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深度扶贫的靖边实践
    樊悦 记者 鱼玉军 文/图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如何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靖边县既从精神脱贫上着手,也从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结构调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让扶贫在思想上得到转变,在深度上得到延伸,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土地流转让贫困户在流转中“坐地收金”
    夏日的白于山区已是绿染山林,在靖边席麻湾镇高渠村,金色的阳光在欢腾生长的庄稼上跳跃闪烁,一阵微风吹过,掀起层层绿色的波浪。在地畔旁,记者聆听了村里精准脱贫的新故事。
    马春花是这片庄稼地的主人之一,她是村里的脱贫巩固户,家里缺乏劳动力,很多土地被闲置撂荒。今年开春,马春花把自己14亩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转承包给种植合作社,每亩收350元承包费,年初光来自土地流转的承包费就4900元,这样马春花不用在自己的几亩土地上转圈圈,彻底解放了劳动力。县委办扶贫干部李小宁又给她找了环卫工的营生,每个月1800元的固定工资,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家人的脱贫难题。
    这是靖边通过土地流转进行深度扶贫的缩影。像这样通过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模式,在靖边县的其他乡镇还有不少。席麻湾镇流转整合了2000亩土地搞黄芪种植,涉及贫困户16户,68人,每亩承包费350元。黄蒿界镇针对黄大梁村小组集体山地处于闲置状态这一现状,整合实施千亩集体林果业示范园,让贫困户靠山地入股分红。海则滩镇马莲坑村将1200亩闲置地,以每亩每年220元的价格流转给丰程5万只肉羊养殖公司。大石砭村将涉及4个村小组、110户农民的土地整理项目共计7000亩的荒沙地流转给恒昌农贸有限公司……
    靖边通过这种土地流转的形式,让一些因病因残,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依然能靠山吃山,坐在家里有稳定的土地收入。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种植结构,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农业产业化、设施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让贫困户从土地流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脱贫寻求根本出路
    2014年11月12日,这一天对马季沟村白家沟村小组来说,是一个该载入史册的日子:全组村民首次分到了一块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蛋糕”,每个村民平均拿到公益林种苗补偿款分红255元。 
    分红来自哪里?来自该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2014年11月8日,马季沟村白家沟村小组重演了1978年前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27户村民冒着改革失败的风险共同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在白纸黑字上签订了白家沟村小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由集体管理经营的协议,至此拉开了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在这场改革中,马季沟村党支部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探索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按照《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了确保精准贫困户稳定脱贫,给全村9户27人设立精准扶贫户“资金股”,将中省市县给予精准贫困户的各类资金分别入股到7个合作分社之中,实行按股分红。
  2016年,已有4个村小组精准扶贫户8户26人,从集体经营中分红47800元。鲁家湾村小组精准扶贫户鲁加业,4口人,去年集体分配每人2324元,加上种地、养羊收入大大超过了贫困人口人均3015元的标准,实现稳步脱贫。“以前天天围着家里那几亩地转圈圈,现在靠着与合作社一起发展,无劳力的我们一样能按股份分红,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的脱贫一点都不愁了。”62岁的精准扶贫户鲁加业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了的扶贫模式赞不绝口。
  在马季沟村有一片标准化葡萄基地300亩正长势良好,这是马季沟村集体向上争取的专项扶贫项目,村集体确定全村14户贫困户48人,每人享受固定1亩的葡萄收入,预计每亩年纯收入3500元。真正发挥合作社经营长效产业、贫困户稳定收入的作用。
  靖边县青阳岔镇阳坪村有2个占地40亩的鱼塘,养鱼17万条。这2个鱼塘是村委会用集体资产在淤地坝上为村里贫困户建起的脱贫项目。为此,村委会专门安排贫困户在外学习养鱼技术,还从外面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此外,鱼塘由贫困户优先承包、优先打工、优先发展垂钓等产业。谈及此事,村支书刘青山自豪地说:“我们村的脱贫不只靠国家,更靠的是集体。与此同时,阳坪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参与公共事业管理,贫困户每个月拿固定工资,负责村里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实现公益事业常态化。
  张畔村是张家畔街道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张畔村共有人口214户983人,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106元,在雄厚的集体经济庇护下,全村无精准扶贫对象。
