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践行柔性治水思想 建设生态富美临渭
农田内涝。
温地。
湖泊。
东干沟。
验收会。
60年代开挖排碱沟。
本报记者 吴飞 文/图
临渭区地处渭南中心城市,是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临渭区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大块,南部地处秦岭北麓,属旱塬坡台地带;渭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隆起,西南倾斜,呈簸箕形状。
渭北地处古三门湖沉积区,地势低平,土体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水位埋深浅,加之又受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天然排水不良。渭北土壤盐碱化由来已久,自战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排水治理。长期以来人们用“洗碱压盐法”来降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下田则进淤”就是这一实践经验的最早总结。临渭区渭北排碱工程1964年开始建设至1990年全面完工历时27年,从运行到现在也走过了27年多,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
渭北排水工程是渭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渭北排水工程的建设凝聚着各级各届领导和渭北几代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渭北排水工程建设时间长、规模大,管护任务也十分艰巨。近日,笔者足迹遍布渭北大地,追寻渭北排碱工程建设之始末,探寻工程建设的前世今生,以文迹笔墨解读工程建设走过的风雨历程……
追忆历史辉煌篇章
渭北排水工程在全省范围内也属大型排水工程。1963年和1966年水电部在对交口抽渭一、二期工程设计任务批复中反复指出:“灌区……紧靠卤泊滩之南,土壤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为防止灌后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排水工程必须与灌溉工程同时兴建。”
建国后60~70年代,交口抽渭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渭北一些地方大水漫灌,加大了地下水的补给。加之,渭河河床泥沙淤高,地下流水不畅,盐碱溢于地表,出现次生盐渍化。当时的渭北大地,大片大片的良田成了湖泊、沼泽,农田积水严重,盐碱度高,寸草不生,荒芜狼藉。每年11月夏粮作物种进地里,来年4月份积水上涨,大面积农作物被淹死,夏收时几乎颗粒无收,秋冬作物因积水较深难以排退而无法下种,看似良田万亩却毫无颗粒收成!
面对积水内涝盐碱灾难,临渭区政府和渭北人民没有退缩,发出了战天斗地的号令!挖沟排碱!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历时27年完成。
第一阶段,1964年至1968年,在兴建交口浇灌工程的同时,修建了14条干、支沟和任家、柳林两座排水站。由于排水沟数量少,深度较浅,又不配套,没有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地下水位仍在继续上升。
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7年,在对已成干、支沟进行清淤的同时,开挖干、支沟19条,建成东排、西排两座排水站。虽干、支沟标准较低,分、毛沟尚不配套,但起到了救灾的应急作用。
第三阶段,1978年至1990年,按照设计标准,对已成工程进行改建、扩建、配套,分两期新修和配套了支、分、毛沟,初步形成了干、支、分、毛沟配套的排水网系。
遥想当年,渭北大地掀起的排水工程建设热潮,施工场地,人潮涌动,旌旗招展,喇叭声咽,喊声震天,群众踊跃参加,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期间,渭北各镇、村劳力无论男女全部投劳,身带干粮,打着铺盖,搭起帐篷,吃住在工地。当时国家困难,生产力落后,没有大型机械,全部是人工劳力,硬是用双手开挖出了一条又一条排水沟和建成了一座又一座沟道建筑物。
工程建设涉及渭北10个镇,共建成干沟3条56.87公里;支沟41条252.11公里;分毛沟402条439.26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516座,排水站5座,装机容量3934千瓦,量大排水流量31.95立方米/秒,控制排水面积82.57万亩,总投资3298.4万元。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渭北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解除了内涝、盐碱两大灾害,灌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亩产达千斤,棉花亩产超百斤,同时也提高了渭河以北的防汛抗洪能力。
旱时灌溉,涝时排水。每年春夏季节,村口绿水长流,环绕村庄,参天的大树两岸排列,大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景致。
当年的渭北大地,真可谓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丰收了,再也没有饿肚皮吃不饱的年月,特别是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连年攀升,粮食多了,农民的钱袋也就鼓起来了,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无比的欢悦,全部写在了勤奋智慧、纯朴善良的渭北农民脸上……
铭记惨痛灾难教训
渭北排水工程建成运行的十多年间,渭北农业生产恢复,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有人说,这得益于老天爷的庇护,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到2003年时,风云突变,渭北发生大面积内涝,其后至2011年的多年间,内涝频发,有的年份几乎逢雨必涝。
