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有党不愁渡难关
——白河贫困群众就地变工人
    通讯员 杨娇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村党支部给了我们一份好‘姻缘’,我们贫困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白河县恒昌公司员工柴顺亮难以掩饰内心的欢喜。
    柴顺亮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厂镇宽坪村的贫困户。他口中的好‘姻缘’是指村上推行“支部+公司+贫困户”的党建促脱贫模式,支部当上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红娘月老”,牵线搭桥,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过去,柴顺亮在外打工,妻子猝然离世,既要挣钱,又得照料父母和儿子,三十岁的柴顺亮分身乏术,只得先顾家。
    “没有好的产业项目,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没有主体‘拉一把’,脱贫只怕是纸上谈兵。”柴顺亮的窘况,是诸多贫困户面临的共性问题。
    路至尽头、柳暗花明。“县上大力推进‘支部+X+贫困户’模式,镇上企业众多,且好几个企业法人都是‘两代一委’,可以与企业沟通,政府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企业得担负起带领贫困户脱贫的责任。”第一书记刘平提出建议。
    “带动群众脱贫是责任,但囿于市场竞争,用工需要择优而选。”
    “幸亏各级政府扶持,公司才获得长足发展,我愿意优先使用贫困劳力。”
    一时间公司业主各持己见、观点不一。村两委迅速组织公司、贫困户代表召开了脱贫攻坚恳谈会,最终形成“支部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全力带领群众脱贫,贫困户投资投劳参与其中”的共识。
    为消除企业后顾之忧,支部主动与企业签订了《支部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协议》、《企业带领贫困户脱贫协议》等,确定了企业解决一个贫困劳力就业,年实现收入15000元以上,支部奖补公司资金2000元,另奖励贫困户1000元。
    目前,仅宽坪村五家企业解决就业61人,带领脱贫89户,贫困群众就地变工人,月平均工资1800余元,签订长期合同的员工还享受“五险一金”待遇,实现1个贫困人口就业,1户贫困家庭脱贫的目标。
    如今,柴顺亮已升职为公司车间主管、技术指导,人生大放光彩。因带领贫困户脱贫效果显著,恒昌实业公司负责人宋登明也被评为2016年度安康市“优秀共产党员”。
    “支部的‘媒’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发挥了‘支部+X+贫困户’模式最大功效,贫困户找到了好归宿,得到了稳稳的幸福。”中厂镇党委书记张林冲感慨道。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