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
咸阳市优秀“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
    永寿“第一书记”赴杨凌农高会参观学习。

    咸阳市委办公室派驻乾县阳峪镇太平村“第一书记”胡彭炜(左二)带领贫困户参加农高会学习致富经验。
    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第一书记”孔庆海(右一)和村民交流产业发展情况。
    礼泉县昭陵镇联二村“第一书记”钟宝梅被授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淳化县方里镇桃渠村“第一书记”马辉(中)入户调研,了解贫困户生活状况。
    旬邑县车门村“第一书记”周军虎(左二)向县政府副县长张克(右一)一行汇报黄秋葵脱贫产业。
    武功县焦胡村“第一书记”燕飞(中)入户调研。
    兴平市茂陵村“第一书记”郭瑞(左一)帮助残疾贫困户张劲松(右一)销售油桃。
    徐晓晓 李金蔚 本报记者 邵林喜 通讯员 刘峰 李亮 整理报道
    今年以来,咸阳市把“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从选人、用人、管人、育人等方面突出从严施策,确保“第一书记”在基层一线管得住、沉得下、干得好。
    通过对标实情严选派、强化目标严定责、聚焦主业严管理、科学评价严考核四个方面对“第一书记”提出要求,通过实行县、镇分级考核的办法,咸阳市委每年还对评选出的“十佳‘第一书记’”和“百名优秀‘第一书记’”,树立典型标杆,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考核为“不称职”的,由派出单位召回并重新选派。
    早在2015年,咸阳选派市县乡943名机关企事业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任期1~3年。“第一书记”进村后主要负责党建,建班子、强队伍;抓扶贫,破难题、促发展;聚人气,搞服务、聚人心。
    日前,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公务员局联合表彰2016年度“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咸阳市委宣传部派驻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第一书记”孔庆海,中国银行派驻淳化县方里镇桃渠村“第一书记”马辉,市医药总公司派驻武功县长宁镇焦胡村“第一书记”燕飞,咸阳市人社局派驻礼泉县昭陵镇联二村“第一书记”钟宝梅,咸阳市委办公室派驻乾县阳峪镇太平村“第一书记”胡彭炜,兴平市城管局派驻南位镇茂陵村“第一书记”郭瑞,永寿县委组织部派驻永平镇杨桥村“第一书记”孙超,旬邑县交通局派驻湫坡头镇车门村“第一书记”周军虎等八名同志被授予“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孔庆海:养驴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五十多岁的孔庆海是咸阳市委宣传部派驻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第一书记”,令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做了半辈子市级机关工作的他,会和一个名叫二厂村的地方结下不解之缘。两年多以前,组织选派老孔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就下定决心,并向组织和村民承诺,要让村里的贫困户彻底拔掉穷根。
    孔庆海作为“第一书记”派出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驻村,与村民一起,大刀阔斧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组织村民建起养鸡厂;与企业合作,发展驴产业项目,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残疾人”的运作模式,利用每户5000元产业到户扶持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驴全部由企业集中托养;配合长武县政府在全县每个镇办建立一个驴舍(场),打造养驴基地……一系列的扶贫项目,一连串的扶贫举措,通过入股分红每户每年至少可获得6000元的分红收入,加上养鸡厂的收入,确保全村56户贫困户,32户残疾人家庭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
    马辉:扎根绿色淳化情暖第二故乡
    从北京到农村,从金融到扶贫,这种巨大的转变对中国银行总行派驻淳化县方里镇桃渠村“第一书记”马辉来说,经过一年多工作,已经很适应了。“桃渠村发展比较落后,可做的事非常多,我时刻保持一种新鲜感,能为桃渠村发展尽一份力我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马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入村以后,根据村情实际,马辉针对“两委”班子发展思路不清、视野不宽的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外出参观、现场观摩等方式,拓宽党员干部的视野,提升战斗力;开创“合作社+电商”模式,带领群众在网上销售油桃、苹果等特产;积极与相关单位采购部门联系,通过消费扶贫模式支持桃渠村精准脱贫,累计销售桃渠村水果近3000箱,价值10万余元;与桃渠村民间手工艺能人合作,筹建桃渠村民间手工艺生产基地,将此项目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吸纳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难题……
    驻村以来,马辉积极联系选派单位,争取到中国银行总行捐赠资金100万元,支持桃渠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打赢脱贫攻坚战;争取到淳化县委组织部捐增资金10万元、中国银行陕西分行公司2万元、咸阳分行1.68万元,建成桃渠村党员活动阵地;积极协调中国银行各级机构到桃渠村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多次举办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赠现金和物品20余万元。
