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河南人在宁强的种菇情缘
  本报记者 姚远
    怀揣香菇的种植本领,从河南省西峡县,来到陕西省宁强县的张分队,与菌菇结下不解情缘。8月1日,张分队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的舞台上,我想让贫困户挣到钱,我的园区,会成为技术培训的摇篮。”
    1998年,张分队被宁强县首批聘请为食用菌技术人员,已经在这个行业奋斗了19个年头。2012年8月,他成立宁强县万信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率先从湖北枣阳引进反季节地栽夏菇栽培技术,在舒家坝镇种植150亩,每亩纯收入2万元。之后,又扩种到汉源、舒家坝、广坪镇等乡镇,生产面积扩大到600亩。当年,还吸引着来自周边县区,四川、重庆的菇农慕名找到张分队学习技术。
    当天上午9点,记者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南,10分钟车程,在108国道边上,就来到张分队香菇种植园区。烈日当头下,香菇遮阴大棚黑压压一片,在架子上,一排排袋料整齐排列,几名工人正在里面干活。
    这个园区,占地150亩,年生产袋料香菇100万袋,分冬菇、夏菇两个片区。在园区办公室,记者随机抽查公司与贫困户签订的协议显示,贫困户以3.3元/袋的价格购买菌袋,企业最低4.8元/袋回收,最高按市场行情,贫困户保底纯利润1.5元/袋。
    “夏菇一年能收四茬,前几天我们已经卖了一茬,收回了成本,每斤卖到5到8块,剩下的三茬就是净利润。”张分队告诉记者,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袋产鲜菇半斤,每斤4元,预计户均年增收6万元,纯收入3万元。目前有26户贫困户认购袋料香菇27万袋,户均1万袋以上。
    在园区,记者见到了燕子砭镇绿竹村贫困户刘明伟,去年2月份,刘明伟入园边打工边学技术,每月工资3600元,他用挣的工钱抵扣了1万袋菌菇钱。他打算带着技术和菌菇回到家乡发展。
    “让贫困户入园,我会手把手传授真本事,学到真本事以后,让他们回到村里,再传授技术,带领农户参与种植,用滚雪球式的办法,越滚越大,种植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张分队说,每当看到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他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样发挥自身的才智和优势,在党委、政府引领下,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抱团发展,共同致富。所以,这些年他工作的重心,便放在园区建设和技术培训方面了。每年举办培训40多期,已培训2000人次,也把技术传授到了外地。
    “与香菇结缘,我从外地来到宁强,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又呆了这么多年,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风土人情,还有这里的人。”张分队说。
    宁强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县产业发展进行奖补。截至目前,袋料香菇全县覆盖,124个村3200多户参与其中,其中带动贫困户1151户。新发展袋料香菇4041万袋,椴木香菇1368架,建成100万袋以上示范园区6个,产量3.24万吨,产值达到2.6亿元。
    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口碑赢得市场,宁强香菇吸引了来自浙江、福建、河南客商上门收购,当地培育的秦川大厨、羌笛食品深加工企业自产自销,产品还远销北京、河南、上海、宁夏、兰州等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