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美水润物细无声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钢检查农村党建。
桥镇乡王角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梁家河接受红色教育。
县委书记杨宏兰调研农村党建工作。
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严汉平检查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黄生华 王涛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初秋的陕北虽有阵阵凉意,但美水大地处处涌动着党组织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滚滚热潮,“两学一做”、基层党建“四化建设”、“三项机制”恰如和畅的惠风吹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铆足干劲,满怀激情,共同谱写着建设开放生态文明幸福新甘泉的崭新篇章。
今年以来,甘泉县以“先锋引领、七溪争流”为党建主题,通过深挖源头活水、上善若水、水到渠成、滴水穿石、饮水思源等水的精神,全力打造“美水党建”品牌,7个领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形成“七支溪流”,在美水大地竞相争流,为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源头活水,夯实责任传导压力
“源头活水”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紧扣基层党组织和“一把手”这个源头,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只有责任到位,管党才是真管,治党才能真严。”近年来,延安市甘泉县注重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县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常委会定期对党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坚持一级抓一级,构建县委全面抓、组织部门牵头抓、党委直接抓、基层党组织具体抓的责任体系,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抓党建联系点和软弱涣散联系点制度,县委常委及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包抓1个乡镇(街道)、1个村、1个非公企业,并把这些包抓点作为自己的党建联系点,每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不少于4次,解决问题不少于2件,做到以上带下,层层传导压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为把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制定出台了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机关单位党政领导抓党建失职责任追究办法,倒逼各级领导干部履行抓党建职责;全面落实“三张清单”,制定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党建任务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项目,使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推动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滴水穿石,学习教育持续发力
“滴水穿石”体现的是持之以恒。甘泉县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不懈在学和做上持续发力,为全县追赶超越凝聚强大合力。
学,重在入脑入心、统一思想。县委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采取会议、培训、宣讲、辅导、参观等方式,统一思想、引领航向。县级领导率先赴延安学习书院开展“党日活动进书院”主题教育活动,“七·一”表彰奖励了10个基层党组织和10名优秀共产党员,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建立“党员活动日”,将每月5日、20日确定为固定活动日,活动日与“三会一课”、议事决策、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面对甘泉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艰巨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担当实干,用解难题抓发展的成果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全面推行“问题墙”制度,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一个党员一面旗”、“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1+1”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将合格党员标准立起来。今年年初,新一届县委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甘泉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县开展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追赶超越”大实践活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整顿、大整治”四个环节,找差距、查不足、寻出路,着力解决了一批作风问题和民生问题,全县形成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腿趟险滩、大干快上、追赶超越的生动局面。
上善若水,强基固本激发动力
“上善若水”激发的是动力。近年来,全县真金白银投向基层、精兵强将派往基层、排忧解难关爱基层……全县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盯紧薄弱环节和不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激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
“党员活动阵地有了图书室、会议室、活动室,还有便民服务大厅,天天都有干部值班,我们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说起近年来基层党组织的变化,基层群众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让村民有地议事,两委有地办事。近年来,甘泉县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以县财政投入为主和项目整合、部门帮扶、党费补助、基层自筹等途径,仅去年完成活动阵地“清零任务”13个、维修改造38个,村村基本达到了“十个一”标准,让阵地成为每个村最显著的地标建筑。今年,将村和社区党员活动阵地统一命名为“服务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公示了便民服务代办事项流程和服务事项,切实把阵地用起来、活动搞起来、人气聚起来。
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中,由县级包抓领导、包村单位、乡镇党委和村干部共做整顿文章、共摘落后帽子。同时,从机关单位选派62名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今,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正在逐一转化提升,一批村级建设项目也得到有效推进,村党支部正带领群众以饱满的热情绘制着致富增收的新画卷。
基层党建品牌是基层党建领域的“标杆”,抓好品牌创建,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活力。今年以来,甘泉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农村、社区、机关、非公和社会组织、学校等不同领域,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市县党建综合示范点,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整体,在全县乃至全市创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示范点。县疾控中心的“星火党建”品牌激发了党员热情;北关社区的“联亲式”党建凝聚了人心;县国税局推行“12366”党建工作法,与纳税热线实现同步服务;县卫计局党委推出“360”党建工作法,实现了零距离服务群众,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张张闪亮的“红色名片”,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红色动力”。目前,全县分层次、分领域培育示范点26个,形成“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格局,初步实现了典型培育的“葡萄串”效应。
水到渠成,脱贫攻坚凝聚合力
