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传家训 立家规 扬家风”
陈氏家族珍贵传册。
红军镇干部孙伟(中)深入农户宣讲、了解新民风建设。
红军镇镇长向甲锋(左一)查看该镇丰积社区通讯改造工程。
红军镇党委副书记李晶入户宣讲新民风,扶智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右一)正在为一农户张贴社会治理到户展示牌。
薛辉 胡小宁 文/图
在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持续推进新民风工作是重中之重,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安康市旬阳县红军镇辖区,早已经兴起了一股“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促推“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的热潮。
红军镇曾因有2名红军战士为我国解放事业英勇牺牲而得名,红色底蕴浓厚。截至目前,这个有3399户、12038人的红色小镇共征集家规、家训289条,该镇党委从收集的家规家训中又精心梳理出了官山陈氏、孙氏、曹氏、赵氏等十大“金牌”家规家训予以集中展示,用传统教育敦化新民风,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家族自治新路子。
七条“陈氏家规”树立新民风
今年,红军镇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按照支部引领、家族挖掘、敦化民风的总体要求,全镇结合收集的289条家规家训,统一制作社会治理到户展示牌,并先行在该镇丰积社区的陈氏家族开展自治试点,社区党支部协助陈氏家族成立丰积陈氏家族自治管理理事会选委会,选举出了陈氏家族自治理事会会长、常务理事和7名理事,明确了他们的各项职责,制定了家训传承、一事一议、矛盾纠纷化解、移风易俗等为重点的六条自治功能。并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家族文化等重点开展议事理事职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在该镇丰积社区,村民陈玉兵夫妇长年照顾着卧床不起的老母亲,送饭送水、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儿媳妇石长梅始终认为“婆婆也是妈”,孝顺老人天经地义;村民陈氏两兄弟因建房运送砂石料发生矛盾,家族理事陈先忠到户调解,终使兄弟二人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长辈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人,兄弟要和谐,村民要和睦相处,不要图一己之便,而给他人带来不便。”
据该镇镇长向甲锋介绍,丰积社区陈氏家族现有84户,名声远扬的“崇家教、振家声、隆家礼、敦家谊、宏家学、严家防、慎家计”七条陈氏家规如今已经成为陈氏家族修身行善的行动指南,也成为教育子孙的精神食粮。成立至今,陈氏家族理事会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59件,成功化解59件,引导陈氏农户发展油牡丹产业百余亩,组织道路维护等公益事业138人次,协助制止违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8起,为社会和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自治基础。目前,红军镇李氏、孙氏、张氏、王氏、刘氏等大户人家参照丰积社区陈氏家族民主选举自治理事机构,也正在逐步探索小组自治、家族自治的新路子。
一段“顺口溜”彰显好作风
如今,在红军镇广为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马氏婆婆了不起,寡妇儿媳成了女;为女招来厚道婿,左邻右舍说稀奇;儿媳得病人心齐,困难重重齐奋力;战胜苦难得幸福,美好故事传乡里。”
说起这段顺口溜,红军镇党委副书记李晶十分动情,她向我们讲述了茨坪社区马光银老人的故事:这个家庭曾经有着太多的悲痛和辛酸,却也有着太多的感动和传奇。2005年,马光银的儿子在煤矿不幸遇难,抛下了年仅28岁的媳妇张瑞琴和6岁的孙子。但她凭着一颗善良之心,以“责任”和“孝心”为整个家庭支撑起了一片蓝天。
看到儿媳任劳任怨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婆婆一再恳求下,2007年,张瑞琴再次成家。然而2011年,张瑞琴却患上了心肌炎、严重性心脏病,生命垂危,光手术费、治疗费需要十余万元。
面对凶猛的病情,婆婆二话没说,耗尽家财并举债为张瑞琴治病,终于使儿媳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和睦家庭、良好家风在红军镇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层出不穷,已成为该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个“红色小镇”成家训典范
今年以来,红军镇把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融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全过程,聚焦脱贫攻坚、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群众说事、乡贤论理、榜上亮德评议活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把孝道和淳朴的民风融入到村民心中,有效促进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目前为止,红军镇共组织开展道德评议40余场次,镇村开办全民教育讲习班19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余场次,家族组织家规家训集中学习29场次,树立家族自立典型11人,其中,丰积社区陈氏家族自治理事会会长陈承敬荣登陕西好人榜。
良好的家风乡俗,让红军镇家人、亲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更成为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对于该镇新民风建设的下一步设想,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一定要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持续推进新民风,以后将继续通过挖掘、弘扬、传承良好家训和民风,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每一户家庭做起,相信新民风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
