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走进黄芪之乡子洲看“神芪”
子洲驼耳巷乡党委书记王加停(右)介绍黄芪产业。
黄芪种植基地。
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左一)与子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雷江声交流。
子洲县长叶庆隆(右一)向专家介绍黄芪。
子洲县委书记方虎城主持论坛开幕式。
榆林市政府副市长杨东明参加开幕式。
文/曹颖 本报记者 鱼玉军 图/贺世梁
“东北参、子洲芪”。多年来,“千年药乡”子洲县所产黄芪享誉国内外。
10月21日,首届“子洲黄芪高峰论坛”在榆林市子洲县举行,来自全国中医药领域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论坛以“论环境与道地黄芪”为主题,采取“开幕式+基地观摩+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共同探讨黄芪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价值及子洲黄芪产业的发展方向。
推动子洲黄芪产业融合
黄芪在子洲的种植历史已长达千年之久,以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质坚而棉、味甜、色鲜、质优而享誉国内外。子洲地处中温带与暖温带之间的亚干旱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子洲具有发展绿色生态产品、无公害产品的天然条件,使子洲成为中药材生产的适优地区。
2008年5月,子洲黄芪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黄芪产地中最早获此殊荣的产品,也是国家六大中药材基地所种植唯一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
近年来,子洲黄芪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产业体系。以子洲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鼎盛中药材有限公司、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户龙头加工销售企业为代表,子洲黄芪产业走向了多渠道、多方向的发展道路。黄芪饮料、黄芪茶等新型的黄芪产品逐步走向了全国市场,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子洲县县长叶庆隆介绍,子洲县拥有野生及人工种植药材品种100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其中,黄芪保存面积15万亩,可採收面积2万亩,预计年产量为8000吨,实现产值7.2亿元。2017年,子洲县启动了“黄芪产业融合”项目,推动子洲黄芪一二三产融合、产学研融合。项目预算投资70亿元,将努力把子洲县建成陕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和区域中药材交易中心。
入股合作打造富民产业
10月20日,在子洲县秦北中药材合作社,61岁的马生忠正在收购黄芪。“两天发一车货,一车货是18吨。”最近,马生忠忙得不可开交。
马生忠是子洲县驼耳巷乡驼耳巷村村民,曾任多年村支书。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种植黄芪、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随着农民药材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扩大销路已成为黄芪种植户的首要问题。2007年,马生忠带头成立了秦北中药材合作社,建立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帮扶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致富渠道。
20日上午,记者在马生忠的办公桌上看到新签订的几份合同书,这些合同均由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签订。根据协议,贫困户用政府支助的10000元的产业补助资金入股合作社,进行黄芪、黄芩等药材的种植,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採挖收购。贫困户除了药材销售收入外,还享有每年不少于入股资金的8%的保底收益,在连续合作5年后,合作社将返还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的80%。
类似秦北中药材合作社经营模式,在子洲县共有18家合作社和公司。以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黄芪产业经营主体,先后与裴家湾、曹硷村、麻坪村、刘塔村等9个行政村156户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种植合作协议,建立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在多方的帮扶下,我们村的药材种植今年增加了300亩。村里硬化了生产生活道路,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药材的种植和销售方便了。”子洲县驼耳巷乡牛圈湾村主任贺新堂说。
高峰论坛研讨科学种植
本届“子洲黄芪高峰论坛”由国家卫计委扶贫办指导,中国中药协会、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中医药协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委员会、清华大学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榆林市卫计局、子洲县政府等单位协办和承办。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曹硷村、三川口镇常亮山黄芪种植基地。在专题报告会中,专家们就“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材产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黄芪资源开发与利用”和“道地药材的价值挖掘与子洲黄芪产业发展路径”等论题展开深层次研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认为,子洲黄芪品种优良,生长环境优势明显,黄芪品质高,发展前景广阔。他希望子洲县制定全面的黄芪产业发展规划,保持黄芪品种的纯正,有序控制种植面积,合理安排好季节倒差状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学播种;加强黄芪种植的扶持力度,提高黄芪的综合利用率,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进行深加工,努力使黄芪成为惠民产业。
中国食品药品研究院中药材室主任魏峰认为,当前中药材种植不规范是影响中药材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各级部门应从源头上严格抓起,规范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质量,让中药材尽早走出“柠檬市场”的窘境。
中国中医药协会中药材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认为,近年来,中药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中药材市场仍以“散、乱、小”的状态存在。他呼吁各级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中药材种植生产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从源头种苗抓起,向科技、机械、生态化方向迈进。
王卫权特别强调,没有被溯源的产品未来必定会退出市场,所以要加快中药材种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提高对中药材生态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保证中药材按其自身的规律生态生长。
国家卫计委扶贫办公室处长程万军指出,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从业人员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的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大计的精神,把建设中医药强国作为目标,努力实现全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论坛报告会上,西北大学教授、中草药研究中心主任郑晓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助力彭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魏胜利、王文全等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发言。
在论坛会期间,子洲县政府分别与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子洲县当地企业、合作社与外地客商签订了10000吨、总价质260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购销合同。
从江苏来到陕西挂职的绥德县副县长徐晟表示,绥德县和子洲县气候环境相似,他参加论坛主要是学习黄芪产业的高端设计和发展思路,希望能努力推动绥德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榆林市政府副市长杨东明要求,子洲县政府要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牢固树立“产业立县”意识,把做大做强黄芪中医药产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抓,助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黄芪种植基地。
