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他是咱村永远的“亲人”
王亚平(右二)和村干部研究项目规划。
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李博 李金蔚 通讯员 吉宏伟 文/图
编者按: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合阳县黑池镇营里村扶贫工作队员王亚平,长期坚持在扶贫工作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被贫困户视为亲人。2016年12月28日,在前往大荔县考察扶贫产业的路上突感身体严重不适,送医后诊断为肝癌晚期。经多方医治无效,于今年4月29日12时40分不幸去世,终年51周岁。5月2日上午8时50分,合阳县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合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干部、黑池镇营里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王亚平同志的追悼会如期举行。5月9日,合阳县委、合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向王亚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合阳各地,为读者还原王亚平生前的扶贫故事。
豆大的泪珠子顺着党菊芳的脸颊无声地滚落,她是王亚平的妻子。和记者交流时她流着泪颤抖着嘴唇说:“总是忙,每次回来两腿泥,以前在乡上当干部整天往县城跑给乡镇办事,现在调到城里当干部,却整天下乡搞扶贫。”
妻儿眼中的“敬业”干部
记得那年夏天,烈日炎炎。党菊芳站在村路上不断地招手拦停过往的大货车,她身后是大片家里种的滞销西瓜。每拦一辆车,她都会说:“买点我家西瓜吧,很便宜!”……党菊芳很辛苦,因为王亚平总是忙,帮不上家里的活计。但她也知道,作为扶贫干部的丈夫那时候正在忙着帮扶贫村设计环村路,路一旦通了,以后大家种的瓜都可以运往各省市,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她曾经不理解丈夫,甚至抱怨过。但如今提到这些,党菊芳几度哽咽,旁边的女儿轻抚着母亲的背告诉记者:“我爸少言寡语,很少和我们沟通,对家里的照顾太少,甚至我当时选的结婚日子,他都要考虑会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时间,我怪过他,但也佩服他。”
王亚平调到合阳县扶贫办工作后,一家5口在农行家属院租着55平方米的老单元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子年久失修,加之又在顶楼,冬天没暖气,夏天房顶渗雨。本来狭小拥挤的空间内堆满了他的学习资料。在女儿王晓菁的眼中,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他总是在加班,每天半夜那台二手老式电脑嗡嗡作响,很刺耳,我们一家都睡不好。从扶贫项目村考察回来不管多晚,他都趴在电脑上作图,复杂的工程制图他能研究透,确实不容易。”
佩服之余,王晓菁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合阳处女泉那么近,我们一家人却从没聚在一块去玩过,父亲对于家的陪伴,太少了。”
同行眼中的“高科”干部
王亚平的钻研精神是出了名的,他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的扶贫工作要求。合阳县原扶贫办主任雷智斌说:“他自学项目设计、工程实施,大家都唤他‘高科’。2015年,通过努力考取了助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
在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王亚平完成了9000亩的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项目,8万亩的高标杆农田建设。
引水灌溉工程设计,道路修建这些技术含量较大的扶贫开发项目,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经常在项目设计上与一些专家进行辩论的专业人士。建筑工程学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做的工程造价科学合理。最终那些行业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王亚平的科研报告切合实际,这和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工作经验分不开,更得益于他那种敢于挑战,一心为扶贫事业作奉献的精神。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加班已是司空见惯。王亚平的工作越来越忙,但他却任劳任怨。合阳县农发办主任王北红告诉记者,从没见过可以为了工作如此牺牲却毫无怨言的人。记得有一次王亚平的娃开学报名,2万元的学费还没着落,家里不停打电话,他却守在办公室写材料。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自己的私事上永远都没时间。扶贫的事随叫随到!”王北平感动地说。
