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动脑筋 用实情 献真情
靖边县 “扶志”激发群众脱贫动力
    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樊悦
    “如何让贫困户彻底脱贫,首先要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今年以来,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多次在会议上强调。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靖边县包扶干部积极从思想扶贫、精神脱贫上着手,加强“扶志”与“扶智”举措,为实现精准扶贫扫除思想上的“拦路虎”。
    红墩界镇尔德井村村民周万权属于典型的“精神贫困户”,他父亲去世,母亲年迈多病,他和两个兄弟都未娶妻,光棍汉过日子得过且过。按理说,他家住镇政府跟前,房屋修得漂亮,自己也会修车修电器的手艺,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他精神颓废,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家里家外堆满垃圾杂物,失去了脱贫的志气。
    “你一定要挺起男子汉的骨气,拿起精气神儿。”包扶领导、靖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邬晓君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和周万权语重心长地交谈。邬晓君劝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家里家外打扫干净,改变生活陋习,树立爱家才能富家的理念,这样才能娶来媳妇,过上安稳日子。在包扶领导耐心地劝导下,周万权以实际行动开始自己的脱贫路。他打算把院子硬化好,开一个配件门市,争取凭自己的手艺,过上好日子,再成个家。邬晓君替他高兴,承诺只要他有脱贫志,政府会帮助他解决起步资金问题。
    马春花是席麻湾镇高渠村人,2009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眼看就要把债务还清了。谁知2015年儿子又遇车祸去世,留下年轻的媳妇和两个年幼的孙子。一连串的打击将马春花的精神击垮了,她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没有主动脱贫的意识,精神的贫困成了主要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包扶干部李小宁首先在感情和精神上给予帮扶。自从2015年帮扶以来,李小宁隔三差五和马春花谈心,把马春花当亲人一样对待,经常给她物质和情感上的关注,让她逐渐从失去亲人的阴霾中走出。2016年,李小宁积极协调,在县上给马春花找了一份环卫工作,一个月保底工资1800元。马春花感激地说:“小宁就像我的亲人!”
    青阳岔镇后街村的井争保是一个憨厚勤劳的好后生,但自从妻子离家出走后,他变得非常孤僻,失去了过日子的信心。他两个孩子上学,家里只有一亩土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里的房子也需要维修。档案局的包扶干部知道后,先给他思想上解压,经常去家里进行心理疏导。包扶干部还自掏腰包,把他们家粉刷得白白净净,并给他添置了一些家具。井争保的心被扶贫干部“感化了”,他有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于是,帮扶干部对他进行产业帮扶,扶持他养了30只羊,又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他进行饲养技术指导。
    在扶贫路上,靖边处处都有这样思想扶贫的感人故事:青阳岔镇的李兰芳不信任医疗扶贫政策,认为扶不扶都是一回事,买药看病都是一样花销。镇党委副书记闫树新为了让她信任理解政府的扶贫政策,把老太太专门带到乡镇医院现场买了69元的药,现场报销后自付19元,老太太亲身体会到了党的扶贫政策,这才笑呵呵地说:“是我误解了你们,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
    编后:思想的问题解决了,脱贫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正因为如此,靖边县从领导到干部始终把群众的思想脱贫放在首位,在扶贫工作中,他们动脑筋、用实情、献真情,从而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一股干部群众齐心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