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俯首甘为“电老牛”
本报记者 王缠卫 通讯员 王世华 文/图
5月26日清晨,记者在山阳县南宽坪镇见到了宁启水。这位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多年获得省市级“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敬业奉献好人”“服务标兵”等诸多光环的中年汉子,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工作服,戴着黄色的安全帽,背着个背篓,红膛膛的脸庞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记者心里充满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19年行走在这高山峡谷之间,不畏艰辛与寂寞,坚守在电力线路维护一线;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19年义务为山上孤寡和留守老人免费捎带生活用品,用他的“铁腿”“草鞋”“背篓”演绎平凡人生!
晨曦中的山谷透着丝丝凉意,记者和宁启水行进在通往裙子沟村的一条崎岖小道上。记者忍不住问他:“工作这么辛苦,图什么?”他抬起头轻轻地说:“图咱家乡的娃娃们不摸黑学习,图咱家乡的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呗!”
“我就要拣重担子挑!”
宁启水的故事要从1997年冬季说起。那年,山阳县供电分公司要为裙子沟村架线通电,秦岭腹地的裙子沟村海拔约1200米,群山环绕,坡陡路滑,架线运杆全靠人拉肩扛,人们起早贪黑,期盼着早日拉上电,用上时兴的电器。
隆冬的早晨,寒气逼人。当年33岁的宁启水,肩膀上套着长绳,艰难地拉着电杆,身后村民们用木棍撬着、推着,电杆如旱地行舟,一尺一尺向前挪动。山坡上布满了劳动的村民,他们就这样一直干到开春,当村里第一盏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人们激动了好几天。
“那段时间简直就像打仗。我是共产党员,又有一身好体力,自然拣重担子挑。抬杆、拉线不用说,每天还要挖两个杆窝子,事情多着呢。”宁启水回忆说。
“不觉得苦吗?”记者问。
“只要能为群众办点事,吃点苦算不了啥!”宁启水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接着说:“因为自己勤劳肯吃苦,人品好办事牢,当年就被电力公司推荐为农电工人选。”
但是,要想成为电工还得通过考试。从此,山阳县供电分公司和供电所组织农电工培训,就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宁启水。很快他学会了爬杆、立桩、装电表、接线等电力基础知识。1999年,宁启水通过考试成了宽坪供电所一名农电工。
有一天,万佛山村民段显银家中停电。宁启水知道后,一口气跑到5里外的段显银家。他来不及休息,进屋就开始检查,家中线路正常。他又上到山梁上,双手抱住电杆、套好脚扣、系上安全带、一步一步爬上电杆,一会儿又从进户线检查到电表,最终确定是下户线接头氧化所致。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经过处理,电接好了。段显银望着满头汗水的宁启水,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艰险挡不住咱的路!”
穿过林荫小道,爬上陡险台阶,登高远眺,太平岭、万佛山绵延起伏。宁启水正是负责东台、十里沟、裙子、万佛山4个村480多户村民的正常用电。保障线路近60公里,维护着9个台区,一路上要翻两座大山。最远的万佛山村,去一趟来回距离近百公里,需半个月时间。
有一回,宁启水给一户村民检修线路时,得知山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长年不出山,购买生活用品十分不便。于是他每次进山就背起背篓,背篓里除过电线、电表、灯泡和电力工具外,还顺带为孩子们捎些学习用品,为留守老人带些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另外,每逢春耕季节,他还背些种子、化肥。慢慢的,谁家缺什么物件,宁启水心里都记着,这一背就是19年。
去年初,山阳县供电分公司领导考虑到宁启水抄表、巡线路途艰险,想给他调换个地方。宁启水回答道:“艰险怕啥?它能挡住咱共产党员的路吗!万佛山村修通了简易公路,虽然上山还靠步行,但是路好走多了。就是剩1户人家,我也要留下来!”
“有困难不绕着走!”