  从90年代开始,张畔村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经联社”组织,巩固了集体发展的模式。后期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取“集体筹建、整体外租”、“土地入股、引资开发”等多种模式,先后发展了紫靖城生态园林酒店、全家福购物广场、张畔村等16处村级经济实体,集体固定资产2.7亿元,每年营业额3.5亿左右,村主要以承包费为主的经济实体年收入400多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宽,村集体的经济壮大了,村民的红利也随之而来。张畔村的集体收益村上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对集体收益进行合理分配,用于解决全民医疗、养老、上学等费用,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3000元以上的生活费;村内280人所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全村合作医疗费用均由村里支付;被一本院校录取的本村户籍学生,学费由村委承担;村集体兴办村级幼儿园1所,幼儿上学费用在集体收入中承担;在改善基础设施上,剔除用于解决民生的费用外,剩余收入用于硬化改建村内道路、巷道、广场以及水电气等设施完善和改进。
  村集体经济不仅让村内青年就业、能人创业、老年人生活、学生上学、养老和医保等得到全面保障,而且减少了村民家庭的支出,确保了没有一户家庭列入扶贫行列,防止了村民“返贫”。
  随着马季沟、张畔村等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效不断凸显后,靖边宁条梁镇的大滩村、东坑镇的伊党湾等村子也开始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把集体“财源”作为贫困户脱贫的底气和老本,为贫困户寻找脱贫的根本出路。
  产业扶贫培养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在脱贫路上,为了让群众实现根本脱贫,“造血式”的产业脱贫成为首选。去年,席麻湾镇在对贫困户调查摸底时,了解到一部分贫困户想发展生猪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起步资金和合适的场地,于是镇党委和村里的帮扶干部想对策、谋出路,决定让他们共同成立养猪合作社,走“党建+合作社+贫苦户”的发展模式。
  沙渠村有一个闲置的专业养猪场,是村支书张登录和其他股东投资130万元建成的,以前也有老板想租用,但支书一直不同意,听说贫困户要养猪,老支书和他的股东们一拍即合,决定把他们的养猪场先免费提供给贫苦户,等他们盈利后再收取少量租金,这样养猪场地的问题就解决了。
没有起步资金怎么办?镇村包扶干部争取到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帮扶资金18万元,整合县扶贫办帮扶资金4万元,贫困户又自筹6万元,发展资金有了眉目,“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又帮助代办合作社注册各类证件,这样养猪合作社就算正式开张营业了,由扶贫户自己科学轮值管理。
  在短短的13个月里,养猪合作社进行了“细胞裂变式”的发展,从合作社最先购买了70头母猪、3头公猪,到目前310头的存栏量,从最初每家贫困户投入1万元成本,到现在总价值60万元的养殖规模。正在养猪的贫困户张胜利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激动地说:“现在保守估算年底每户抛过一切开支,纯利润至少在5万元以上,这样我们不止是脱贫,致富奔小康也不是梦了。”
  为了实现深度扶贫,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镇里有养殖经验的党员又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服务,镇畜牧站的专人驻场搞防疫,在销售环节上,镇政府和帮扶干部联系企业,支部联系个体户,党员联系群众做到销售无忧。
  同样尝到产业帮扶甜头的还有中山涧镇的李宝元。去年中山涧镇针对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又缺资金、缺技术的困惑,镇上与养牛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罗鹏春商量,让合作社把30头牛犊租给15户有意愿的贫困户饲养,合作社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包括防疫和精饲料的配给,但前期不收取贫困户任何费用,等牛犊长大后,合作社以签订的协议价收回成年肉牛,再抛去牛犊费和合作社提供的精饲料成本,剩下的利润全归贫困户所有。
  这样贫困户,不用掏一分钱,不用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光靠贴劳力和草料就能从中赚取利润。同时,合作社也节约了养殖管理成本,扩大了规模,有效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这种“合作社+贫困化”“借鸡生蛋”的产业扶贫模式让双方实现了利益共赢。
  村民李保田就是其中的受益户,看着两头膘肥体壮的肉牛马上就能出栏,李保田高兴地合不拢嘴,他扳起指头向记者算起了收入账:“这两头牛,一斤毛重按签订的最低协议价11元算,两头牛的毛重现在就有3000斤,抛过合作社13000元的牛犊费和精饲料成本后,预计一头牛最少纯利润都在5000元左右,这样一来我的脱贫问题解决了。”不仅如此,李保田还主动找镇里的包扶干部要再贷一些款,想建一个像样的圈舍,准备扩大规模好好搞养殖,靠养殖走上致富路。
  看着李保田的这股积极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包扶干部也有了继续帮扶的信心。村里人说,李保田活脱脱地换了一个人。说起以前,李保田毫不避讳地说:“以前自己感觉日子没奔头,没想到政府帮扶我领养了两头牛,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找到了生活的信心。”