2003年8月,肆虐的渭河洪水暴涨,那场百年罕见的洪水冲击着渭河两岸的村庄,内涝积水难以排出,几千亩良田成了湖泊,成熟的粮食霉烂在积水中无法收回。据相关资料记载,2003年内涝灾害,临渭区渭北10镇农田受灾面积60多万亩,明水面积25.2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8.1亿元。
2005年10月,渭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连阴雨天气,渭河洪水和连阴雨灾害再次发生。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14.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5.8亿元。
2010年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近9.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6亿元。
2011年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近25.83万亩,倒塌房屋2400多间,撤离安置群众34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
勤劳善良的渭北人民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脆弱了……
工程建成运行后的多年间,干支沟自然淤积严重,分毛沟遭人为破坏,各类过沟建筑物严重老化,工程排水功能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加之受极端天气影响,地下水位开始持续升高,造成大面积内涝灾害。
历史仿佛回到了昨天,上了年纪的老人痛惜地讲:“这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叹惜,时间仿佛轮回了!”
看着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庄稼,老人痛心疾首地说:“排水沟都干啥了?当年修建的排水沟都哪儿去了?报应呀!作孽呀!这是老天爷的惩罚!”
揪心的疼,刺骨的痛,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烙印!
痛定思痛!惨痛的灾难给人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深受其害的人们开始觉醒,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么多年有多少排碱沟道被自己填埋复耕,自己家的污水都流到了那儿,垃圾都仍到了那儿……
记者采访时,从当年参加大会战的老人口中了解到:“老一辈渭北人热情高涨,以艰苦卓绝的愚公精神,历时27年,开挖排碱沟,使大片积水变成良田,那个场面何其壮观!天旱时,排水沟用来引水灌溉良田,内涝时则是抽排积水的渠道。”
“渭北那几年,每年春夏季节,村边绿水长流,树木参天,鸟鱼虫虾聚集繁衍,生态环境那个好,那是个这个!”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脸上依然荡漾着自豪灿烂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天怒人怨,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
“都是些不孝子孙,忤逆之辈!想当年也有内涝灾害出现过,但排水网络相连,排水畅通,没有那么惨重的损失。”
老人流下了痛心的泪水!
全力修整排水工程
针对渭北内涝问题,临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2005年利用交口抽渭更新改道工程对东干沟、西干沟和部分支沟淤积进行清淤。2007年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对东干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清淤,完成东干沟清淤16.35公里,支沟4条18.17公里,分毛沟15条14.38公里。
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排碱工程治理工作,成立了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实施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的意见》、《排碱工程改造清淤的标准及奖励办法》和《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从区到镇、到村组,各级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制定应急排水方案,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配抽排设备,逐村逐田块落实排涝措施。以村为单位发动群众采取抽、排、引相结合的办法,开沟挖渠,加泵铺管,抽排积水。成立了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增加人员编制,专职管理渭北排水工程的清淤维修改造。渭北各镇成立了水管分站,指导各镇、村分、毛沟道的清淤维修养护管理工作。
从十二五开始,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2014、2015、2016连续三年争取中央维修养护资金3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2014、2015、2016连续三年争取省重点水利工程财政资金补助项目资金22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截止2016年底,共完成排水工程改造项目13个,清淤排水沟道110条,长223.386公里,其中排水干沟2条,37.206公里,排水支沟23条,92.319公里,排水分毛沟85条,93.861公里;改造沟系建筑物167座,其中改造6米跨度生产桥26座,8米跨度生产桥36座,10米跨度生产桥28座,13米跨度生产桥18座,涵管桥34座,渡槽7座,涵管桥兼渡槽3座,维修生产桥12座,开挖涝池3座,跨岸修复2公里,铺设排水管0.86公里,安装防护网0.2公里,维修D40渠道3.8公里,总投资约7000万元。通过多年的清淤维修养护,排水工程干、支沟基本畅通,分、毛沟部分畅通,逐步恢复当年“旱时灌溉、涝时排水”的功能。
