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冯义军:“摘帽”贫困户的幸福生活
    本报讯(曹瑞 通讯员 雷磊 查厚建)“有好政策的扶持,我一定要加把劲儿,争取早点儿脱贫!”7月23日,西乡县子午镇罗家院村二组43岁的村民冯义军干劲十足。现在,人们很难将眼前的他与曾经一度背负沉重债务的汉子联系在一起。
    早些年,冯义军在集镇上开了个小理发店,但是生意清淡,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眼瞅着乡亲们依靠种养殖产业逐步摆脱了贫困,冯义军也跃跃欲试。2007年,当地木耳收购价格一路走高。于是,冯义军从亲戚朋友处借款9万元,从“剃头匠”变成木耳种植户。连续3年,他先后共种植木耳1000多架。可是恰逢多雨年份,加之菌种的选择问题,导致冯义军连年亏损血本无归。为此,妻子一气之下离婚出走,留给冯义军的,除了几间破烂的土坯房、一个尚在读初中的儿子,还有14万元的债务。
    “就算是为了孩子,我也要继续干!”冯义军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压垮。他开始继续贷款发展产业,通过总结失败教训,认为当地的气候条件更适宜种植椴木香菇。从2010年开始,在小规模试种成功后,冯义军渐渐有了信心。但由于欠债过多,几年辛苦种植香菇的收益除了还债外仅够父子俩的生活。
    2015年,由于住房问题和缺资金,冯义军家被评为贫困户。县统征办主任薛发敬成为了他的帮扶人。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薛发敬向他介绍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相关政策,并主动提出帮冯义军协调贷款,鼓励他用好贷款,继续扩大香菇规模。
    有了帮扶人的帮助,冯义军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拿到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后,冯义军立即找挖掘机开挖土地20亩,发展30亩吊瓜、200架香菇。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仅去年一年,吊瓜就卖出2.3万元,香菇卖出4万元。尝到了甜头之后,他今年又新发展椴木香菇200架,继续巩固扩大产业规模。
    在忙着摘掉“穷帽”的同时,冯义军不忘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在种植管理上,冯义军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到周边贫困户家中做工作,说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干一些点菌、摘菇的活儿。经过冯义军的努力,村上的20余名贫困户,仅今年为他点香菇种,每人就赚了1000多元。
    目前,冯义军的儿子在教育扶贫好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在西安一所大学就读。冯义军也组建了新的家庭。如今,夫妻二人辛苦劳动发展产业,家庭经济不断得到好转,“估计到年底,我们一家子就能脱贫了!”冯义军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