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主线清,格局新
崔博 本报记者 王永兴 崔福红
从2012至2016年的五年间,省质检局党组立足质监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讲话和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优化服务,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和保障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省质监局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部署开展了“省局领导下基层调研月”和为期两个半月的“纪律作风大整顿”活动,取得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纪律、作风显著改观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紧贴发展大局,优化服务供给,以转变质监职能服务企业为切入点,开展了“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简称“双百”活动),帮助118家企业解决了在生产、研发、销售、品牌建设、质量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37个,为企业节约成本710.5万元,产生经济效益5247.2万元。
在企业得实惠、干部受锻炼、部门树形象的同时,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追赶超越目标实现做出了质监部门应有的贡献,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开创质监事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省质监工作可谓亮点纷呈。质量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报请省委、省政府成立了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将质量发展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启动市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质量工作的硬约束不断强化。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从2012至2016年的五年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87.1%提高到91.4%,增长4.3个百分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累计获奖86项,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全省医疗服务水平大改善
五年来,旅游、电信、民航、铁路、邮政等服务业顾客(用户)满意度稳步提高,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分别达到75和80以上。连续三年与天津、江苏等省市位列国家质量工作考核第二方阵,被评为B级。质量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截至2016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6个(数量居全国第八位),西安市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西飞、陕鼓、西电开关3家企业和1名个人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8家企业荣获“陕西省质量奖”,591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46家企业荣获“陕西服务名牌”称号,6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居西部第二),陕西苹果获得中欧“10+10”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授牌,成功销往欧美市场,“旅游、文化、标准”融合发展的《长恨歌》演艺模式成功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质量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
截至去年年底,由我省企业主导制定并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达到19项(居全国第三),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320项(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发布地方标准1185项,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已经运行和在建的陕西国家级质检中心9个、省级质检中心25个,服务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陕西)。积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举办“计量促进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丝绸之路质量标准国际论坛”、“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等重大国际性活动,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质量交流与合作。质量管理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有序下放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率先在全国印发《陕西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在全国首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符合陕西实际的质量改革新举措,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力推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从2012至2016年的五年间,省质检局党组立足质监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讲话和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优化服务,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和保障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省质监局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部署开展了“省局领导下基层调研月”和为期两个半月的“纪律作风大整顿”活动,取得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纪律、作风显著改观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紧贴发展大局,优化服务供给,以转变质监职能服务企业为切入点,开展了“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简称“双百”活动),帮助118家企业解决了在生产、研发、销售、品牌建设、质量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37个,为企业节约成本710.5万元,产生经济效益5247.2万元。
在企业得实惠、干部受锻炼、部门树形象的同时,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追赶超越目标实现做出了质监部门应有的贡献,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开创质监事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省质监工作可谓亮点纷呈。质量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报请省委、省政府成立了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将质量发展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启动市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质量工作的硬约束不断强化。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从2012至2016年的五年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由87.1%提高到91.4%,增长4.3个百分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累计获奖86项,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全省医疗服务水平大改善
五年来,旅游、电信、民航、铁路、邮政等服务业顾客(用户)满意度稳步提高,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分别达到75和80以上。连续三年与天津、江苏等省市位列国家质量工作考核第二方阵,被评为B级。质量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截至2016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6个(数量居全国第八位),西安市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西飞、陕鼓、西电开关3家企业和1名个人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8家企业荣获“陕西省质量奖”,591个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46家企业荣获“陕西服务名牌”称号,6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居西部第二),陕西苹果获得中欧“10+10”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授牌,成功销往欧美市场,“旅游、文化、标准”融合发展的《长恨歌》演艺模式成功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质量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
截至去年年底,由我省企业主导制定并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达到19项(居全国第三),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320项(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发布地方标准1185项,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已经运行和在建的陕西国家级质检中心9个、省级质检中心25个,服务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陕西)。积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举办“计量促进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丝绸之路质量标准国际论坛”、“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等重大国际性活动,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质量交流与合作。质量管理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有序下放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率先在全国印发《陕西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在全国首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符合陕西实际的质量改革新举措,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力推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