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蔚蓝是天的梦 幸福是百姓的梦
——请听富县扶贫故事
    田成梅正在饲养鸡。

    宋双全拄着双拐。
    韩平均在院子里喂养鸡。
    通讯员 杨淑瑞 袁红丽 陈振富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文/图
    这里是陕北。
    这里有唱不完的信天游,走不完的黄土地,看不尽的沟沟壑壑。年年岁岁,这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陕北人。岁岁年年,黄土塬依旧经营着漫川灿烂。扯下白羊肚毛巾,放下牧羊鞭,走出垄塬,这里垦荒牛的精神蔓延至今……
    这里是富县,这里是陕北南部。
    这里处于黄土高塬沟壑区与丘陵沟壑区交接过渡地带,有川有塬有山有沟。少了陕北特有的粗犷苍茫,多了份娇柔细腻,因而得名“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这个城市每天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贫穷依旧存在。全县15.7万人,137个行政村(社区),其中省定贫困村54个,贫困人口4897户15297人。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全县上下领导干部始终怀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胸怀。富县,正在奏响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最强音。
    扶贫故事之一
    韩平均:不倒的是“精神”

    一阵“突突突”声,韩平均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从果园里干活回来了。
    “这段时间正在抓紧套袋,今年的果子比去年好。”提到果园,韩平均疲惫的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待人热情,是韩平均给人的第一印象,完全看不出这个47岁的陕北汉子是一个已患肺癌两年多的病人。
    韩平均是富县茶坊镇大申号村桐家咀人,之前家里的光景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一场病改变了所有。
    “刚查出病那会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2014年,韩平均查出了肺癌,2015年做了手术,花去16万元,接下来几乎每月都得花费1万多元去化疗,这一病就花去了大几十万元。原来的富裕户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可我不能倒下呀,不然这个家就塌了。”想到儿子还没结婚,韩平均干起活来比以前更卖力。
    2015年,茶坊镇将韩平均纳入精准扶贫户,2016年,又为他申报了低保,两年来韩平均享受医疗扶贫救助6万余元。
    “党的政策给我减轻了不少负担。”韩平均说,“可咱也不能一直睡在政策的‘温床’上,咱自己还得好好干。”
    韩平均是个急性子人,想着家里欠着外债,儿子结婚还得用钱,韩平均就早早规划好了挣钱路子。
  这几年,韩平均家的6亩果园年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最好的一年还卖了18万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果子遭受了冰雹灾害,收成只够保本,疾病和受灾并没有让韩平均消沉,反而更增强了韩平均的拼劲。
    “只要好好管果园,这日子还能再过好。”韩平均干起活来是个“不惜命”的人,天黑了,他还停不下手里的活,妻子高梅娥知道他的身体不能这么没命地干,催上几遍他才罢手。
    “病没有把平均娃打倒。”村里的张立中说,“这娃比以前更能干了。”
    等农活闲下来,韩平均还想在村里开个理发店,年轻时的韩平均理发也是一把好手。
    前几天,包扶干部建议他发展庭院养殖,政府免费提供物资,韩平均和妻子一合计,觉得这事可行,打算也发展养殖。
    “政府帮咱,咱也不能老给政府添麻烦,这日子还要靠自己加把劲!”
    韩平均说,家里的外债尽快还了,得赶快张罗着给儿子说个媳妇……
    扶贫故事之二
    宋双全:身残志冲天

    整洁的院落里栽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菜苗,房前堆砌着一摞摞整整齐齐的柴火,屋内窗明几净……走进富县羊泉镇咀上村宋双全家,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贫困户的家。
    谈起贫困户宋双全,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在脱贫路上,他自立自强、自谋发展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宋双全今年48岁,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有慈祥的母亲、勤劳善良的妻子和人人羡慕的好光景。但这幸福的日子在2013年8月被一场车祸夺走了。
    在骑摩托车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宋双全被一辆轿车所撞,有生命危险,妻子四处借债,花费了30多万元,在医院躺了4个多月才勉强留下来一条命。由于颈椎关节滑脱错位、腰椎关节受损导致双腿无法站立,丧失了劳动能力。
    瘦弱的妻子扛起了一切家庭重担。曾经,家里的8亩果园可以年收入近10万元。车祸发生后,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不足,外加冰雹的袭击,年收入不过3万元,入不敷出。
    “宋双全是个争气的人,身体好的时候干活不惜力,光景在村上都能排上号。”村干部宋育宏告诉记者,原本医生说他可能站不起来了,但经过三年坚持锻炼,他拄着双拐站起来了,医生说这简直就是奇迹。
    “既然站起来是个奇迹,站起来后也能创造另一个奇迹!人穷志不能短,自己不倒,谁都打不倒自己。”宋双全告诉自己。
    “一颗心就系在果园上,那是全家的命根子啊!”勤快惯了,现在却干不了活,急性子的宋双全望眼欲穿,一吃完饭就往果园跑。
    双腿站不稳,他就把拐杖支在腋窝下,腾出手去疏花、疏果、刮腐烂,拔草……
    从家里到果园只有一里多地,别人十来分钟就能到,他拄着双拐,走走歇歇,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但只要站起来,宋双全就不停地劳作。他将苹果树枝锯得整整齐齐堆在院子里,因为这可以省去不少煤钱。
  “去年就摔倒四次。有一次摔倒自己怎么都站不起来,我就号啕大哭。为啥这种事情偏偏发生在自己身上,全家日后的光景怎么过啊?”说到这,一米八的宋双全眼睛湿润了。“我现在也想通了,能干点啥就干点啥,我多干点别人就能少干点。不能因为生病就靠等、靠扶,要给两个孩子做好榜样!”
    2015年宋双全被确定为低保户,2016年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过好日子的动力,我们帮扶的信心很足!”帮扶干部段炜斌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已经为宋双全申请慢性病救助,为两个孩子申请教育基金,并为其提供肥料等生产资料,多方面进行帮扶。
    “大儿子今年高考,上大学会花费更多,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学!”即便如此,宋双全一家都不愿放弃孩子的学业。他说:“困难只是暂时的,孩子读了大学,脱贫就更有希望了。”
    羊泉镇镇长王红延表示,将积极帮助宋双全落实各类扶贫政策和资金,并协调其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自己努力往前奔,日子肯定一天比一天好!”说起未来,宋双全充满信心。
    扶贫故事之三
    田成梅:政策好,更要好好干