项目上的“铁面”干部
辛苦这么多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业务骨干,大大小小的项目他负责了很多,但临走给孩子张罗结婚、自己看病还举债40万左右。
“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哥!”党斌翔情绪低落。他是合阳县建筑公司的经理,因负责扶贫开发的工程项目实施与王亚平结缘,说起王亚平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合作时的摩擦。
那时候他负责扶贫村上的一个项目工程实施,已经有15年工程经验的他却被王亚平质疑设备技术落后,3万多元的工程设备本也不是大事,但党斌翔不满的是自己竟被一个“外行”质疑,愤愤不平的他抵触心理严重,丢下一句:“你说咋弄就咋弄!”随后王亚平就叫他一起去了泾阳考察,最终更换了配套设备。
不以为然的党斌翔一直到工程实施中,才觉得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那套新设备打出的渠薄厚均匀,质量过硬,虽然花了购进设备的钱,但却为渠道延长了寿命,省了很大一笔后期修渠的投入。从那时起,他开始敬畏这位扶贫干部:“他心里装的全是工程的质量和百姓的利益。”
贫困户心目中的“亲人”干部
“亚平娃就是太认真、太负责了!”看着整洁的村道,营里村党支部书记宋丰科介绍道,这里道路原来坑坑洼洼,一下雨泥泞不堪,垃圾也是乱推乱放。近20年的水利渠道从未整修过,但自从王亚平他们扶贫队来了,灌溉渠道、进村路、巷道、生产路都进行了整修硬化。
王亚平包扶户胡社生告诉记者:“老王不仅给我提供种子化肥,还把农业专家请到村上,进行现场指导,我家2亩桃树去年就卖了7000多元,我现在已经脱贫了!”
“他给我们每户拟定的扶贫方法都不一样,帮我家建了3亩苹果园和核桃。亚平很负责、很用心,隔一段时间就会向我了解树的发芽、生长情况。”贫困户胡保良说道,亚平每周再忙都要到家里来一次,记得去年11月中旬,已经晚上10点多了,外面下着雨,风很大,突然听见外边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亚平在门口站着,我说:“这么大的雨,你就不来了。”他说:“天冷了,过来看看过冬的煤准备好没有。”当时我感动得不知道咋说。
王亚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在脱贫攻坚路上,依然会有千千万万个王亚平坚定地走下去。
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李博 李金蔚 通讯员 吉宏伟 文/图
编者按: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合阳县黑池镇营里村扶贫工作队员王亚平,长期坚持在扶贫工作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被贫困户视为亲人。2016年12月28日,在前往大荔县考察扶贫产业的路上突感身体严重不适,送医后诊断为肝癌晚期。经多方医治无效,于今年4月29日12时40分不幸去世,终年51周岁。5月2日上午8时50分,合阳县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合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干部、黑池镇营里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王亚平同志的追悼会如期举行。5月9日,合阳县委、合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向王亚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合阳各地,为读者还原王亚平生前的扶贫故事。
豆大的泪珠子顺着党菊芳的脸颊无声地滚落,她是王亚平的妻子。和记者交流时她流着泪颤抖着嘴唇说:“总是忙,每次回来两腿泥,以前在乡上当干部整天往县城跑给乡镇办事,现在调到城里当干部,却整天下乡搞扶贫。”
妻儿眼中的“敬业”干部
记得那年夏天,烈日炎炎。党菊芳站在村路上不断地招手拦停过往的大货车,她身后是大片家里种的滞销西瓜。每拦一辆车,她都会说:“买点我家西瓜吧,很便宜!”……党菊芳很辛苦,因为王亚平总是忙,帮不上家里的活计。但她也知道,作为扶贫干部的丈夫那时候正在忙着帮扶贫村设计环村路,路一旦通了,以后大家种的瓜都可以运往各省市,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她曾经不理解丈夫,甚至抱怨过。但如今提到这些,党菊芳几度哽咽,旁边的女儿轻抚着母亲的背告诉记者:“我爸少言寡语,很少和我们沟通,对家里的照顾太少,甚至我当时选的结婚日子,他都要考虑会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时间,我怪过他,但也佩服他。”
