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德润乡间助脱贫
——柞水县“精神文化脱贫”工作侧记
    柞水县残联“道德”讲堂进基层。

    扶贫政策宣讲。
    送文艺汇演下乡。
    马房子村三晒三树。
    发放政策宣传彩页。
    明星社区道德评议会现场。
    张珊 文/图
    人都不缺乏精神,只是这种精神深埋在内心深处,需要唤醒。“开展扶贫工作,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既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这是柞水县委书记陈璇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上对全县上下的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柞水县确立了“脱贫先立志”的工作思路,将“精神脱贫”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行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制度和开展精神文化脱贫巡讲等系列活动,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要我脱贫”的落后思想变为“我要脱贫”的主动行为。
    5月17日,笔者走进柞水县老庵寺村文化广场,只见一群大姐、大婶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远处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整洁院落像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洒落在山间,宽敞平整的水泥村路蜿蜒着将颗颗“珍珠”串成一串,道路两旁整齐灯杆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光芒,使得这串“珍珠”更加熠熠生辉。
  “我们村是贫困村,村容村貌之所以像今天这么好,除了县镇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也和群众的思想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庵寺村村支书邓兰英说。邓兰英介绍,前几年,老庵寺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赌博打牌成风,有能耐、有想法的人都出门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人要么缺乏致富的办法,要么好吃懒做破罐子破摔坐等政府帮扶,甚至出现政府给村上修路,一些村民却因为个人的小利益致使施工无法进行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也成为宽坪村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村上建起了文化广场,并按照县上“精神文化脱贫”工作要求,推行了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等制度,还进行了“诚信贫困户”的评选活动,规范村民的言行,并通过先进典型的表扬鼓励和对后进典型批评教育,使村民逐渐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致富靠勤劳的思想,从而打通了该村发展的思想“血栓”。
    贫困户王玉鹅说,她以前一到农闲就打麻将,家人没少和自己吵架。后来,村里有了文化大院,自己就加入了进来。现在,只要家里没事,她都会来文化大院练一练广场舞。自从加入了文化大院,不仅身体变得更好了,心情也越来越好,家庭和谐了。以前爱喝酒的丈夫也从县精神文化脱贫宣讲队讲述的脱贫典型那里得到了启发,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搞起了养殖,虽然苦点累点,但家人的精气神大不一样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改观。
    谈到老庵寺村的变化,在老庵寺村所在的下梁工作了12年的干部杨爱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的老庵寺村是个老大难,所有干部到这个村开展工作都头疼,包扶工作得不到支持的“一头热”是普遍现象。现在,村民们不但能积极配合包扶工作,还经常有村民主动到镇上和包扶单位来商量脱贫办法。
    据统计,已实现全县8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33个达到省级标准,发展培养农村文艺社团43个。今年以来,开展“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术”的精神文化脱贫巡讲活动22场次,全县81个村(社区)中已有52个初步建立了“一约四会”,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人荣登“陕西好人榜”,8人获商洛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先后开展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十大诚信集体和个人”等多项评选活动,举办家风家训故事会、展示赛等德育活动,让传统的德善、孝义、勤俭、敦厚等优秀品质得以回归,营造了良好的新风正气,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实施夯实了群众思想基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