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来自苗乡的好消息
——省外贷办“两联一包”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强晖
  创新帮扶形式 精准扶贫
  “秦巴秘境,中国最西北的苗乡”是青水镇的名片,这里是镇巴县苗乡文化的渊源。在乾隆年间,苗族先民为躲避战乱从贵州遵义府逃荒至青水境内,繁衍至今。青水苗民已发展至378户1469人,成为西北最大的苗民聚集地,是中国最北的苗乡。2014年10月,青水镇朱家岭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2年,省外贷办帮扶人员第一次来到青水镇时,通往该镇53公里道路还只是3米宽的乡村路,会车时需要相互停靠让行才能通过。每周仅有少量班车定期开往县上,一路上车辆稀少,集镇上也冷冷清清,几乎见不到外地人。当时只有一个“苗乡广场”和围着广场而建的一排两层楼的苗族建筑。那时候,帮扶人员在镇上时,要回省上必须要等省上派车来接。而如今,在扩建的水泥路上,旅游大巴源源不断地将各地游客带到这里,体验苗族风情和秀丽风光。
  在积极开展项目扶贫、科技扶贫的同时,外贷办扎实开展了扶贫联户工作,帮贫困户谋发展找出路,解决前期发展资金。他们先后对9户重点扶持对象进行了结对帮扶,将贫困户纳入种植养殖合作社,引导村民发展木耳、香菇、黑猪、土鸡等产业;结合利用国外贷款项目业务,将国际金融组织低息优惠贷款向县镇倾斜,支持扶贫开发和特色小镇建设;创建“村民小额循环发展基金”帮扶活动,村民使用循环基金进行家庭养殖,改善了生活质量。
    深入山村调研制订规划
    省发改委新一轮“两联一包”扶贫镇巴县,外贷办作为发改委下属单位包扶定点为青水镇丁木坝村。在发改委党组的领导下,外贷办积极开展了新一轮扶贫工作。选派政治素质过硬、扶贫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的两名同志为驻村扶贫专干。初步明确,在以项目扶贫、科技扶贫的同时,确定“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要求,在“一对一”帮扶上下功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丁木坝村是离青水镇最远的村庄,也是全县仅有的几个不通公路的村。通过实地调研,扶贫专干与镇政府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首先将通路作为第一步工作的重点,依靠镇、县、市及省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其次,发挥包扶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包装经济发展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支持。最后,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发展。
    外贷办驻村干部进驻丁木坝村开展工作,通过3个月深入调研,驻村干部制定了以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当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为切入点的《丁木坝村发展规划》。规划中涉及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两大类9个项目,总投资1300多万元,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量化项目落实。截至目前,已落实青水镇苗乡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文体设施建设项目、中草药基地建设项目等5个,争取项目资金240万元。在抓好项目的同时,结合《发展规划》中劳务技能培训的安排,按照群众的需求,邀请相关专家对全镇200余人进行了技能培训。
    坚持真抓实干打赢硬仗
    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都是外贷办领导以及全体干部非常重视的工作。扶贫专干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扶贫工作的热情一点没有变。
    今年4月份,外贷办主任亲自带队,赴青水镇进行了2天的实地调研。今年选派的两位扶贫专干,都是能吃苦耐劳和能打硬仗的干部,他们买床买褥,自备给养,自力更生,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两人坚持驻村工作,每天往返几十里山路走访农户,宣讲扶贫政策,帮助村民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扶贫专干驻村后,积极协助村两委对贫困户重新进行了识别认定,全面核实核准了87户扶贫对象信息,分批走访外贷办结对子的9户贫困户,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同时,外贷办为村委会购置了30套办公桌椅、两台电脑,使村委会办公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如今,青水镇苗民新居红墙白瓦、独特而美丽,具有浓郁特色的苗族文化陈列馆建成开馆,开启了青水镇苗乡文化特色旅游的里程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