪、打杂的活。合作社的老板王磊经常雇用他来这里干活,虽然是零星打工,但每月工资收入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
合作社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目前有16座温室大棚,11座工棚,占地44亩。他们以流转土地每年每亩200元的租金价格付给农户,现在养殖800余头育肥猪,新吸纳14户贫困户的“贷资股金”。王磊所说的“贷资股金”,即贫困户每户可以贷款4万元,用于他的合作社“入股”,合作社每年不管效益亏盈,都优先给贫困户分红3600元,使贫困户趋利避害,零风险分红。同时还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难、合作社发展资金缺的问题,变“矛盾”为“双赢”。目前,全县已注册专业合作社316个,其中种植合作社81个,养殖合作社93个,其它合作社142个。
小杂粮迎来“大市场”助力脱贫
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位于白于山区,境内梁峁起伏,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无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
当地农民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该中心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本着“共同打造,各显其能,各取所需,实现共赢”的发展宗旨,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富民、好婆姨等9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体系。
为了使贫困群众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困境中走出来,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发展起“种植(小杂粮)+养殖(肉驴)”的产业模式,形成种养殖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2017年,整合以黄米山为中心的13个行政村8600亩种植基地,动员2568户802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63户1425人),集中发展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炬丰公司与该中心317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贫困户签订合同,每户杂粮谷子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1元收购,贫困户高出0.15元收购;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杂粮品种,集中连片翻地。今年,该中心仅小杂粮种植面积达8600多亩,预计年产量达3440吨,产值1548万元。
记者走进黄米山村的农民培训课堂,看到黑板上方悬挂着一幅“扶贫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标语。该中心书记雒光明对记者说:“‘扶贫先扶志’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说教。我们就是要通过把‘农民大讲堂’建在党支部、建在生产一线,让村民‘立志’‘有智’‘有技’,从而走上自觉脱贫发展的路子。”据介绍,该中心将陆续对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产业农民开展层层培训,提高觉悟,形成合力,共同攻坚脱贫。
身边的“活样本”带动脱贫快富
记者随后又来到南沟岔镇宋家坪村,见到村民薛启军,他忙得不可开交。年逾花甲的薛启军正和两个儿子在猪圈里正给猪添料,他告诉记者,前年他是贫困户。去年在何光军主任的帮扶下养了30多头猪,去年一年挣了3万多元,一下子就脱贫了。今年,他扩建了猪棚,扩大了规模,发展到11头母猪,80多头育肥猪的规模。
薛启军提到的何光军,是宋家坪村的出了名的能人。他由2009年200多头的养猪业开始起步,发展到目前的9座猪棚1000余头育肥猪的规模,同时他还流转了120亩山地,栽植山地苹果。这样猪粪可延安市市委书基地++以进果园得到充分利用。何光军致富不忘帮“穷人”。薛启军就是他在只收成本价的基础上,手把手扶持起来的贫困户。何光军也因热心帮扶而得到村民的拥护。2015年,他被选为村主任,“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何光军笑着说。
没有产业的扶贫是“空洞的扶贫”。子长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干群拧成一股劲,齐参战,共努力,想方设法扶持产业,走出了党支部牵动、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的“N+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