建设生态富美家园
渭北排水工程沟道数量多,长度长,清淤周期短,难度大,维修养护异常艰辛。然而,正在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加大力度建设排碱工程的同时,新的问题却接连而来。部分群众向沟道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问题屡禁不止,以至于形成新的淤堵。有的沟道污水横流,垃圾漫飞严重污染了沟道生态环境;有的沟道因垃圾淤堵造成水位居高不下,过水能力减小,排水功能弱化,极易形成内涝灾害,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埋下了严重安全隐患。
针对诸多问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动员群众,出台办法,转变思路,进一步加强排水工程管理。
一、拟定排水工程管理办法。2017年6月,临渭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临渭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办法》指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重大决策由区排灌局会同区水务局决定,区排灌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区、镇、村三级管理机构,渭北各镇设立镇水管站、渭北各村设立村水管分站,分级负责系统管理排水工程。明确了区、镇、村各级管理责任和范围,划定了排水工程的保护范围。《办法》要求,渭北排水工程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排水工程设施安全的职责,并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对不履行管护职责,疏于管理,造成内涝盐碱灾害或沟道水环境生态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给予严肃处理。
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管理。2017年4月,区水务局、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印发了“致渭北人民群众的一封家书”,向渭北群众宣传排水工程的重要作用,宣传排水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渭北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保护排水工程,保护沟道生态环境。倡导渭北父老乡亲行动起来,坚决向垃圾说“不”;自己不向排碱沟倾倒垃圾,也要教育家属、亲友和周围人的不向排碱沟倾倒垃圾;树立“垃圾不下河,文明在手中”的精神风貌。结合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大好时机,大力宣传《临渭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进一步落实镇、村管理责任,禁止镇、村把垃圾填埋点、垃圾处理场设在排碱沟附近,更不能设在排碱沟保护区范围内。
三、制定临渭区渭北生态水系建设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变化,国家及人民群众对排水工程的管理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工程管理自身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为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努力实现“水润秦东”、“富美临渭”的建设目标,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加强排水工程这一民生水利工程建管维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排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提出以治理内涝为基础,从低处排水,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的治水思路。
1、改沟为河,打造绿色生态排水沟道。排水工程两条干沟的长度、流量远远大于许多秦岭南山支流的长度流量。要借鉴河长制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干、支沟的维修养护管理。以现有干、支沟为基础,统一规划,测定高程,设立高程标志,进行深度清淤维修,确保排水通畅;沿干、支沟两岸植树种草,进行生态养护,流经集镇、村庄的干、支沟,采用河长制管理办法加强垃圾管理与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硬化、绿化、靓化。通过实施沟道生态养护,拓展沟道功能,延长清淤周期,打造柔性排水长廊,实现沟道坡岸长青,碧水长流,从而涵养水源,调节生态,美丽乡村。
2、建设微湿地型湖泊,从低处排水。以渭北现有的盐碱湿地为基础,建设微湿地型湖泊。就是在现有湿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湿地容水蓄水的能力,建成小型湿地型湖泊。以湖泊为汇水点,辐射周围农田排水。以现有干、支沟为线,以湿地为点,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多个小型湖泊。在各个湖泊上分别配套建设小型抽排水站,采取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水位及蓄水量。汛前排水,汛后蓄水,确保内涝不会发生。
