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窑洞记忆
  神木 田宏伟

    今年四月,我和父亲回了一趟老家。每年我都有回老家的习惯,尽管离开老家已经几十年了,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牵绊在心头,挥之不去。
    我家那孔窑洞就坐落在半山腰上,脚下的这条路连通了窑洞和外面的世界。小时候这条路能通牛马车,现在,人迹罕至,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人走上都战战兢兢。
    走进大门,那孔窑洞静静地躺在院子里,就像一位百岁老人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土地,不离不弃。
    黄土高原上的男人们在土地上刨种庄稼,女人们就在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过着简单平淡的生活。窑洞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我们一大家人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我少儿时代的乐园。
    走进窑里,壁上的毛主席画像、戏曲连环画、花草国画、年画还清晰可见。欣喜之余,隐藏的记忆一刹那涌上心头。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都是在这孔窑洞里度过的。那时候窑洞里的陈列家居很简单,一台电视机,一个录音机,一顶竖柜,一组倒柜,一口水瓮,就这些东西了。
    窑洞冬暖夏凉,是大自然在黄土高原上最为神奇的制造,多么豪华、高档的宾馆在它面前都自惭形秽。夏天,我们在凉爽的窑洞里做作业,晚上在窑里睡下,听母亲讲十里八村那些神奇的鬼怪故事。冬天,母亲在油灯下做针线活,我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看着油灯将母亲的身影拉长,我们也在摇摇摆摆的灯影中进入了梦乡。
    那土炕的作用真是太大了。黄土地上的子孙吃的是地里刨出来的红薯、土豆,住的是这种用黄土地的泥土和秸秆混合的泥坯盘成的土炕。母亲在土炕上生下了我们兄妹三个,我们在土炕上慢慢长大,走向成熟。到了冬天,尽管外面冷风呼啸,冷意刺骨,但窑洞里的土炕却是暖和的。有时候,我们因为吃喝闹得肚子疼,母亲就嘱咐我们赶快趴在热乎乎的炕上,这种土方法总能达到神奇的效果,趴一会肚子就不疼了。
    我和哥哥渐渐长大,父亲开始着手给我和哥哥盖新窑。有了窑,娶了媳妇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父亲选了一块地,轰轰烈烈地盖窑。那段时间,村里的乡亲们都来帮忙。母亲和本族中的婆姨女子们,围在窑洞里的锅灶上,做烩菜、压油糕、煮粉条、炝臊子,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纷纷涌进我家那孔窑洞里吃喝,甚是热闹,吃完喝毕,又收拾起身子干活去了。
    后来,四姑从这孔窑洞里出嫁了。那天,亲朋好友挤满了窑洞,院子里,窑畔上到处都是看热闹的邻里乡亲。窑洞被装扮得喜庆庄重,红色的热浪在窑洞里流淌。
    后来,随着社会上兴起的打工潮,我们举家搬到了县城,永远离开了那孔窑洞,离开了那座院落,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窑里住过。
    最后,我和窑洞及窑里的老物件一一道别。现在,阳光在半截山头的后面,升起一种羞涩的红,头顶依稀还能听到枝头鸟儿的低鸣,土砖堆砌的记忆,迟早会在背影里垮塌,可记忆里的乡愁,却永远难以忘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