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有一种传奇,叫做身残志坚
请看华阴市宋峪村手艺人蔡育华、付金涛的谋生之路
    残疾人修鞋匠蔡育华。

    付金涛刻制皮影。
    李金蔚 张辉 文/图
    7月中旬以来,每天都是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好在蔡育华没有顶着太阳直晒。城市创卫以来,他便把修鞋的小摊儿挪进了自家的屋檐下。干活的工具不多,除了一个简易的钉鞋机子外,其他活计都要靠他用手握着锥钩一针一针地纳。
    蔡育华长着一张方圆脸,笑容灿烂,身上的蓝汗衫衬得皮肤更加黝黑。3岁的时候,他发高烧得了小儿麻痹,便失去了正常的行走能力。二级残疾失去双亲的他,只身一人从宋峪的山村来到镇上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生活。
    华山车站客流量减少 残疾修鞋匠何去何从
    华山火车站位于华阴市孟塬镇,该站曾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三大地区的交通枢纽。蔡育华告诉我们,2015年之前,修鞋算是一门收入不错的手艺活,那时候车站附近客流量大,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需要修鞋钉掌补跟的人也很多,当时一个修鞋师傅一年收入平均就能达到6000元左右。
    近两年华阴高铁开通后,火车站客流量大幅减少,加之城市创卫对于市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像蔡育华这样靠修鞋为生的手艺人生活便开始捉襟见肘。
    “城市不断在进步,我们也必须另谋生路,即使没有车站人流的变化,没有创卫对于摊位摆放的要求,也未必就能继续干下去。”蔡育华在修好客人的鞋后,与笔者闲聊起来。
    他深刻地明白,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过程:现在人们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鞋的质量要求提高,缝缝补补的习惯不再,所有东西都在更新换代。
    可对于双腿残疾行动不便的他,要改行谋生谈何容易?交谈中,蔡育华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虑。他笑着说:“干什么都不容易,我和你们都需要去努力,况且我们还有好政策帮扶着。”
    蔡育华是孟塬镇宋峪村2组的五保户,合疗全免看病不花钱,每年除了残疾人、五保户补助外,他自己还有另外的盼头。“去年帮扶我们村的文物旅游局干部和村干部找上我,说是村上成立养鹅合作社,我们贫困户可以入股,以此为产业依托申请免息贷款5万元,然后将这些钱投资到合作社去。”
    宋峪村的村支书党磊透露,像蔡育华这样没有劳动能力去参与养殖的,每年能得到不低于3000元的分红,村上其他以务工和养殖参与进来的贫困户每年收入8000~12000元不等。
    蔡育华虽然残疾,但并没有自怨自艾,他的笑容让人感到阳光,总是想着如何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他憧憬着如果今年能看到养鹅的效益,打算以后去发展养殖,跟着扶贫政策和村上养殖发展大方向走,对于未来,他很有信心。
    皮影刻制被机器取代 手艺人如何转型谋生
    付金涛也是来自宋峪村,他的行动要靠双手支撑着地面去挪动,远距离还需借助轮椅。付金涛性格有些腼腆、不善与人交谈,但说起来也是华阴的手艺人。
    行动不便让他从小就爱研究一些东西,尤其对于华阴皮影艺术很感兴趣,便自学干起了这个行当。华阴皮影是当地一门传统古老的造型艺术,年仅28岁的付金涛刻皮影已经好多年了,他能在牛皮原料上用画稿、雕镂、彩绘等形式刻制各种鲜活的皮影形象。长期从事手工艺术的他认真细致,总是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取得进步。他告诉我们,前几年自己刻制皮影每月收入基本在3000元左右。
    但是近两年,皮影刻制的这门老手艺也开始市场萧条。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让皮影刻制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这些靠手吃饭的技艺便逐渐萧条,付金涛也开始为了转行谋生而发愁。
    今年开春,正在自己一筹莫展时,合作社带头人邵明明、村支书党磊和村主任余银锁、“第一书记”孙洪泉带着文旅局的帮扶干部一起到他家,帮他出谋献策发展养殖。
    一番鼓励后,由于合作社带头人邵明明也是残疾人,他3个月养5000只鹅苗净收入2.5万元,这样的数字当时就触动了付金涛:“我们几乎同龄,又有同样的身体状况,应该学习他同样干出一番事业。”
    今年3月份,付金涛与3个同学合伙投资13万元养了2000只鹅苗。干一行爱一行,他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到处询问养殖技术。但由于前半年禽流感对于市场的冲击,最终付金涛的第一批鹅没赚钱,但他并不灰心,摸到门路的他还想继续发展养殖,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在手艺转型之路上实现脱贫。
    孟塬镇人大主席党强对于鸿丰养鹅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残疾人产业转型和贫困户实现脱贫的信心很坚定:“最开始是邵明明一个残疾人在这里养鹅做试点,经验成熟之后便联合村上成立合作社带动大家参与,这种扶贫助残形式的产业,政府一定会大力支持。”
    目前,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宋峪村21户贫困户养鹅,还带动了潼关、洛南等周边市县贫困户加入。预计2017年底,将达到36万只,创造经济价值350万,这些曲项向天歌的白鹅终将成为华阴助残扶贫路上的致富宝。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