3、建设涝池,完善系统排水功能。渭北涝池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且多为蓄滞明水涝池。涝池水位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升降。水满为患,缺水成灾,蓄水为介。以渭北农村自然村为单位规划渭北涝池,把涝池作为辅助排水设施,纳入渭北排水系统规划,完善系统排水功能。
4、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以渭北排水工程干、支沟道为终端排水通道,连通沟道、湿地、涝池,最终建设沟道、湿地、涝池三位一体、排蓄并重的生态排水工程。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建设以渭北排水工程为主要排水设施,以湿地、涝池为辅助设施的系统排水工程,注重完善排水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蓄水留水功能,排蓄结合,排蓄并重,涝时排水,旱时蓄水,既排得出,又留得住,从而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改善生态,再现渭北大地碧水环流、沟岸常青、湖水潋滟、芦苇荡漾、水鸟蹁飞、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美关中水乡。
2017年4月22日、6月23日,区委、区政府委托区水务局、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二次召开渭北生态水系建设座谈讨论会,并委托西安理工大学生态水系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出了“临渭区渭北生态水系建设概念性规划”。该规划遵循“安澜、生态、联通、文化、发展”的治水理念,以现有排水工程、盐碱湿地、明水涝池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不降低排涝标准及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排水系统改造提升工程、涝池、湿地、湖泊建设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文化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应急能力建设,改沟成河,排除内涝,形成河沟畅通、湖库相连、渠塘相通、湿地成片的景象,打造“干支分毛、纵横成网、百里生态长廊,十湖百塘、星罗棋布、万亩湿地水面”生态水系格局,改变现有水系只具有单一排水功能的现状,增强区域排涝能力,发挥生态水系工程的排水、留水、蓄水、容水和亲水等综合功能。
“善治秦者先治水”,遵循规律,柔性治水,是临渭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刚性需求;也是助力生态旅游,支撑全区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远景已经规划,目标已经拟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湖库渠塘、戏韵水乡,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新篇章将会全面展开。
温地。
湖泊。
东干沟。
验收会。
60年代开挖排碱沟。
本报记者 吴飞 文/图
临渭区地处渭南中心城市,是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关中东部的交通“陆港”,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临渭区以渭河为界分南北两大块,南部地处秦岭北麓,属旱塬坡台地带;渭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隆起,西南倾斜,呈簸箕形状。
渭北地处古三门湖沉积区,地势低平,土体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水位埋深浅,加之又受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天然排水不良。渭北土壤盐碱化由来已久,自战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排水治理。长期以来人们用“洗碱压盐法”来降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下田则进淤”就是这一实践经验的最早总结。临渭区渭北排碱工程1964年开始建设至1990年全面完工历时27年,从运行到现在也走过了27年多,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
渭北排水工程是渭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渭北排水工程的建设凝聚着各级各届领导和渭北几代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渭北排水工程建设时间长、规模大,管护任务也十分艰巨。近日,笔者足迹遍布渭北大地,追寻渭北排碱工程建设之始末,探寻工程建设的前世今生,以文迹笔墨解读工程建设走过的风雨历程……
追忆历史辉煌篇章
渭北排水工程在全省范围内也属大型排水工程。1963年和1966年水电部在对交口抽渭一、二期工程设计任务批复中反复指出:“灌区……紧靠卤泊滩之南,土壤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为防止灌后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排水工程必须与灌溉工程同时兴建。”
建国后60~70年代,交口抽渭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渭北一些地方大水漫灌,加大了地下水的补给。加之,渭河河床泥沙淤高,地下流水不畅,盐碱溢于地表,出现次生盐渍化。当时的渭北大地,大片大片的良田成了湖泊、沼泽,农田积水严重,盐碱度高,寸草不生,荒芜狼藉。每年11月夏粮作物种进地里,来年4月份积水上涨,大面积农作物被淹死,夏收时几乎颗粒无收,秋冬作物因积水较深难以排退而无法下种,看似良田万亩却毫无颗粒收成!
