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富县马坊村
土地有分红了,群众不嚷了
    本报通讯员 陈振富
    初冬时节,富县茶坊镇马坊村里,一副忙碌和谐的景象。大棚里,草莓长势喜人,生出了洁白的花朵;巷道里,硬化亮化工程还在紧张地施工中;合作社里,弥漫着辣椒酱的香味……
    而据村民们反映,村里过去尽是些恩怨纠纷,吵吵嚷嚷了十几年,这样的景象很久都没有看到过了。这个村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50亩荒地:村干部的心病,一村人的恩怨
    村民们所说的恩怨,来自于村里闲置了十几年的50亩荒地。早在2000年初,该县为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把政策倾斜到了交通便利、距县城较近的马坊村。村民有的在大路边开门市做生意,有的去城里打工,对大棚种植并没有兴趣。反而是那些偏远乡镇的贫困户对此有意愿,但他们也提出了条件:要在马坊村落户,划宅基地。
    本村群众工作做不下去,但任务又必须完成。为此,村干部决定答应“外来户”的条件,从村里划一些地出来,承包给他们,发展大棚产业。村民也提出了条件:占我多少地,替我把农业税交上就行。
    三方达成了协议,事情看似完美地解决了。但很快就发生了大事,国家免去了皇粮国税。村民们开始往回要地,“外来户”不让,村干部两头为难。
    又过了几年,“外来户”的大棚也陆陆续续不种了,有的在地上盖了房子,有的在地里栽了树苗。还有些地荒了几年后,村民们开始“抢”,有的“抢”上了,有的没“抢”上。矛盾纠纷持续升温,愈演愈烈。
    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50亩地,成为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吉志超:“地的问题不解决,我没脸当这书记!”
    28岁的吉志超,是土生土长的马坊人。他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有深厚感情,决心要为群众做些事情。
    2016年,吉志超当选马坊村支部书记。很多群众私下里对他说:“吉超(村里的称呼),这事得赶紧解决,希望在你手上了结。”为这事,他吃不好,睡不香,不知把村里转了多少遍,不知和多少人探讨过。最终,他找到了办法,决定流转那50亩土地。“能不能成功,不做怎么知道,地的问题不解决,我没脸当这书记啊。”他说。
    贫困户:“我的一亩辣子今年收入6000元”
    那50亩口粮地牵扯到的村民,最终同意将土地以每亩800元一年的价钱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在地上建起了大棚、观光园、采摘园,每年拿出盈利的10%和群众进行二次分红。
    他还成立了超途农业合作社,加工一种叫做“香太太”牌的辣椒酱。今年,采摘观光园里套种的40亩辣椒,由村里的贫困户种植管理,由合作社提供辣子苗、技术指导以及统一收购。贫困户还能优先在村里的采摘园及大棚里打工。
    贫困户任红兵高兴地说:“今年我只种了一亩,产了1500多公斤,收入6000元呢。”像他这样今年靠种辣子得利的贫困户共7户,最多的收入两万多元。
    土地变成了资产,农民变成了股民,马坊村的做法和农村“三变”改革不谋而合,得到了包扶部门和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争取到了很多项目资金,村子变化一天一个样,群众多年皱着的眉头也舒展了开来。
    “农村‘三变’改革不仅推动了该村发展,带动了群众致富,也改善了村庄的风气,促进了和谐。”茶坊镇镇长梁永辉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