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有一种温暖,叫思念
——追思先生王自忠
    1992年,陕西农民报为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45周年举办了“转战之路”摩托车大型专题采访活动,记者寻踪现场采访了毛主席在转战途中住过的陕北12个县38个村庄。图为在延安王家坪采访后合影留念,中间手拿采访本的是主编王自忠。

    周蕙霞
 
    想念,让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我,好苦好难受。
    三年前,王自忠,我的先生,走完了七十九岁的人生路。他的肉身虽然离去了,他的灵魂散落在天涯……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和蔼可亲的面庞一直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当一个人专注于一项事业时,都会忘记自己的年龄。他五十八岁时,率领着一帮小伙子们,一起骑着摩托车奔驰在陕北黄土壕沟上,深入乡镇村组,现场采访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的生活状态。几十年来,他踏遍了陕西的东南西北各市各县、各乡各镇,走村串户了解民风民俗,他采写了安康农村原始的采茶、炒茶方法,了解各地不同的耕作方式及有趣的徒手抓鱼生动场景,还参加山区农民别样的婚礼场面,感受不一样的风俗习惯。那时,照相在农村还很新奇,他为农民照相后一定会记清人名、地址,回到西安自费洗好相片后,一定会寄给人家,村民们纷纷写信表达谢意……
    由于总是深入最基层采访采风,因而他所写的文章生动鲜活、精炼传神,独具短、土、杂的特色,多次获得全国和省上以及行业的奖项,由至他职务得到提升,历任陕西农民报主编、陕西日报编委。他具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杰出领导能力,使得《陕西农民报》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发行量全省遥遥领先,在全国同类报纸中也很有影响。他更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陕西报业率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以激发青年才俊的干事创业劲头,激发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带动了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一度成为报社内人人羡慕和向往的部门。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先士卒的工作原则,使得许多人愿意追随他干事创业,报社的事业因此蒸蒸日上,大家激情饱满,人人自觉加班,民主氛围浓厚,全员创新工作,因此从农民报走出了不少业务骨干。
    王自忠的人生是在实践中磨炼奋斗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他在高山上睡地草铺、开荒地为单位种菜、种粮,补充大家缺粮的需求,自己却在这期间因饥饿腿发抖并且浮肿了,他还自嘲说自己“吃胖了”。为不让家人难受和操心,他还硬撑着写稿件、写内参资料完成各项任务。在社教运动中他又一次下乡到最贫困的高原上支教,那里没菜吃,每天面条加上辣子、蒜、盐就是三餐,吃水、用水也十分困难,井深十几丈,用辘轳一点点绞水上来,再用大木桶挑回。本是两个人的工作,他为了照顾别人自己一个人扛了,累得脱肛、血流不止,别人看见后硬劝他回城治病。
    他不仅忘我工作,而且净挑重活累活来干,“吃苦在前”是他的座右铭。在五七干校时,做豆腐是个辛苦活,没人愿意干,他一干就是半年多。这期间他不间断地拉肚子,吃药也无济于事。他的身体太疲惫、太虚弱了,多么需要能够安静地休息几天,吃点好吃的,补补身子。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全家省吃俭用,把仅有的细粮先给他吃,偶尔买回点肉让他先享用。为了支持他下乡工作,我用攒了几年的布票为他扯布做棉大衣、厚被褥,让身体好受些,而家里只留下一床薄被子。我们就这样在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中一起度过那段漫长的艰难岁月。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做好自己,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就是我对高洁伟岸的王自忠——一位拥有38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老伴的深情回忆。
    呜哀!斯人已去,我们心痛并永远怀念!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