面对积水内涝盐碱灾难,临渭区政府和渭北人民没有退缩,发出了战天斗地的号令!挖沟排碱!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历时27年完成。
第一阶段,1964年至1968年,在兴建交口浇灌工程的同时,修建了14条干、支沟和任家、柳林两座排水站。由于排水沟数量少,深度较浅,又不配套,没有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地下水位仍在继续上升。
第二阶段,1969年至1977年,在对已成干、支沟进行清淤的同时,开挖干、支沟19条,建成东排、西排两座排水站。虽干、支沟标准较低,分、毛沟尚不配套,但起到了救灾的应急作用。
第三阶段,1978年至1990年,按照设计标准,对已成工程进行改建、扩建、配套,分两期新修和配套了支、分、毛沟,初步形成了干、支、分、毛沟配套的排水网系。
遥想当年,渭北大地掀起的排水工程建设热潮,施工场地,人潮涌动,旌旗招展,喇叭声咽,喊声震天,群众踊跃参加,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期间,渭北各镇、村劳力无论男女全部投劳,身带干粮,打着铺盖,搭起帐篷,吃住在工地。当时国家困难,生产力落后,没有大型机械,全部是人工劳力,硬是用双手开挖出了一条又一条排水沟和建成了一座又一座沟道建筑物。
工程建设涉及渭北10个镇,共建成干沟3条56.87公里;支沟41条252.11公里;分毛沟402条439.26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516座,排水站5座,装机容量3934千瓦,量大排水流量31.95立方米/秒,控制排水面积82.57万亩,总投资3298.4万元。工程建成运行以来,渭北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解除了内涝、盐碱两大灾害,灌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亩产达千斤,棉花亩产超百斤,同时也提高了渭河以北的防汛抗洪能力。
旱时灌溉,涝时排水。每年春夏季节,村口绿水长流,环绕村庄,参天的大树两岸排列,大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景致。
当年的渭北大地,真可谓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丰收了,再也没有饿肚皮吃不饱的年月,特别是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连年攀升,粮食多了,农民的钱袋也就鼓起来了,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无比的欢悦,全部写在了勤奋智慧、纯朴善良的渭北农民脸上……
铭记惨痛灾难教训
渭北排水工程建成运行的十多年间,渭北农业生产恢复,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有人说,这得益于老天爷的庇护,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到2003年时,风云突变,渭北发生大面积内涝,其后至2011年的多年间,内涝频发,有的年份几乎逢雨必涝。
2003年8月,肆虐的渭河洪水暴涨,那场百年罕见的洪水冲击着渭河两岸的村庄,内涝积水难以排出,几千亩良田成了湖泊,成熟的粮食霉烂在积水中无法收回。据相关资料记载,2003年内涝灾害,临渭区渭北10镇农田受灾面积60多万亩,明水面积25.2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8.1亿元。
2005年10月,渭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连阴雨天气,渭河洪水和连阴雨灾害再次发生。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14.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5.8亿元。
2010年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近9.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6亿元。
2011年渭北10镇内涝明水面积近25.83万亩,倒塌房屋2400多间,撤离安置群众34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
勤劳善良的渭北人民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脆弱了……
工程建成运行后的多年间,干支沟自然淤积严重,分毛沟遭人为破坏,各类过沟建筑物严重老化,工程排水功能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加之受极端天气影响,地下水位开始持续升高,造成大面积内涝灾害。
历史仿佛回到了昨天,上了年纪的老人痛惜地讲:“这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叹惜,时间仿佛轮回了!”
看着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庄稼,老人痛心疾首地说:“排水沟都干啥了?当年修建的排水沟都哪儿去了?报应呀!作孽呀!这是老天爷的惩罚!”
揪心的疼,刺骨的痛,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烙印!
