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只手也能致富”
通讯员 汤海录 敖利明
“咯咯,咯咯,鸡崽子,吃包谷喽。”寻声前行,笔者来到一处简陋的泥瓦房,不大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屋里堆着十几麻袋玉米,这就是汉阴县月河村贫困户汪昌平的家。
眼前的汪昌平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额头上爬满了皱纹。要不是左臂空荡荡的衣袖,很难让人相信,这个45岁的农村汉子,是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面对命运的不幸,他却从未“破罐子破摔”,而是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咽喉。
“前些年出去打工谋生,因为我是残疾,没一家厂子要我。开过几年小药铺,也失败了。”汪昌平说:“随着两个孩子长大,开销越来越大,家里也越来越穷。”面对这种“稀巴烂”的生活,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必须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劳致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思来想去,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养殖业——养鸡。起初由于缺少资金,他只养了30只鸡,慢慢地从30只到50只,从50只到100只。然而,面对家里的巨大花销,这一点收入只是杯水车薪,要想收入多,必须成规模。2015年,汪昌平东挪西凑,养了2000只鸡,由于市场不景气,自己也缺乏经验,所有的努力和心血换来的却是巨额亏损。“那时候,我真是崩溃了,好几次都撑不下去了。这时候,扶贫干部来到家里,给我鼓气加油,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养鸡。”汪昌平谈起那段过往,仍然难掩激动。
鸡苗钱从哪儿来?这成了摆在汪昌平面前的“拦路虎”。“多亏了党和政府,刘县长来我家好几次,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给我补助了5000元,我用这笔钱在2016年下半年买了1300只土乌肉鸡苗,解了燃眉之急!”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汪昌平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有党和政府做强大后盾。
为了省钱,凡是自己能做的,汪昌平从不花钱请人,自己做不到的拼命去做。扛木材修鸡舍、搬卸上百斤的玉米袋、冲洗鸡舍、给鸡提水……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不怕,只知道早起晚睡,埋头苦干。“只要能脱贫,再苦再累都乐意。”为了能早日脱贫,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他的“鸡宝宝”身上。
在汪昌平的鸡圈里,我们看到上千只纯黑色的乌肉土鸡在撒欢觅食。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他从养鸡的“门外汉”逐渐成为养鸡“行家里手”。汪昌平算了算,按照目前汉阴土鸡的市场行情,这些鸡卖出去,少说也有1万多元利润。展望未来,汪昌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为这上千只鸡找到销路,彻底把他家几十年的“穷帽子”摘掉。
“现在女儿已经开始实习了,毕业后就可以到县妇幼院上班了,儿子也在县里一家汽修厂学手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自己借了3万元,加上政府扶贫贷款10万元,在中堰村集中安置点订了一套房子。照这个势头,努力几年,还清贷款不成问题。等我们搬了家,请你们到新家做客!”说起这些,汪昌平的胸膛鼓鼓的,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谈及脱贫致富的感想,汪昌平再三说:“人穷志不能穷,身残心不能残。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国家拉我们一把,我们不能光等着国家来救济,关键是个人要攒劲。我虽然只有一只手,一只手也能致富!”
“咯咯,咯咯,鸡崽子,吃包谷喽。”寻声前行,笔者来到一处简陋的泥瓦房,不大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屋里堆着十几麻袋玉米,这就是汉阴县月河村贫困户汪昌平的家。
眼前的汪昌平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额头上爬满了皱纹。要不是左臂空荡荡的衣袖,很难让人相信,这个45岁的农村汉子,是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面对命运的不幸,他却从未“破罐子破摔”,而是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咽喉。
“前些年出去打工谋生,因为我是残疾,没一家厂子要我。开过几年小药铺,也失败了。”汪昌平说:“随着两个孩子长大,开销越来越大,家里也越来越穷。”面对这种“稀巴烂”的生活,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必须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劳致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思来想去,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养殖业——养鸡。起初由于缺少资金,他只养了30只鸡,慢慢地从30只到50只,从50只到100只。然而,面对家里的巨大花销,这一点收入只是杯水车薪,要想收入多,必须成规模。2015年,汪昌平东挪西凑,养了2000只鸡,由于市场不景气,自己也缺乏经验,所有的努力和心血换来的却是巨额亏损。“那时候,我真是崩溃了,好几次都撑不下去了。这时候,扶贫干部来到家里,给我鼓气加油,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养鸡。”汪昌平谈起那段过往,仍然难掩激动。
鸡苗钱从哪儿来?这成了摆在汪昌平面前的“拦路虎”。“多亏了党和政府,刘县长来我家好几次,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给我补助了5000元,我用这笔钱在2016年下半年买了1300只土乌肉鸡苗,解了燃眉之急!”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汪昌平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有党和政府做强大后盾。
为了省钱,凡是自己能做的,汪昌平从不花钱请人,自己做不到的拼命去做。扛木材修鸡舍、搬卸上百斤的玉米袋、冲洗鸡舍、给鸡提水……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不怕,只知道早起晚睡,埋头苦干。“只要能脱贫,再苦再累都乐意。”为了能早日脱贫,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他的“鸡宝宝”身上。
在汪昌平的鸡圈里,我们看到上千只纯黑色的乌肉土鸡在撒欢觅食。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他从养鸡的“门外汉”逐渐成为养鸡“行家里手”。汪昌平算了算,按照目前汉阴土鸡的市场行情,这些鸡卖出去,少说也有1万多元利润。展望未来,汪昌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为这上千只鸡找到销路,彻底把他家几十年的“穷帽子”摘掉。
“现在女儿已经开始实习了,毕业后就可以到县妇幼院上班了,儿子也在县里一家汽修厂学手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自己借了3万元,加上政府扶贫贷款10万元,在中堰村集中安置点订了一套房子。照这个势头,努力几年,还清贷款不成问题。等我们搬了家,请你们到新家做客!”说起这些,汪昌平的胸膛鼓鼓的,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谈及脱贫致富的感想,汪昌平再三说:“人穷志不能穷,身残心不能残。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国家拉我们一把,我们不能光等着国家来救济,关键是个人要攒劲。我虽然只有一只手,一只手也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