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大决策 大发展 大贡献
渭河渭南城区段北大堤。
五年,乡村巨变
特约撰稿 王剑 通讯员 刘艳芹
水利万物,首善在水。
2016年6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提出柔性治水新理念,即治水理念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治水方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治水机制由行业专管向法制协同转变。新的治水理念为陕西水利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秦大地上激荡起波澜壮阔的治水华章。
以水为基壮筋骨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按照柔性治水的新理念,结合全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我省提出“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区域方略,大力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引红济石、陕北黄河引水等一系列蓄调水工程,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着力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使水灵起来,努力使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保障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支撑生态文明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32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年可供水5.33亿立方米,在提高14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新增城镇工业和生活供水2.13亿立方米,可向西咸新区、铜川、富平等地的165万人口供水。工程蓄水后形成的49平方公里水面,将有利于改善渭北的区域性气候。”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工程师申开为看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可谓泾河上的“三峡工程”,渭北旱塬的巨型“水塔”。
而作为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引汉济渭工程,将陕南汉江水引到关中渭河,工程建成后,可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的13个县城群众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供水区直接受益人口1400万人,间接受益人口600万人。
在革命圣地延安实施的黄河引水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延安市及榆林市清涧县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并为相关工业园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
以水为脉书锦绣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涝河西岸的渼陂湖,发源于终南山谷,蓄积成湖,因其水甘美得名,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
2016年5月11日,我省启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形成水面6348亩,有效改善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和西安周边小气候,恢复“关中山水最佳处”的历史盛景。
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是陕西坚持柔性治水理念,重点打造的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是涝河蓄滞洪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西安市持续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要节点。
在建设渼陂湖的同时,我省加快实施沣河、涝河、延河、无定河等综合治理,推动秦岭北麓水系相连、湖池相通、漕运明渠修复,恢复“八水绕长安”历史盛景,让城镇有水、市民有去处,乡村有景、农民有好处。
作为柔性治水的重头戏,省水利厅从水生态的自然载体——江河水系、人工通道和水库渠系着眼,以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开展关中地区三座水库联调,渭河生态调度累计泄水510天,下泄水量3.3亿立方米,渭河生态基流提升到5立方米/秒以上,确保了渭河生态流量,又为缺水灌区补水1960万立方米,同时实现了首次由内蒙古向我省红碱淖跨省区补水100万立方米。在2016年先期4个试点取得实效的基础上,2017年开展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扩面增效,西咸新区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汉江流域延伸,涝池塘坝站窖枯丰调节向陕北延伸。
以水为魂忆乡情
以柔性治水为理念的新水利,旨在唤回绿水青山,再造生态水系,还人们以有生命的河流、有生机的流域、有野趣的童年和有美好回忆的家乡,重塑人水和谐。
2016年1月,省政府决定设立并建设渭河生态区。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与保护,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渭河特色生态区。
2016年9月27日,《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
2017年,渭河水流产权改革列入国家试点,陕西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
省水利厅渭河生态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在一条河流的周边划定一定范围设立生态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对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义非凡。”
在渭河生态区建设中,我省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为重点,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等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滩面整治9.95万亩,形成水面景观3.41万亩。随着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推进,人水和谐的美丽新陕西、大美新渭河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此同时,在关中农村,一场以修复涝池为主的水环境治理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涝池虽小,却关乎农村的大生态,是实现水系联通联调联控的“细胞工程”,更是柔性治水的题中之义。2016年,陕西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整治工程,目前1207座已经恢复使用。
江河为墨我为笔,尽情抒写水之梦。在柔性治水的新理念指引下,一幅“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五年,乡村巨变
特约撰稿 王剑 通讯员 刘艳芹
水利万物,首善在水。
2016年6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提出柔性治水新理念,即治水理念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治水方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治水机制由行业专管向法制协同转变。新的治水理念为陕西水利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秦大地上激荡起波澜壮阔的治水华章。
以水为基壮筋骨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按照柔性治水的新理念,结合全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我省提出“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区域方略,大力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引红济石、陕北黄河引水等一系列蓄调水工程,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着力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使水灵起来,努力使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保障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支撑生态文明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32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年可供水5.33亿立方米,在提高14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新增城镇工业和生活供水2.13亿立方米,可向西咸新区、铜川、富平等地的165万人口供水。工程蓄水后形成的49平方公里水面,将有利于改善渭北的区域性气候。”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工程师申开为看来,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可谓泾河上的“三峡工程”,渭北旱塬的巨型“水塔”。
而作为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引汉济渭工程,将陕南汉江水引到关中渭河,工程建成后,可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的13个县城群众的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供水区直接受益人口1400万人,间接受益人口600万人。
在革命圣地延安实施的黄河引水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延安市及榆林市清涧县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并为相关工业园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
以水为脉书锦绣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涝河西岸的渼陂湖,发源于终南山谷,蓄积成湖,因其水甘美得名,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
2016年5月11日,我省启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形成水面6348亩,有效改善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和西安周边小气候,恢复“关中山水最佳处”的历史盛景。
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是陕西坚持柔性治水理念,重点打造的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是涝河蓄滞洪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西安市持续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要节点。
在建设渼陂湖的同时,我省加快实施沣河、涝河、延河、无定河等综合治理,推动秦岭北麓水系相连、湖池相通、漕运明渠修复,恢复“八水绕长安”历史盛景,让城镇有水、市民有去处,乡村有景、农民有好处。
作为柔性治水的重头戏,省水利厅从水生态的自然载体——江河水系、人工通道和水库渠系着眼,以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开展关中地区三座水库联调,渭河生态调度累计泄水510天,下泄水量3.3亿立方米,渭河生态基流提升到5立方米/秒以上,确保了渭河生态流量,又为缺水灌区补水1960万立方米,同时实现了首次由内蒙古向我省红碱淖跨省区补水100万立方米。在2016年先期4个试点取得实效的基础上,2017年开展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扩面增效,西咸新区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汉江流域延伸,涝池塘坝站窖枯丰调节向陕北延伸。
以水为魂忆乡情
以柔性治水为理念的新水利,旨在唤回绿水青山,再造生态水系,还人们以有生命的河流、有生机的流域、有野趣的童年和有美好回忆的家乡,重塑人水和谐。
2016年1月,省政府决定设立并建设渭河生态区。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与保护,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渭河特色生态区。
2016年9月27日,《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
2017年,渭河水流产权改革列入国家试点,陕西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
省水利厅渭河生态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在一条河流的周边划定一定范围设立生态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对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义非凡。”
在渭河生态区建设中,我省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为重点,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等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滩面整治9.95万亩,形成水面景观3.41万亩。随着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推进,人水和谐的美丽新陕西、大美新渭河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此同时,在关中农村,一场以修复涝池为主的水环境治理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涝池虽小,却关乎农村的大生态,是实现水系联通联调联控的“细胞工程”,更是柔性治水的题中之义。2016年,陕西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整治工程,目前1207座已经恢复使用。
江河为墨我为笔,尽情抒写水之梦。在柔性治水的新理念指引下,一幅“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