红军镇干部孙伟(中)深入农户宣讲、了解新民风建设。
红军镇镇长向甲锋(左一)查看该镇丰积社区通讯改造工程。
红军镇党委副书记李晶入户宣讲新民风,扶智扶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右一)正在为一农户张贴社会治理到户展示牌。
薛辉 胡小宁 文/图
在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持续推进新民风工作是重中之重,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安康市旬阳县红军镇辖区,早已经兴起了一股“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促推“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的热潮。
红军镇曾因有2名红军战士为我国解放事业英勇牺牲而得名,红色底蕴浓厚。截至目前,这个有3399户、12038人的红色小镇共征集家规、家训289条,该镇党委从收集的家规家训中又精心梳理出了官山陈氏、孙氏、曹氏、赵氏等十大“金牌”家规家训予以集中展示,用传统教育敦化新民风,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家族自治新路子。
七条“陈氏家规”树立新民风
今年,红军镇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按照支部引领、家族挖掘、敦化民风的总体要求,全镇结合收集的289条家规家训,统一制作社会治理到户展示牌,并先行在该镇丰积社区的陈氏家族开展自治试点,社区党支部协助陈氏家族成立丰积陈氏家族自治管理理事会选委会,选举出了陈氏家族自治理事会会长、常务理事和7名理事,明确了他们的各项职责,制定了家训传承、一事一议、矛盾纠纷化解、移风易俗等为重点的六条自治功能。并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家族文化等重点开展议事理事职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在该镇丰积社区,村民陈玉兵夫妇长年照顾着卧床不起的老母亲,送饭送水、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儿媳妇石长梅始终认为“婆婆也是妈”,孝顺老人天经地义;村民陈氏两兄弟因建房运送砂石料发生矛盾,家族理事陈先忠到户调解,终使兄弟二人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长辈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人,兄弟要和谐,村民要和睦相处,不要图一己之便,而给他人带来不便。”
据该镇镇长向甲锋介绍,丰积社区陈氏家族现有84户,名声远扬的“崇家教、振家声、隆家礼、敦家谊、宏家学、严家防、慎家计”七条陈氏家规如今已经成为陈氏家族修身行善的行动指南,也成为教育子孙的精神食粮。成立至今,陈氏家族理事会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59件,成功化解59件,引导陈氏农户发展油牡丹产业百余亩,组织道路维护等公益事业138人次,协助制止违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8起,为社会和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自治基础。目前,红军镇李氏、孙氏、张氏、王氏、刘氏等大户人家参照丰积社区陈氏家族民主选举自治理事机构,也正在逐步探索小组自治、家族自治的新路子。
一段“顺口溜”彰显好作风
如今,在红军镇广为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马氏婆婆了不起,寡妇儿媳成了女;为女招来厚道婿,左邻右舍说稀奇;儿媳得病人心齐,困难重重齐奋力;战胜苦难得幸福,美好故事传乡里。”
说起这段顺口溜,红军镇党委副书记李晶十分动情,她向我们讲述了茨坪社区马光银老人的故事:这个家庭曾经有着太多的悲痛和辛酸,却也有着太多的感动和传奇。2005年,马光银的儿子在煤矿不幸遇难,抛下了年仅28岁的媳妇张瑞琴和6岁的孙子。但她凭着一颗善良之心,以“责任”和“孝心”为整个家庭支撑起了一片蓝天。
看到儿媳任劳任怨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婆婆一再恳求下,2007年,张瑞琴再次成家。然而2011年,张瑞琴却患上了心肌炎、严重性心脏病,生命垂危,光手术费、治疗费需要十余万元。
面对凶猛的病情,婆婆二话没说,耗尽家财并举债为张瑞琴治病,终于使儿媳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和睦家庭、良好家风在红军镇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层出不穷,已成为该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个“红色小镇”成家训典范
今年以来,红军镇把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融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全过程,聚焦脱贫攻坚、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群众说事、乡贤论理、榜上亮德评议活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把孝道和淳朴的民风融入到村民心中,有效促进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目前为止,红军镇共组织开展道德评议40余场次,镇村开办全民教育讲习班19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余场次,家族组织家规家训集中学习29场次,树立家族自立典型11人,其中,丰积社区陈氏家族自治理事会会长陈承敬荣登陕西好人榜。
良好的家风乡俗,让红军镇家人、亲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更成为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对于该镇新民风建设的下一步设想,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一定要强化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持续推进新民风,以后将继续通过挖掘、弘扬、传承良好家训和民风,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每一户家庭做起,相信新民风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