  在产业帮扶的路上,靖边县各镇村根据实际探索不同的脱贫模式,除了代养和联合共养进行产业扶贫外,红墩界镇白城子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托统万城景区,在景区当起了环卫工,一个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有的贫困户还在景区开起了洗车场,发展第三产业。东坑镇伊党湾村为贫困户建起温室大棚,让贫困户直接靠棚脱贫,预计每户贫苦户至少收益1万元。青阳岔镇通过每亩补助150元鼓励贫困户认领闲置的山杏林,发展经济林产业,村集体实行统一管理,贫困户从中受益。席麻湾沙渠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黄芪,让贫困户以闲置的土地入股,贫困户既是股东也是基地里的打工者……
  投入948万元实施贫困户健康扶贫全覆盖
  为了不让贫困户再因病因学致贫,靖边以“釜底抽薪”的勇气大胆进行医疗和教育领域改革,让贫困户享受民生改革的红利,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村民常是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但是今年,随着靖边县健康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贫困户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去求医了,他们只需在家里就可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
  据靖边县卫计局局长张警予透露,根据“精准扶贫、因病施治、保障基本”的原则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帮扶措施。靖边开展“为贫困户送医送药送健康”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每人不低于70元的标准,共投入资金118万元,为全县169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免费体检,还跟他们签订了长期的一对一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通过指定医生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全程监测贫困户的健康,为他们提供暖心的诊疗意见。县上又通过脱贫攻坚指挥部另外划拨扶贫资金830万元,用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费用。
  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靖边县中医院、靖边县妇幼保健院等3家公立医院和25家基层卫生院都开辟了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让就医的贫困户不用排队、不交押金、不用挂号,先诊疗后付费。并按总床位5%的比例开放了“扶贫病房”,实现了“一站式”即时结算。为了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权益,先后印制发放《靖边县医疗扶贫计生奖扶政策明白卡》5万余份,《健康扶贫手册》5000多本。
  在靖边县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促进等一系列健康服务工作的不断提质升级,全县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现象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医疗保障正在逐步变成健康保障。
  两卡拿在手 上学不用愁
  除了在健康扶贫大力投入外,靖边在教育扶贫上也走在全省前列。在靖边,贫困户子女只要持有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和资助资金发放银行卡,就能享受15年教育“兜底”扶贫政策,所谓两卡拿在手,上学不用愁,从而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因学致贫问题。
  2017年春季学期,靖边共为1688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幼儿)发放141.76万元,受益学生、家长满心欢喜,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帮扶。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靖边县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脱贫攻坚在推进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进一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县教育局在全县对建档立卡户子女15年教育实行“兜底”扶贫政策,彻底解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幼儿)上学经济负担,做到学生上学零成本,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每一个家庭不因学返贫。具体补助标准为:县直幼儿园(县城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1450元,镇、村幼儿园(农村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1050元;县直初中学校寄宿生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1150元,镇中学、九年制学校寄宿初中生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550元,九年制学校、中心小学(以中心小学对待的学校)寄宿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600元,村小、教学点寄宿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伙食费500元,普通高中学校寄宿生每生每年补助伙食、书本、校服、住宿等费用3500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