太阳当顶时,我们已经走了五六里蜿蜒曲折的山路。转过一个弯儿,眼前一片开阔,山坡上长满奇花异草,几间土房子依山而建,房子旁边种着土豆、豌豆和玉米。看到家的宁启水高兴得像个孩子。
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张罗着做饭。她不善言辞,脸上总挂着腼腆的微笑。建房的时候,是汪前桂肩上背着50多公斤的背篓,用了3个月的时间,用粮食换来水泥、沙子,一点一点地盖起了现在的家。她对记者说:“宁启水每个月趁抄表巡线的功夫回一趟家,屋里的农活啥都不管,只顾工作。”
在宁启水大儿子宁江平的记忆中,自己很少见到父亲,他早上5点多就巡线走了,等到自己晚上睡着了,父亲才巡线回家。
午饭以后,宁启水和宁江平一起上山巡线,记者跟着继续向山顶走。淳朴厚道的汪前桂怕路上饿,煮了些鸡蛋塞给记者。
路上,竹林茂盛,看不到裸露的土层。宁启水撒开大步走在前面,也许是担心记者迷路,他时不时将那顶黄色安全帽猛烈地挥动着,帽子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山顶有一座配电室,这是宁启水和村民背着材料翻山越岭建起来的。
“夏季树枝长得快,影响线路安全。父亲每个月要上来看看。”宁江平说。
“隔三四个月来一次不行吗?”记者问。
宁江平一边收拾着背篓一边看似不经意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他看得可紧哪!”
记者望着宁启水,52岁年纪,红膛膛的脸庞,眼睛不算大,但露出一种坚毅、沉稳而又充满朝气的神采。
灿烂的阳光洒满了苍翠青绿的大山。这里的一山一岭,一草一木,一屋一田,都记载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宁启水,凭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把平凡的工作干得意想不到的出色。
19年来,他抄电表、巡线路,随叫随到,从没有发生过一起用户投诉,保障山区群众安全用电6900余天。
19年来,他肩上的背篓里除过日常巡线工具外,还为山区群众无偿代捎日用品累计20吨;19年来,他每月巡线行走300多公里,累计8万多公里。
如今,宁启水用自己的执著踏遍青山,守护“光明”。
5月26日清晨,记者在山阳县南宽坪镇见到了宁启水。这位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连续多年获得省市级“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敬业奉献好人”“服务标兵”等诸多光环的中年汉子,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工作服,戴着黄色的安全帽,背着个背篓,红膛膛的脸庞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记者心里充满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19年行走在这高山峡谷之间,不畏艰辛与寂寞,坚守在电力线路维护一线;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19年义务为山上孤寡和留守老人免费捎带生活用品,用他的“铁腿”“草鞋”“背篓”演绎平凡人生!
晨曦中的山谷透着丝丝凉意,记者和宁启水行进在通往裙子沟村的一条崎岖小道上。记者忍不住问他:“工作这么辛苦,图什么?”他抬起头轻轻地说:“图咱家乡的娃娃们不摸黑学习,图咱家乡的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呗!”
“我就要拣重担子挑!”
宁启水的故事要从1997年冬季说起。那年,山阳县供电分公司要为裙子沟村架线通电,秦岭腹地的裙子沟村海拔约1200米,群山环绕,坡陡路滑,架线运杆全靠人拉肩扛,人们起早贪黑,期盼着早日拉上电,用上时兴的电器。
隆冬的早晨,寒气逼人。当年33岁的宁启水,肩膀上套着长绳,艰难地拉着电杆,身后村民们用木棍撬着、推着,电杆如旱地行舟,一尺一尺向前挪动。山坡上布满了劳动的村民,他们就这样一直干到开春,当村里第一盏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人们激动了好几天。
“那段时间简直就像打仗。我是共产党员,又有一身好体力,自然拣重担子挑。抬杆、拉线不用说,每天还要挖两个杆窝子,事情多着呢。”宁启水回忆说。
“不觉得苦吗?”记者问。
“只要能为群众办点事,吃点苦算不了啥!”宁启水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接着说:“因为自己勤劳肯吃苦,人品好办事牢,当年就被电力公司推荐为农电工人选。”
但是,要想成为电工还得通过考试。从此,山阳县供电分公司和供电所组织农电工培训,就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宁启水。很快他学会了爬杆、立桩、装电表、接线等电力基础知识。1999年,宁启水通过考试成了宽坪供电所一名农电工。
有一天,万佛山村民段显银家中停电。宁启水知道后,一口气跑到5里外的段显银家。他来不及休息,进屋就开始检查,家中线路正常。他又上到山梁上,双手抱住电杆、套好脚扣、系上安全带、一步一步爬上电杆,一会儿又从进户线检查到电表,最终确定是下户线接头氧化所致。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经过处理,电接好了。段显银望着满头汗水的宁启水,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艰险挡不住咱的路!”