“水到渠成”也是功到自然成。抓党建促脱贫就是要用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久久为功,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带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改革创新激活脱贫攻坚动力。该县结合“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笑在产业里,富在家门口。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劳山鸡业公司建立“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联合党支部,实现村企共建、利益共享,全县164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美水街道办美水泉村通过党支部牵线,甘泉旺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孙家河村民达成协议,流转37户163名村民(其中精准扶贫户18户50人)土地1000余亩,全部建成高标准山地果园,同时合作社按照标准兑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并优先雇用本村的劳动力,实现了入股就有分成、务工就有工资、见效就有分红。
打造过硬队伍,强化脱贫攻坚力量。对全县39个贫困村和8个软弱涣散村(社区)班子进行综合研判,重点掌握村级班子在抓党建促脱贫、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等情况,着力打造脱贫攻坚“火车头”。按照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三级包联”办法,推行“4321”包扶机制,全县125个县直部门党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派驻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确保村村有包抓、户户有帮扶。
与此同时,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结合“三项机制”,对在脱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的,表彰奖励、优先提拔;对脱贫攻坚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根据领导责任、分管责任、帮扶责任、直接责任等,严肃批评、严格追责。去年以来,将5名成绩突出的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提拔为副科级领导、17名列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取消了2名“第一书记”后备干部资格。
当前,千名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以全县23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为舞台,联手描绘出党员干部聚焦脱贫攻坚主任务、全县上下携手战贫困的生动画卷。
饮水思源,延伸服务提升张力
饮水思源”指的是饮水时想到水的来源,比喻的是不忘本。党建工作就是把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以前群众办啥事,都是村上跑了还要跑乡上,现在方便多了,有事就让村干部去帮着办,省时省力,很是方便。”这只是甘泉县着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
乡村田野间,“党员一帮一”在延伸;办事大厅内,“党员先锋岗”在服务;街道社区里,“志愿帮扶”在传递。该县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契机,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党员干部面对面贴近群众。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开展“部门单位包村、干部驻村联户”活动,实现了“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在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将计生、民政、合疗、信访等部门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在农村增设了“便民柜”和“爱心柜”,公示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事项流程,把便民服务延伸到服务党员、服务生产、服务各种村级组织,做到党务、村务、服务、事务、商务“五务合一”,实现了“群众办事、干部跑腿”;在城市社区坚持“大党建、大组织、大服务”的工作理念,探索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北关社区创新推行“联亲式”党建,建立“党群、干群、警民、社企联建”四个一家亲,开展“微心愿”认领、志愿帮扶、“大手拉小手”等活动,让社区服务由“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建设犹如涓涓细流,为全县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动力源泉。
桥镇乡王角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梁家河接受红色教育。
县委书记杨宏兰调研农村党建工作。
延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严汉平检查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黄生华 王涛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初秋的陕北虽有阵阵凉意,但美水大地处处涌动着党组织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滚滚热潮,“两学一做”、基层党建“四化建设”、“三项机制”恰如和畅的惠风吹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铆足干劲,满怀激情,共同谱写着建设开放生态文明幸福新甘泉的崭新篇章。
今年以来,甘泉县以“先锋引领、七溪争流”为党建主题,通过深挖源头活水、上善若水、水到渠成、滴水穿石、饮水思源等水的精神,全力打造“美水党建”品牌,7个领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形成“七支溪流”,在美水大地竞相争流,为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源头活水,夯实责任传导压力
“源头活水”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紧扣基层党组织和“一把手”这个源头,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只有责任到位,管党才是真管,治党才能真严。”近年来,延安市甘泉县注重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县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常委会定期对党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坚持一级抓一级,构建县委全面抓、组织部门牵头抓、党委直接抓、基层党组织具体抓的责任体系,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抓党建联系点和软弱涣散联系点制度,县委常委及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包抓1个乡镇(街道)、1个村、1个非公企业,并把这些包抓点作为自己的党建联系点,每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不少于4次,解决问题不少于2件,做到以上带下,层层传导压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为把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制定出台了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机关单位党政领导抓党建失职责任追究办法,倒逼各级领导干部履行抓党建职责;全面落实“三张清单”,制定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党建任务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项目,使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推动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滴水穿石,学习教育持续发力
“滴水穿石”体现的是持之以恒。甘泉县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不懈在学和做上持续发力,为全县追赶超越凝聚强大合力。
学,重在入脑入心、统一思想。县委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采取会议、培训、宣讲、辅导、参观等方式,统一思想、引领航向。县级领导率先赴延安学习书院开展“党日活动进书院”主题教育活动,“七·一”表彰奖励了10个基层党组织和10名优秀共产党员,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建立“党员活动日”,将每月5日、20日确定为固定活动日,活动日与“三会一课”、议事决策、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重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面对甘泉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艰巨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担当实干,用解难题抓发展的成果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效。全面推行“问题墙”制度,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大整顿、“一个党员一面旗”、“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1+1”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将合格党员标准立起来。今年年初,新一届县委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甘泉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县开展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追赶超越”大实践活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整顿、大整治”四个环节,找差距、查不足、寻出路,着力解决了一批作风问题和民生问题,全县形成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腿趟险滩、大干快上、追赶超越的生动局面。