王亚平调到合阳县扶贫办工作后,一家5口在农行家属院租着55平方米的老单元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子年久失修,加之又在顶楼,冬天没暖气,夏天房顶渗雨。本来狭小拥挤的空间内堆满了他的学习资料。在女儿王晓菁的眼中,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他总是在加班,每天半夜那台二手老式电脑嗡嗡作响,很刺耳,我们一家都睡不好。从扶贫项目村考察回来不管多晚,他都趴在电脑上作图,复杂的工程制图他能研究透,确实不容易。”
佩服之余,王晓菁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合阳处女泉那么近,我们一家人却从没聚在一块去玩过,父亲对于家的陪伴,太少了。”
同行眼中的“高科”干部
王亚平的钻研精神是出了名的,他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的扶贫工作要求。合阳县原扶贫办主任雷智斌说:“他自学项目设计、工程实施,大家都唤他‘高科’。2015年,通过努力考取了助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
在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王亚平完成了9000亩的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项目,8万亩的高标杆农田建设。
引水灌溉工程设计,道路修建这些技术含量较大的扶贫开发项目,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经常在项目设计上与一些专家进行辩论的专业人士。建筑工程学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做的工程造价科学合理。最终那些行业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王亚平的科研报告切合实际,这和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工作经验分不开,更得益于他那种敢于挑战,一心为扶贫事业作奉献的精神。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加班已是司空见惯。王亚平的工作越来越忙,但他却任劳任怨。合阳县农发办主任王北红告诉记者,从没见过可以为了工作如此牺牲却毫无怨言的人。记得有一次王亚平的娃开学报名,2万元的学费还没着落,家里不停打电话,他却守在办公室写材料。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自己的私事上永远都没时间。扶贫的事随叫随到!”王北平感动地说。
项目上的“铁面”干部
辛苦这么多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业务骨干,大大小小的项目他负责了很多,但临走给孩子张罗结婚、自己看病还举债40万左右。
“我失去了一位好老哥!”党斌翔情绪低落。他是合阳县建筑公司的经理,因负责扶贫开发的工程项目实施与王亚平结缘,说起王亚平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合作时的摩擦。
那时候他负责扶贫村上的一个项目工程实施,已经有15年工程经验的他却被王亚平质疑设备技术落后,3万多元的工程设备本也不是大事,但党斌翔不满的是自己竟被一个“外行”质疑,愤愤不平的他抵触心理严重,丢下一句:“你说咋弄就咋弄!”随后王亚平就叫他一起去了泾阳考察,最终更换了配套设备。
不以为然的党斌翔一直到工程实施中,才觉得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那套新设备打出的渠薄厚均匀,质量过硬,虽然花了购进设备的钱,但却为渠道延长了寿命,省了很大一笔后期修渠的投入。从那时起,他开始敬畏这位扶贫干部:“他心里装的全是工程的质量和百姓的利益。”
贫困户心目中的“亲人”干部
“亚平娃就是太认真、太负责了!”看着整洁的村道,营里村党支部书记宋丰科介绍道,这里道路原来坑坑洼洼,一下雨泥泞不堪,垃圾也是乱推乱放。近20年的水利渠道从未整修过,但自从王亚平他们扶贫队来了,灌溉渠道、进村路、巷道、生产路都进行了整修硬化。
王亚平包扶户胡社生告诉记者:“老王不仅给我提供种子化肥,还把农业专家请到村上,进行现场指导,我家2亩桃树去年就卖了7000多元,我现在已经脱贫了!”
“他给我们每户拟定的扶贫方法都不一样,帮我家建了3亩苹果园和核桃。亚平很负责、很用心,隔一段时间就会向我了解树的发芽、生长情况。”贫困户胡保良说道,亚平每周再忙都要到家里来一次,记得去年11月中旬,已经晚上10点多了,外面下着雨,风很大,突然听见外边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亚平在门口站着,我说:“这么大的雨,你就不来了。”他说:“天冷了,过来看看过冬的煤准备好没有。”当时我感动得不知道咋说。
王亚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在脱贫攻坚路上,依然会有千千万万个王亚平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