    小车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兜兜转转,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山坳里。
    这里,位于富县茶坊镇羌村的山峁上,叫柏树塬。
    山谷里伸出一个马蹄型的地盘,四面环山。仲夏时节,一眼望去,满目葱绿。
    一片果园,一个鸡场,组成一个天然农场,镶嵌在大山深处。
    拴在农场入口处的土狗见到陌生人不停狂吠。旁边是一处用石棉瓦搭成的简易的“家”。阳光下,果园里,一群群鸡正在觅食。山坳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母鸡下蛋后发出的“嘎哒、嘎哒”叫喊声。
    在果林深处,记者寻到了农场主人田成梅夫妇,得知他们到山里与鸡为伴已经两年多了。
    撒料、清扫、捡鸡蛋……主人一边忙活一边跟我们讲述他的创业经过。
    上世纪80年代,19岁的田成梅卷着铺盖从山东来到富县打工,在这里说了媳妇,白手起家。
    没有土地,没有手艺的他,为了谋生,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飘零。伐过木材、栽过树苗、看过果园、当过小工、卖过豆腐……
    2000年,村里盖学校,田成梅掏了一万块钱把户口落在了羌村郭家庄组,分得了7亩土地。但地里的收入仍然不足以养家糊口。他依旧漂流在外,居无定所。
    直到2008年,田成梅才盖了属于自己的新房。4间房,9万元。借了3万,贷了6万。利息2分。
    “我给媳妇说,盖吧,趁咱还能干得动,贷款慢慢还。”
    他从村里的山峁上买了别人家的7亩荒地,栽上了果树。果树处于漫长的生长期,见不上利,他依旧靠打工过着清息还本的日子。
    7年后的2015年,田成梅还有7万元外债。
    他被评为了精准扶贫户。
    这一年,政府给他发了400只鸡苗,他自己又借钱买了600只,然后把“家”转移到山峁上,与鸡为伴。白天一边喂鸡一边在果园里干活,夜里要反复起来,打着手电,到鸡棚里看看这些鸡宝宝。
    到了卖鸡的季节,田成梅骑着摩托,裹着大衣,带着一捆鸡到县城叫卖。
    茶坊镇政府了解到情况后,在报纸、网络、朋友圈帮他大力宣传。逐渐地,买家都涌上门来或者是打电话订购。
    田成梅老实憨厚,凡买他鸡蛋的人,他都多赠送几颗。时间长了,买家都乐意照顾他的生意。
    第一年下来,他净落了4万元。
    第二年,田成梅自愿退出精准扶贫户。他觉得自己有能力致富了,并决定扩大养殖规模。
    扶贫办给他办了5万元贴息贷款,畜牧局给他拨了2万元用于建鸡舍,包扶该村的市人大主任姚靖江协调为他的鸡场拉了电、买了粉料机和饲饮水罐。
    这一年,他养了3000只鸡,还清了所有外债。
    村里有几家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也养起了鸡。他给他们传授经验,有来买鸡的,也照顾着他们的生意。
    今年3月,田成梅盖了偏房,修了院墙大门,硬化了院子,给儿子说了媳妇。
    姚靖江十分欣慰,问他还有什么能帮上的。老田自信地说:“给娃说媳妇又沓了20万,但果园挂果了,我还会养鸡,还起来也快!”
    田成梅讲完了故事,擦了擦脸上的汗说:“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帮扶。”
    午后的阳光,洒满柏树塬。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