上善若水,强基固本激发动力
“上善若水”激发的是动力。近年来,全县真金白银投向基层、精兵强将派往基层、排忧解难关爱基层……全县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盯紧薄弱环节和不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以重点问题的突破带动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激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
“党员活动阵地有了图书室、会议室、活动室,还有便民服务大厅,天天都有干部值班,我们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说起近年来基层党组织的变化,基层群众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让村民有地议事,两委有地办事。近年来,甘泉县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以县财政投入为主和项目整合、部门帮扶、党费补助、基层自筹等途径,仅去年完成活动阵地“清零任务”13个、维修改造38个,村村基本达到了“十个一”标准,让阵地成为每个村最显著的地标建筑。今年,将村和社区党员活动阵地统一命名为“服务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公示了便民服务代办事项流程和服务事项,切实把阵地用起来、活动搞起来、人气聚起来。
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中,由县级包抓领导、包村单位、乡镇党委和村干部共做整顿文章、共摘落后帽子。同时,从机关单位选派62名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今,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正在逐一转化提升,一批村级建设项目也得到有效推进,村党支部正带领群众以饱满的热情绘制着致富增收的新画卷。
基层党建品牌是基层党建领域的“标杆”,抓好品牌创建,有利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活力。今年以来,甘泉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农村、社区、机关、非公和社会组织、学校等不同领域,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市县党建综合示范点,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整体,在全县乃至全市创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示范点。县疾控中心的“星火党建”品牌激发了党员热情;北关社区的“联亲式”党建凝聚了人心;县国税局推行“12366”党建工作法,与纳税热线实现同步服务;县卫计局党委推出“360”党建工作法,实现了零距离服务群众,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张张闪亮的“红色名片”,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红色动力”。目前,全县分层次、分领域培育示范点26个,形成“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格局,初步实现了典型培育的“葡萄串”效应。
水到渠成,脱贫攻坚凝聚合力
“水到渠成”也是功到自然成。抓党建促脱贫就是要用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久久为功,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带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改革创新激活脱贫攻坚动力。该县结合“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群众笑在产业里,富在家门口。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劳山鸡业公司建立“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联合党支部,实现村企共建、利益共享,全县164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美水街道办美水泉村通过党支部牵线,甘泉旺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孙家河村民达成协议,流转37户163名村民(其中精准扶贫户18户50人)土地1000余亩,全部建成高标准山地果园,同时合作社按照标准兑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并优先雇用本村的劳动力,实现了入股就有分成、务工就有工资、见效就有分红。
打造过硬队伍,强化脱贫攻坚力量。对全县39个贫困村和8个软弱涣散村(社区)班子进行综合研判,重点掌握村级班子在抓党建促脱贫、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等情况,着力打造脱贫攻坚“火车头”。按照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三级包联”办法,推行“4321”包扶机制,全县125个县直部门党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派驻工作队驻村帮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确保村村有包抓、户户有帮扶。
与此同时,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结合“三项机制”,对在脱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的,表彰奖励、优先提拔;对脱贫攻坚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根据领导责任、分管责任、帮扶责任、直接责任等,严肃批评、严格追责。去年以来,将5名成绩突出的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提拔为副科级领导、17名列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取消了2名“第一书记”后备干部资格。
当前,千名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以全县23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为舞台,联手描绘出党员干部聚焦脱贫攻坚主任务、全县上下携手战贫困的生动画卷。
饮水思源,延伸服务提升张力
饮水思源”指的是饮水时想到水的来源,比喻的是不忘本。党建工作就是把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以前群众办啥事,都是村上跑了还要跑乡上,现在方便多了,有事就让村干部去帮着办,省时省力,很是方便。”这只是甘泉县着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
乡村田野间,“党员一帮一”在延伸;办事大厅内,“党员先锋岗”在服务;街道社区里,“志愿帮扶”在传递。该县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契机,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党员干部面对面贴近群众。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开展“部门单位包村、干部驻村联户”活动,实现了“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在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将计生、民政、合疗、信访等部门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在农村增设了“便民柜”和“爱心柜”,公示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事项流程,把便民服务延伸到服务党员、服务生产、服务各种村级组织,做到党务、村务、服务、事务、商务“五务合一”,实现了“群众办事、干部跑腿”;在城市社区坚持“大党建、大组织、大服务”的工作理念,探索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北关社区创新推行“联亲式”党建,建立“党群、干群、警民、社企联建”四个一家亲,开展“微心愿”认领、志愿帮扶、“大手拉小手”等活动,让社区服务由“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建设犹如涓涓细流,为全县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