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对位六有标准 助推脱贫攻坚
——宝塔区创新脱贫攻坚七大模式
    宝塔区区委副书记庄庆萍、副区长王文忠参加的精准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

    杨磊 文/图
    宝塔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区的“一号工程”,围绕“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目标,以全区2513户6279人贫困人口和53个贫困村为主攻对象,以贫困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住房、有保障、有人扶和贫困村有专业协会“六有标准”为根本,转变思路理念,强化方法成效,创新五大脱贫模式,确保贫困人口户增收、人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和“四率一度”目标全面达标。
    实施“百企联百村”工程,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鼓励和支持各类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到产业薄弱乡镇、贫困村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党建促脱贫”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发布社会扶贫援助和救助信息,实现社会扶贫资源与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
    实施“两帮”工程,拓宽帮扶渠道。针对贫困户在发展农牧产业过程中生产的苹果、蔬菜、蛋肉等农畜产品销售出现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不稳定、流通环节多,产品成本增加,产销链接不紧密的局面,全面落实2406名包扶干部帮贫困户抓产业,落实党政事业单位53个、非公企业110个帮贫困户促销售的“两帮”活动,扩大贫困户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确保产品销售顺畅和价格稳定,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
    创新“一岗双助”工程,提高农村贫困群体基本保障水平。在城市街道社区实施“一岗双助”惠民工程的基础上,拓展农村“一岗双助”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利用幸福互助院、乡村敬老院等农村互助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选择有意向零就业贫困家庭和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对贫困孤寡老人、无人照顾残疾人等进行上门服务,使两个贫困群体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在甘谷驿、麻洞川、冯庄等乡镇幸福互助院、乡村敬老院开发公益性岗位20个,服务贫困对象140余人,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促进脱贫增收。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法”产业扶贫格局,按照人均3亩林果、户均2头母猪、人均3头生猪、户均养鸡300只、户有1座种养温室大棚、户有2棚大弓棚规模标准,区上投入706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建果园、种大棚、搞养殖,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扶贫产业发展全覆盖。同时,对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鼓励其依法有偿将土地资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流转,推行“建场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防疫+销售”模式,禽畜产销一条龙帮扶,确保丧失劳动能力、无一技之长的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
    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依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区职业教育中心等培训力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全员就业创业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1+1+1”培训,即让每1户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掌握1项致富技能,结合“百企联百村”帮扶工程,对企业有用工意向的,在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开展“订单、定岗、定向”的“三定”培训模式,实现贫困人口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结合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苹果、蔬菜、畜牧、养蜂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技能。对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在家待业的在册贫困户,参加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助;对培训后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给予适当奖励。截至目前,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轮训,完成实用技术、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等各类培训1600人次。
    结合移民搬迁和危窑危房改造政策,解决贫困家庭宜居宜业。结合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和危窑危房改造政策,在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的基础上,愿易地移民搬迁的实施移民搬迁,愿就地实施危窑危房改造的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在不增加贫困家庭负担的前提下,精准识别、分类施策。既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安全住房,又鼓励支持愿在家乡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就地发展生产,实现宜居宜业。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按照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的思路,结合全区53个贫困村实际情况,在所有贫困村和其他行政村,建立健全协会、合作社、互助经济组织,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在发展农村产业中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