    马辉就是这样,这位“八零后第一书记”全心对事业,真心对群众,热心对社会,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一名青年的担当,彰显着青春的价值,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燕飞:焦胡村的“马向阳”
    自从入焦胡村任职“第一书记”后,燕飞一步一个脚印,一户一户走访,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市医药总公司干部到村“第一书记”角色的完美转换,用行动为焦胡村增添了一个“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故事。
    驻村以来,燕飞立足“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双重角色,将脱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将脱贫措施由“千人一方”变为“因人而异”,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服务体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走出一条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种植黄桃的产业扶贫之路,被群众亲切称为“焦胡村的马向阳”、“黄桃书记”。
    结合扶贫工作,他首先从精准识别入手,将全村以前确定的65户贫困户,在村干部、村民代表会议上对照认定标准,一户一户过,清理人情户、富裕户、脱贫户共31户,并在全村进行张榜公布,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树立起党组织和扶贫工作队的良好形象。
    他带领村民发展黄桃思路,采取干部党员带头、实地查看引路的方式,组织群众先后3次赴礼泉实地观摩取经,解放群众思想,启动产业发展。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起西瑞黄桃专业合作社,实行种苗统供、技术统管,让贫困户种植黄桃从挖坑、种苗、栽树到修枝、打药、浇水全部免费,让他们稳定取得收入。在园区带动下,周边焦赵、寨阳、镇东、镇西等村也发展起了黄桃,规模达到1000多亩。
    在燕飞的带领下,遗留多年的村中断头路顺利硬化,园区1.25公里道路全部硬化,安装路灯11盏,总投资达5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园区生产的道路建设难题。在他的努力下,焦胡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正在奔向美好的明天。
    钟宝梅:“城里人”下乡送“金钥匙”
    担任礼泉县昭陵镇联二村“第一书记”的钟宝梅,是咸阳市人社局的一名公务员。2015年得知可以去农村锻炼,这个家境优渥的城里人,在同事朋友一片惊讶声中报了名,当上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村“第一书记”。
    联二村地处渭北旱腰带,下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3079人。钟宝梅看到联二村村委会所在地破烂不堪,就联系“娘家”咸阳市人社局,在市人社局的支持下,8间34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活动室、14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村民面前。
    此外,钟宝梅调研后发现,由于生产条件薄弱,加之果园老化,苹果生产效益下滑,全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有着多年人社工作经验的钟宝梅暗下决心开展就业扶贫,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多方为群众联系技能技术培训。从果树种植、农作物高产丰产到规范化生产,再到贩卖、储存、物流……一连串的培训,让群众有了加快发家致富的底气。
    在钟宝梅的牵线搭桥下,咸阳市人社局下辖的劳动力市场也多次带领企业走进联二村,为村民们送来就业岗位。一年多来,该村先后有12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增加了收入。
    胡彭炜:扎根旱区扶贫情系太平致富
    乾县太平村位于阳峪镇政府南5公里处,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508户,2103人,村内群众居住分散,吃水比较困难,生活条件较为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发展不均衡,农民增收缓慢。胡彭炜作为市委办派驻太平村“第一书记”,扎根太平村、深入群众中,自从驻村以来,为太平村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
    他带领支部成员一起走访、实地调研,对村里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基本情况分别进行了细致考察,掌握村情、民情最新资料,共同研判今年农业发展大形势,对今明两年村子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合理化设想。
    针对村里一直没有村委会办公室的情况,胡彭炜积极联系协调组织、扶贫、民政等部门,筹资27万元完成270平方米村“两委会”基层阵地建设,17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集文化、健身活动广场。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胡彭炜协调资金18万元为全村建成高位水池1个,铺设自来水管道1800米,改造升级了全村自来水管网,彻底解决全村村民生活用水难题;为村子投资21万元安装路灯42盏;帮助村上建成178亩连片双矮苹果种植区和果园滴灌系统;激活村上养鸡场、门窗厂、面粉厂等有能力村民的致富带动作用。
    “诚心为民,民必理解;真心为民,民必拥护”,胡彭炜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与风采。
    郭瑞:皇陵下的领头雁
    在古老的北莽原汉武帝刘彻墓北边的茂陵村,活跃着一支年轻有为的村干部班子,领头的小伙叫郭瑞。2015年7月,时任兴平市城管局监察大队办公室副主任的郭瑞被组织选派到茂陵村担任“第一书记”。入村后,他迅速转变角色,走村进户,虚心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