穿过林荫小道,爬上陡险台阶,登高远眺,太平岭、万佛山绵延起伏。宁启水正是负责东台、十里沟、裙子、万佛山4个村480多户村民的正常用电。保障线路近60公里,维护着9个台区,一路上要翻两座大山。最远的万佛山村,去一趟来回距离近百公里,需半个月时间。
有一回,宁启水给一户村民检修线路时,得知山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长年不出山,购买生活用品十分不便。于是他每次进山就背起背篓,背篓里除过电线、电表、灯泡和电力工具外,还顺带为孩子们捎些学习用品,为留守老人带些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另外,每逢春耕季节,他还背些种子、化肥。慢慢的,谁家缺什么物件,宁启水心里都记着,这一背就是19年。
去年初,山阳县供电分公司领导考虑到宁启水抄表、巡线路途艰险,想给他调换个地方。宁启水回答道:“艰险怕啥?它能挡住咱共产党员的路吗!万佛山村修通了简易公路,虽然上山还靠步行,但是路好走多了。就是剩1户人家,我也要留下来!”
“有困难不绕着走!”
太阳当顶时,我们已经走了五六里蜿蜒曲折的山路。转过一个弯儿,眼前一片开阔,山坡上长满奇花异草,几间土房子依山而建,房子旁边种着土豆、豌豆和玉米。看到家的宁启水高兴得像个孩子。
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张罗着做饭。她不善言辞,脸上总挂着腼腆的微笑。建房的时候,是汪前桂肩上背着50多公斤的背篓,用了3个月的时间,用粮食换来水泥、沙子,一点一点地盖起了现在的家。她对记者说:“宁启水每个月趁抄表巡线的功夫回一趟家,屋里的农活啥都不管,只顾工作。”
在宁启水大儿子宁江平的记忆中,自己很少见到父亲,他早上5点多就巡线走了,等到自己晚上睡着了,父亲才巡线回家。
午饭以后,宁启水和宁江平一起上山巡线,记者跟着继续向山顶走。淳朴厚道的汪前桂怕路上饿,煮了些鸡蛋塞给记者。
路上,竹林茂盛,看不到裸露的土层。宁启水撒开大步走在前面,也许是担心记者迷路,他时不时将那顶黄色安全帽猛烈地挥动着,帽子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山顶有一座配电室,这是宁启水和村民背着材料翻山越岭建起来的。
“夏季树枝长得快,影响线路安全。父亲每个月要上来看看。”宁江平说。
“隔三四个月来一次不行吗?”记者问。
宁江平一边收拾着背篓一边看似不经意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他看得可紧哪!”
记者望着宁启水,52岁年纪,红膛膛的脸庞,眼睛不算大,但露出一种坚毅、沉稳而又充满朝气的神采。
灿烂的阳光洒满了苍翠青绿的大山。这里的一山一岭,一草一木,一屋一田,都记载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宁启水,凭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把平凡的工作干得意想不到的出色。
19年来,他抄电表、巡线路,随叫随到,从没有发生过一起用户投诉,保障山区群众安全用电6900余天。
19年来,他肩上的背篓里除过日常巡线工具外,还为山区群众无偿代捎日用品累计20吨;19年来,他每月巡线行走300多公里,累计8万多公里。
如今,宁启水用自己的执著踏遍青山,守护“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