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排蓄结合,低点排水,柔性建设渭北生态水系
临渭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局 田鹏
渭北排水工程是与交口抽渭灌区灌溉工程配套建设的大型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建设凝聚着各级各届领导及渭北几代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是渭北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变化,国家及人民群众对排水工程的管理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工程管理自身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为努力实现“水润秦东”、“富美临渭”的水利建设目标,急需进一步加强渭北排水工程这一民生水利工程的建管维护,并积极探索排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渭北排水工程建设的由来
渭北地势南低北高,西北高、东南低,像个“簸箕”。由于受地形、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矿化度高,土壤盐碱化由来已久,自战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排水治理。渭北地区民间流传有四句话“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是千百年来渭北盐碱内涝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与土壤盐碱化斗争的过程中,渭北人民创造了“洗碱压盐法”来降低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下田则进淤”就是这一实践经验的最早总结。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交口抽渭灌区工程一、二期建成后,由于农田灌溉加大了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位进一步抬升。加之受三门峡水库运行的影响,渭河河床泥沙淤积抬高,地下水流不畅,盐碱溢于地表,造成次生盐碱内涝灾害。不少地方房倒屋塌,交通中断,粮食减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解决渭北排水治碱防涝问题,结合国家水电部批复的“灌排并举,低洼易涝地区先排后灌”的指示精神,临渭区从1964年开始兴修配套交口灌区的干沟、支沟、分沟、毛沟系统排水工程,工程建设先后经过三个阶段,于1990年建成以排涝治碱为目的的渭北排水工程。工程设计控水面积82.57万亩,境内主要有西排、东排两大排水系统和西排、任排、柳排3座排水站;东、西干沟总长57.75里,支沟41条252.11公里,分沟172条220.03公里,毛沟99条56.23公里。全区排碱沟总长586.12公里,各类建筑物2139座。排碱工程建成运行以来,采取自排和抽排的方式将渭北地下水位控制在耕作层以下,通过灌溉和排水逐渐淡化耕作层的矿化度、改良土壤,为渭北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防治内涝、改善耕作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渭北排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渭北排水工程建成运行的十多年间,渭北农业生产恢复,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有人说,这得益于老天爷的庇护,渭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2003年,渭北发生大面积内涝,其后至2011年的多年间,内涝频发,有的年份几乎逢雨必涝。2003年内涝农田明水面积20多万亩,2010年5.7万亩,2011年25.83万亩,大多数排碱沟水位接近地面,部分过沟桥涵垮塌,交通受阻,个别地势较低的村庄受到明水围困,明水无处可排,庄稼无法收割,灾害损失巨大。灾后人们反思内涝形成的原因:排水工程建成后的十多年间,失于维护,沟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部分沟道甚至淤平,毛沟基本毁坏,丧失排水功能,地下水位普遍抬高,排水系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010年以来,临渭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争取资金项目,实施排水工程应急清淤、维修改造,排水工程干、支沟道基本畅通,分、毛沟道部分畅通,排水功能明显恢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内涝威胁缓解,2013年至今,渭北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
从渭北排水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改造几十年的历史可以得出结论:渭北排水工程的确是渭北三农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民生水利工程。同时,渭北排水工程在管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排水工程难以彻底解决渭北内涝问题
从多年来排水工程运行情况看,即使在排水工程运行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仍然有小范围、小面积内涝发生。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有些地方低洼平坦,地下水位基本接近于配套建设的分毛沟的排水高程,积水难以排出。渭北各镇分别存在着多处大面积的盐碱湿地水面,就是最好的证明。
2、排水工程维修养护周期短难度大
渭北排水工程是由干沟、支沟、分沟、毛沟及沟道建筑物组成的系统排水工程,沟道数量多、长度长,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沟道容易形成淤堵。排水工程1990年建成至2003年发生内涝丧失排水功能只用了12年时间,据此推算,要确保排水工程正常发挥排水功能,清淤周期平均在5年左右。每5年要把500多公里长的排碱沟清淤养护一次确实不易。况且沟道纵横交错,多处于田间地头,有的流经集镇村庄,施工机械难以到达。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权属不清,多为群众挤占耕种,清淤难度极大。
3、排水工程的存在有着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矛盾的一面
排水工程一方面起着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又制约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发展。排水工程干沟、支沟、分沟、毛沟道纵横交错,无形中切割了道路、村庄、田块,不利于老百姓生产生活出行,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深入研究分析排水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情形,就会发现,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开挖新沟道配套完善排水功能的过程,也是沟道不断被填埋破坏的过程,特别是分、毛沟被填埋复耕较多。
4、与新时期治水思想有一定的矛盾
排水工程强调排水,强调排水功能的正常发挥。新时期治水思想强调系统治水、节约用水、水生态、水文明。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的建设目标,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科学持续利用,要蓄水、容水、留水。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突出治水理念的综合性,就是要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各种要素,实现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三、以治理内涝为基础,从低处排水,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
1、改沟为河,打造绿色生态排水沟道
排水工程两条干沟的长度、流量远远大于许多秦岭南山支流的长度流量。要借鉴河长制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干、支沟的维修养护管理。以现有干、支沟为基础,统一规划,测定高程,设立高程标志,进行深度清淤维修,确保排水通畅;沿干、支沟两岸植树种草,实施沟道生态养护;流经集镇、村庄的干、支沟,要加强垃圾管理与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硬化、绿化、靓化。通过生态养护,拓展沟道功能,延长清淤周期,打造柔性排水长廊,坡岸长青,碧水长流,涵养水源,调节生态,美丽乡村。
2、建设微湿地型湖泊,从低处排水
以渭北现有的盐碱湿地为基础,建设微湿地型湖泊。就是在现有湿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湿地的容水量,建成湿地型湖泊。以湖泊为汇水点,辐射周围农田排水。以现有干、支沟为线,以湖泊为点,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多个微湿地型湖泊。建设固定抽排水站,采取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湖泊水位及蓄水量。汛前排水,汛后蓄水,控制地下水位。
3、建设涝池,完善排水系统功能
渭北涝池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且多为明水涝池。涝池水随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升降。水满为患,缺水成灾,蓄为媒。以村为单位规划渭北涝池建设,把涝池作为辅助排水设施,纳入渭北排水系统规划,完善系统排水功能。
4、实施水系连通,建设渭北生态水系
水系连通,就是以渭北排水工程干、支沟道为终端排水通道,连通沟道、湿地、涝池,最终建设沟道、湿地、涝池三位一体、排蓄并重的生态排水工程。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建设以渭北排水工程为主要排水设施,以湿地、涝池为辅助设施的系统排水工程,注重完善排水工程排水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蓄水容水留水功能,排蓄结合,排蓄并重,涝时排水,旱时蓄水,既排得出,又留得住,从而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候,改善生态,再现渭北大地碧水环流、沟岸常青、湖水潋滟、芦苇荡漾、水鸟蹁飞、小桥流水人家的大美关中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