    到村任职后,郭瑞组织村干部认真研读中、省、市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和精准脱贫相关文件,并结合茂陵村临近咸阳市区的地理优势,制定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总思路。为完善村级阵地建设想方设法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18万元,硬化村上1200平方米的村委会阵地广场,建800平米的文化娱乐广场;赶赴山东,考察学习落实小尾寒羊项目,使334只小尾寒羊终于落户茂陵村;争取相关部门资金100多万元,给村上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62盏,治安监控摄像头70个,铺设沙石生产路4000余米,新打深水机井3眼,建成泵房2座,铺设暗管4000多米,新拉电缆400余米。
    郭瑞结合茂陵村实际制定一批产业脱贫的措施,全力落实“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村上流转土地20多亩,创建茂陵村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建成无公害种植养殖产业园,通过“工资+分红”双重模式,保障群众致富。在产业经营和产品销路上,他积极探索新型营销模式,依托微信平台,联系省直机关三爻小区、省红会医院、067航空基地等社区,推销产业园禽蛋、蔬菜、自磨面粉等农家产品,年成交额达20多万元,盈利近5万元,全部平均分配给18户贫困户,切实改善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了群众收入。他和村干部还合理利用“两联一包”项目资金1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8座,依托茂陵博物馆、汉武帝茂陵旅游资源,试行体验式采摘销售模式。在郭瑞的努力下,现在茂陵村1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村各项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
    孙超:想方设法助脱贫真情帮扶为群众
    永寿县永平镇杨桥村是一个仅有37户村民的小山村,其中30户都是贫困户,除了在外打工的3户,村子里常住的有34户,这里绝大部分村民的老户籍是商南、安徽、甘肃、河南等地。如今,在来自永寿县委组织部的扶贫“第一书记”孙超的带动下,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带领和引导,该村已经提前实现脱贫。
    从2014年就开始驻村扶贫的孙超,对农村的产业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走访调查,孙超选择了养牛和种植中药材、辣椒作为村子的特色发展产业。
    为了建养牛场,孙超与村两委干部跑项目、办贷款,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120万元建立起一个已经有155头牛的养殖场。通过孙超的努力,为每一户贫困户争取到1万元的扶贫资金,这1万元作为贫困户的入股基金,在养殖场盈利后享受入股分红的福利,在动员村民入股的过程中,孙超发现有7户村民因特困无法入股,经组织召开支委会讨论,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兴亮和孙超的带领下,8位党员举行了一个为特困户捐款的活动,让特困户顺利入股。
    为了争取到贷款,专门成立风控小组,由孙超和村干部、镇包村干部作为担保人从银行贷出45万元扶贫贴息款。最终,34户村民全部入股,成立了杨桥良种肉牛养殖场。据孙超估算,明年5月份将生产小牛50头左右,预计明年村里人均分红能达到3000元左右。在种植方面,村子里除了原有的核桃园,又争取到近4万元,发展了120亩的苏籽种植和20亩的一串红辣椒种植。
    周军虎:新思路新产业带动群众脱贫
    周军虎是旬邑县湫坡头镇车门村“第一书记”、旬邑县交通运输局挂职总工程师。车门村共有212户887人,贫困人口55户195人。他觉得要想贫困户脱贫,除保持苹果等产业外,还得选准增收新门路,发展新产业。
    周军虎调研市场,请教专家,把目光放在“散养土鸡”上。通过“娘家”旬邑县交通运输局寻求资金支持,得到给予5万元产业扶贫款。按照每只鸡苗7块钱补贴贫困户,一下子提高了贫困户养殖积极性。他购买土鸡养殖书籍免费发放给养殖户,邀请农技人员上门指导,联系电商公司包装礼盒土鸡,提高土鸡附加值。第一批土鸡销售一空,销售额约12万元,毛利近4万元。此外,周军虎还在村里发展起剪纸产业,通过他销售剪纸3000多张,帮助群众增收近2万元;2015年,争取市通村公路完善工程,硬化进村道路路肩。2016年,先后争取到市通村油路项目,修筑村道1300米;旬邑县“一事一议”项目,修筑水渠800米、旬邑县公益公墓项目,修筑车门村生态公墓;硬化绿化道路300米,进一步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村上滞销的苹果,周军虎积极与上海易果等电商公司对接,为底庙镇、湫坡头镇等塬区果农销售苹果100多吨;争取县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到车门村开展义诊活动;帮助村民曹进锋联系香菇种植大户和技术指导……去年,周军虎作为中国银行“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脱贫助理人代表,在市“公益中行”推进会上介绍经验,得到市县领导和与会同志的肯定。目前,周军虎通过该平台帮助群众销售土鸡、苹果、核桃等农副产品8万余元,为贫困户增收3万余元。
    周军虎,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风采,以为民情怀谱写着“第一书记”一心为民的壮丽篇章。
    咸阳市委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以“优秀第一书记”为榜样,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目标,全面落实“五个扎实”要求,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改善民生,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建设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