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我不能辜负了老百姓”
    丁国林(右)搬石头砌堰渠。

  本报记者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中
    一路走 一路感动 一路写 一路收获20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在宁强县二郎坝镇水田坪村蹲点调研期间,丁国林的名字经常被很多人提起,说他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人,从不计个人得失,优先雇佣贫困户就业,而且开的工价明显高于市场价。6月12日下午,丁国林正在现场指挥施工,本报记者借机采访了他。
    今年51岁的丁国林,老家是水田坪村8组人,中等个头,肌肤黝黑,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从14岁开始,丁国林就出社会闯荡,到南郑县黎坪伐竹卖钱补贴家用。16岁时,学会开拖拉机,拉运石料修电站,有些砌坡护坎的小零活交给他干。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天生桥电站期间,丁国林攻克了两家专业工程队就无法企及的打洞工程。自此,凡是工程上遇到的难题,都要找丁国林解决,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丁国林带领他的工程队走南闯北,高速公路、桥涵隧道、饮水工程等工地领域,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丁国林回到家乡,带领一帮人创业。
    这天下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挖掘机、装载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在小地名叫三把子的地方,丁国林正在指挥工人修桥,用石头垒砌防水堰渠。几个工人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记者随机询问几名工人得到答复说,他们工钱每天130元,砌河堤每方65元,带班者的工价更高,还管两顿饭,老丁宅心仁厚,对他们都很好。贫困户韩志和,今年72岁,一直有胃病,有时被丁国林安排在工地干点轻活挣钱。
    “回老家来了,我干这些小工程,不是一味地要挣多少钱,只想把他们拉一把。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过过穷日子,我把工资发高一点,让他们多挣点钱。”丁国林告诉记者,干工程,要注意安全,还要把好质量关,他是当地人,不敢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骨骂。老丁还有黄沙河农家乐改造、向家沟、大坪里砌坎护坡项目同时在开工,虽然都是很零碎的小项目,但吸纳了24名当地农民工,贫困户占到20名,兑付工资13万多元,工钱明显高于市场价格。
    “今年过端午的时候,我给工人发点钱过节,他们不要,说先存在我这里,累积多了再发。”丁国林笑着说,老百姓对他是充分信任的,所以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心。最近,宁强县发出倡议,希望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
    6月13日,宁强县二郎坝镇党委书记燕斌告诉记者,丁国林是在当地最早修楼房最先富裕起来的人,多年在外地创业最近回到家乡。脱贫攻坚工作,山区乡镇最需要这样的能人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家乡,回报家乡,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