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左一)与子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雷江声交流。
子洲县长叶庆隆(右一)向专家介绍黄芪。
子洲县委书记方虎城主持论坛开幕式。
榆林市政府副市长杨东明参加开幕式。
文/曹颖 本报记者 鱼玉军 图/贺世梁
“东北参、子洲芪”。多年来,“千年药乡”子洲县所产黄芪享誉国内外。
10月21日,首届“子洲黄芪高峰论坛”在榆林市子洲县举行,来自全国中医药领域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论坛以“论环境与道地黄芪”为主题,采取“开幕式+基地观摩+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共同探讨黄芪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价值及子洲黄芪产业的发展方向。
推动子洲黄芪产业融合
黄芪在子洲的种植历史已长达千年之久,以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质坚而棉、味甜、色鲜、质优而享誉国内外。子洲地处中温带与暖温带之间的亚干旱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子洲具有发展绿色生态产品、无公害产品的天然条件,使子洲成为中药材生产的适优地区。
2008年5月,子洲黄芪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国黄芪产地中最早获此殊荣的产品,也是国家六大中药材基地所种植唯一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
近年来,子洲黄芪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产业体系。以子洲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鼎盛中药材有限公司、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户龙头加工销售企业为代表,子洲黄芪产业走向了多渠道、多方向的发展道路。黄芪饮料、黄芪茶等新型的黄芪产品逐步走向了全国市场,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子洲县县长叶庆隆介绍,子洲县拥有野生及人工种植药材品种100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其中,黄芪保存面积15万亩,可採收面积2万亩,预计年产量为8000吨,实现产值7.2亿元。2017年,子洲县启动了“黄芪产业融合”项目,推动子洲黄芪一二三产融合、产学研融合。项目预算投资70亿元,将努力把子洲县建成陕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物流仓储基地和区域中药材交易中心。
入股合作打造富民产业
10月20日,在子洲县秦北中药材合作社,61岁的马生忠正在收购黄芪。“两天发一车货,一车货是18吨。”最近,马生忠忙得不可开交。
马生忠是子洲县驼耳巷乡驼耳巷村村民,曾任多年村支书。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种植黄芪、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随着农民药材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扩大销路已成为黄芪种植户的首要问题。2007年,马生忠带头成立了秦北中药材合作社,建立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帮扶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致富渠道。
20日上午,记者在马生忠的办公桌上看到新签订的几份合同书,这些合同均由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签订。根据协议,贫困户用政府支助的10000元的产业补助资金入股合作社,进行黄芪、黄芩等药材的种植,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採挖收购。贫困户除了药材销售收入外,还享有每年不少于入股资金的8%的保底收益,在连续合作5年后,合作社将返还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的80%。
类似秦北中药材合作社经营模式,在子洲县共有18家合作社和公司。以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黄芪产业经营主体,先后与裴家湾、曹硷村、麻坪村、刘塔村等9个行政村156户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种植合作协议,建立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在多方的帮扶下,我们村的药材种植今年增加了300亩。村里硬化了生产生活道路,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药材的种植和销售方便了。”子洲县驼耳巷乡牛圈湾村主任贺新堂说。
高峰论坛研讨科学种植
本届“子洲黄芪高峰论坛”由国家卫计委扶贫办指导,中国中药协会、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中医药协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委员会、清华大学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榆林市卫计局、子洲县政府等单位协办和承办。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曹硷村、三川口镇常亮山黄芪种植基地。在专题报告会中,专家们就“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材产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黄芪资源开发与利用”和“道地药材的价值挖掘与子洲黄芪产业发展路径”等论题展开深层次研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认为,子洲黄芪品种优良,生长环境优势明显,黄芪品质高,发展前景广阔。他希望子洲县制定全面的黄芪产业发展规划,保持黄芪品种的纯正,有序控制种植面积,合理安排好季节倒差状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学播种;加强黄芪种植的扶持力度,提高黄芪的综合利用率,积极引进大型企业进行深加工,努力使黄芪成为惠民产业。
中国食品药品研究院中药材室主任魏峰认为,当前中药材种植不规范是影响中药材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各级部门应从源头上严格抓起,规范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质量,让中药材尽早走出“柠檬市场”的窘境。
中国中医药协会中药材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认为,近年来,中药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中药材市场仍以“散、乱、小”的状态存在。他呼吁各级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中药材种植生产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从源头种苗抓起,向科技、机械、生态化方向迈进。
王卫权特别强调,没有被溯源的产品未来必定会退出市场,所以要加快中药材种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提高对中药材生态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保证中药材按其自身的规律生态生长。
国家卫计委扶贫办公室处长程万军指出,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从业人员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的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大计的精神,把建设中医药强国作为目标,努力实现全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论坛报告会上,西北大学教授、中草药研究中心主任郑晓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助力彭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魏胜利、王文全等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发言。
在论坛会期间,子洲县政府分别与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药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子洲县当地企业、合作社与外地客商签订了10000吨、总价质260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购销合同。
从江苏来到陕西挂职的绥德县副县长徐晟表示,绥德县和子洲县气候环境相似,他参加论坛主要是学习黄芪产业的高端设计和发展思路,希望能努力推动绥德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榆林市政府副市长杨东明要求,子洲县政府要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牢固树立“产业立县”意识,把做大做强黄芪中医药产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抓,助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