痛定思痛!惨痛的灾难给人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深受其害的人们开始觉醒,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么多年有多少排碱沟道被自己填埋复耕,自己家的污水都流到了那儿,垃圾都仍到了那儿……
记者采访时,从当年参加大会战的老人口中了解到:“老一辈渭北人热情高涨,以艰苦卓绝的愚公精神,历时27年,开挖排碱沟,使大片积水变成良田,那个场面何其壮观!天旱时,排水沟用来引水灌溉良田,内涝时则是抽排积水的渠道。”
“渭北那几年,每年春夏季节,村边绿水长流,树木参天,鸟鱼虫虾聚集繁衍,生态环境那个好,那是个这个!”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脸上依然荡漾着自豪灿烂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天怒人怨,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
“都是些不孝子孙,忤逆之辈!想当年也有内涝灾害出现过,但排水网络相连,排水畅通,没有那么惨重的损失。”
老人流下了痛心的泪水!
全力修整排水工程
针对渭北内涝问题,临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2005年利用交口抽渭更新改道工程对东干沟、西干沟和部分支沟淤积进行清淤。2007年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对东干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清淤,完成东干沟清淤16.35公里,支沟4条18.17公里,分毛沟15条14.38公里。
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排碱工程治理工作,成立了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实施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的意见》、《排碱工程改造清淤的标准及奖励办法》和《渭北排碱清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从区到镇、到村组,各级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制定应急排水方案,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配抽排设备,逐村逐田块落实排涝措施。以村为单位发动群众采取抽、排、引相结合的办法,开沟挖渠,加泵铺管,抽排积水。成立了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增加人员编制,专职管理渭北排水工程的清淤维修改造。渭北各镇成立了水管分站,指导各镇、村分、毛沟道的清淤维修养护管理工作。
从十二五开始,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2014、2015、2016连续三年争取中央维修养护资金3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2014、2015、2016连续三年争取省重点水利工程财政资金补助项目资金2200万元用于排水工程清淤维修改造。
截止2016年底,共完成排水工程改造项目13个,清淤排水沟道110条,长223.386公里,其中排水干沟2条,37.206公里,排水支沟23条,92.319公里,排水分毛沟85条,93.861公里;改造沟系建筑物167座,其中改造6米跨度生产桥26座,8米跨度生产桥36座,10米跨度生产桥28座,13米跨度生产桥18座,涵管桥34座,渡槽7座,涵管桥兼渡槽3座,维修生产桥12座,开挖涝池3座,跨岸修复2公里,铺设排水管0.86公里,安装防护网0.2公里,维修D40渠道3.8公里,总投资约7000万元。通过多年的清淤维修养护,排水工程干、支沟基本畅通,分、毛沟部分畅通,逐步恢复当年“旱时灌溉、涝时排水”的功能。
建设生态富美家园
渭北排水工程沟道数量多,长度长,清淤周期短,难度大,维修养护异常艰辛。然而,正在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加大力度建设排碱工程的同时,新的问题却接连而来。部分群众向沟道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问题屡禁不止,以至于形成新的淤堵。有的沟道污水横流,垃圾漫飞严重污染了沟道生态环境;有的沟道因垃圾淤堵造成水位居高不下,过水能力减小,排水功能弱化,极易形成内涝灾害,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埋下了严重安全隐患。
针对诸多问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动员群众,出台办法,转变思路,进一步加强排水工程管理。
一、拟定排水工程管理办法。2017年6月,临渭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临渭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办法》指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重大决策由区排灌局会同区水务局决定,区排灌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区、镇、村三级管理机构,渭北各镇设立镇水管站、渭北各村设立村水管分站,分级负责系统管理排水工程。明确了区、镇、村各级管理责任和范围,划定了排水工程的保护范围。《办法》要求,渭北排水工程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排水工程设施安全的职责,并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对不履行管护职责,疏于管理,造成内涝盐碱灾害或沟道水环境生态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给予严肃处理。
