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红土渠

  三原 杨波

    “民国”十八年,丰塬下了一场大暴雨,来自北边的耀县、淳化的滚滚洪水流了三天两夜,硬是把丰塬的黄土层撕开一道口子,洪水过后,裸露出红土来,人们称为红土渠。红土渠寸草不生,是丰塬苍凉而贫瘠的标志。勤劳的老百姓战天斗地,在红土渠构筑着自己幸福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户钱东家,凭借自己的劳动在红土渠旁置办了不少地产。红土渠早年常有狼出没,村里人经常给娃娃讲祥林嫂阿毛的故事。有一天傍晚,钱东家在红土渠旁边的地里套牛犁地,牛看见了一只狼,拉着钱东家扑向狼,狼顺着渠吓跑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牵回来。从此,村里人很少去红土渠了。
    钱东家有个儿子好吃懒做,又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家里的家产也几乎变卖精光。他临终的时候告诉儿子,好好种地,地里有宝。儿子没有遵循钱东家的遗言,继续放荡的生活,“好好种地,地里有宝。”成了他醉酒后常说的口头禅。不久,他便留下孤儿寡母去阴间报到了。
    新中国成立后,红土渠成了人民公社治理的对象。农业“学大寨”时,村上发动社员在红土渠修地修渠。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社员靠扁担肩挑,把两边高出的土层,堆放在低处。至今在村里流传这样的歌谣,“日战太阳,夜战星,晚上提着跑马灯。”从寒冬腊月到烈焰酷暑,一根扁担,两只粪笼,磨破了多少小伙的肩膀,磨烂了好多布鞋,终于削平了红土渠的高土梁,填平了渠道,虽然地势还有些不平整,但是比以前大为改观。
    第二年,红土渠种上了一片玉米,两社员去锄地,一锄头下去,刨出一包银元,美丽的传说终于得到验证。社员上缴了银元,公社奖励给生产队全公社第一辆架子车,轰动了丰塬。
    红土渠作为村里最贫瘠的土地,分社的时候家家都有份,分给各家的地面积小,耕种不方便,有些村民就把地给别人耕种,于是过去几分地就整合成大片地。
  钱东家的孙子老钱头住在西北边,他修了40多年的地,从肩挑担担到架子车,后来开小货车,他最自豪的是第一个在红土渠整出第一片地来。老钱头年轻的时候,种了一片玉米,到快要成熟的时候,天大旱,好端端的玉米全都旱死在地里,一气之下,他在地边竖起“严禁烟火”的牌子,成了全村最经典的笑话。说来也怪,丰塬号召种植烤烟,红土渠出产了全村质量最好的烤烟,成了乡上的烤烟示范基地。后来红土渠埋上了水管,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庄稼从此才有了收获。
    上世纪90年代,塬上鼓励村民种植苹果,老钱头把产量高的地都置换到红土渠,村民都说他傻。种上果树头三年,家里粮食不够吃,他借遍了全村,有人搬出他父亲的事嘲笑他,老钱头没有理会,仍然辛苦地劳作着,第四年苹果大丰收,他第一个成了村上的万元户。眼红了的村民开始了苹果种植,没过多久红土渠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基地。
    如今,一到秋天,红土渠果园飘香,大葱郁郁葱葱,玉米颗粒饱满,辛勤的老百姓已将昔日苍凉而贫瘠的红土渠改造成美丽富饶的良田,老百姓战天斗地的精神在丰塬传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