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管理。2017年4月,区水务局、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印发了“致渭北人民群众的一封家书”,向渭北群众宣传排水工程的重要作用,宣传排水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渭北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保护排水工程,保护沟道生态环境。倡导渭北父老乡亲行动起来,坚决向垃圾说“不”;自己不向排碱沟倾倒垃圾,也要教育家属、亲友和周围人的不向排碱沟倾倒垃圾;树立“垃圾不下河,文明在手中”的精神风貌。结合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大好时机,大力宣传《临渭区渭北排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进一步落实镇、村管理责任,禁止镇、村把垃圾填埋点、垃圾处理场设在排碱沟附近,更不能设在排碱沟保护区范围内。
三、制定临渭区渭北生态水系建设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变化,国家及人民群众对排水工程的管理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工程管理自身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为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努力实现“水润秦东”、“富美临渭”的建设目标,区委、区政府在进一步加强排水工程这一民生水利工程建管维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排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提出以治理内涝为基础,从低处排水,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的治水思路。
1、改沟为河,打造绿色生态排水沟道。排水工程两条干沟的长度、流量远远大于许多秦岭南山支流的长度流量。要借鉴河长制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干、支沟的维修养护管理。以现有干、支沟为基础,统一规划,测定高程,设立高程标志,进行深度清淤维修,确保排水通畅;沿干、支沟两岸植树种草,进行生态养护,流经集镇、村庄的干、支沟,采用河长制管理办法加强垃圾管理与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硬化、绿化、靓化。通过实施沟道生态养护,拓展沟道功能,延长清淤周期,打造柔性排水长廊,实现沟道坡岸长青,碧水长流,从而涵养水源,调节生态,美丽乡村。
2、建设微湿地型湖泊,从低处排水。以渭北现有的盐碱湿地为基础,建设微湿地型湖泊。就是在现有湿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湿地容水蓄水的能力,建成小型湿地型湖泊。以湖泊为汇水点,辐射周围农田排水。以现有干、支沟为线,以湿地为点,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多个小型湖泊。在各个湖泊上分别配套建设小型抽排水站,采取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水位及蓄水量。汛前排水,汛后蓄水,确保内涝不会发生。
3、建设涝池,完善系统排水功能。渭北涝池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且多为蓄滞明水涝池。涝池水位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升降。水满为患,缺水成灾,蓄水为介。以渭北农村自然村为单位规划渭北涝池,把涝池作为辅助排水设施,纳入渭北排水系统规划,完善系统排水功能。
4、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以渭北排水工程干、支沟道为终端排水通道,连通沟道、湿地、涝池,最终建设沟道、湿地、涝池三位一体、排蓄并重的生态排水工程。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建设以渭北排水工程为主要排水设施,以湿地、涝池为辅助设施的系统排水工程,注重完善排水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蓄水留水功能,排蓄结合,排蓄并重,涝时排水,旱时蓄水,既排得出,又留得住,从而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改善生态,再现渭北大地碧水环流、沟岸常青、湖水潋滟、芦苇荡漾、水鸟蹁飞、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美关中水乡。
2017年4月22日、6月23日,区委、区政府委托区水务局、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二次召开渭北生态水系建设座谈讨论会,并委托西安理工大学生态水系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出了“临渭区渭北生态水系建设概念性规划”。该规划遵循“安澜、生态、联通、文化、发展”的治水理念,以现有排水工程、盐碱湿地、明水涝池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不降低排涝标准及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排水系统改造提升工程、涝池、湿地、湖泊建设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文化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应急能力建设,改沟成河,排除内涝,形成河沟畅通、湖库相连、渠塘相通、湿地成片的景象,打造“干支分毛、纵横成网、百里生态长廊,十湖百塘、星罗棋布、万亩湿地水面”生态水系格局,改变现有水系只具有单一排水功能的现状,增强区域排涝能力,发挥生态水系工程的排水、留水、蓄水、容水和亲水等综合功能。
“善治秦者先治水”,遵循规律,柔性治水,是临渭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刚性需求;也是助力生态旅游,支撑全区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远景已经规划,目标已经拟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湖库渠塘、戏韵水乡,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新篇章将会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