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06版
吹响繁荣陕西乡村文艺的嘹亮号角
——“2017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精彩发言摘选
    董信义

    魏老根魏兴
    张淑娟
    李印功
    田冲
    陈淑玲
    秦歌“十三狼”吕小平
    陕西农村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文艺副刊责任编辑辜希静
    陕西农村报副总编姚骏骊
    陕西日报社副社长黄怡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任中南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雷涛
    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黄楼书画会会长高松岩
    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执行主编阎安
    陕西农村报副总编张国政
    4月28日,陕西农村报主办的“2017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在省政协大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繁荣乡村文艺工作,推进乡村文艺创新。180位来自各界和农村的乡村文艺爱好者围绕主题激情发言。
    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黄楼书画会会长高松岩:我是看乡村文学长大的,最早看着《创业史》,下来看着《艳阳天》,再看《平凡的世界》,一直到看到《白鹿原》,之后涉及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少,原因就是现在的传播手段把乡村文艺作品挤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农村报倡导要创作以农村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个想法非常好。我建议农村报把更多的热点和兴趣不仅仅要放在乡村文学上,更要放在乡村文化上,农村报多关注农村的庙会文化、祠堂文化、婚丧文化,如果能做到这样,文化版面就非常活跃,非常精彩。
    安康基层文艺爱好者张玉龙:我出生在农村,长大后一直在瀛湖工作,我与瀛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农村人、农村文化有着深厚情感。我一直沒有停止对农村的歌颂和赞扬,我希望农村报,农村网多为农村发声,为农民发声,为土地发声!农村天地广阔,写作资源丰富,建议作家朋友多写农村题材作品,建议农村报、农村网能把农村的美景、美事、美人多多宣传。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淑玲:乡村文化,包含庙会文化,祠堂文化和丧葬文化等,这些都离不开戏曲形式和演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受欢迎。可我们戏曲一直缺乏接地气和贴近百姓的作品,我希望陕西农村报搭建这个平台,通过文艺座谈会,让大家相互交流和协作,能够多创作一些乡村气息浓郁的作品。
    某公司人力资源顾问张淑娟:如果我们作家群体,能够把真正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农村和乡土情怀之上,一定能发现很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能够给创作带来激情和源泉。我是作企业的,能接触不少的文化人,文化人要有尊严,力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一方面要关注人的精神和生存,还有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是创新的时代,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多关注这类企业的成长,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原县吴树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陕西农村报始终把栏目融入时代主流和广大农村的火热生活之中,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优秀文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倾注心血,例如百味人生板块设置了乡土作家、智慧人生,开心一刻等等,版式多彩多样,彩色如沐春风,可以感受编辑的良苦用心,能够鼓舞人、感染人、启迪人,引导人找到力量源泉,快乐源泉,引导广大读者用理想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省作协会员王国栋:我的职业与乡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陕西农村报举办的这次活动,非常赞赏!我毕业27年,走遍了蓝田的山川塬岭,沟沟坎坎。乡村是我为农服务的场所,也是我的精神田园。我把自己对乡村的特有情怀,化成一首诗《寻梦乡村》。这是一首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真情流露。
    《网上陕西》副总编、作家李虎山:我说三点:一、关于陕西农村报,我自己和许多陕西的乡土作家一样,是贵报培养出来的书写者。这个报纸,可以说是陕西乡土作家成长的孵化器,陕西作家成长的摇篮。二、关于乡村文艺题材问题:我读了以往的报纸,认为文艺版写自然风光的多,写人的少,应该引导作者多写人,因为人是乡村的灵魂,如果我们要书写乡村的灵魂,必须先写人,花草没有灵魂,炊烟没有灵魂,弯弯的乡路没有灵魂,只有人才有灵魂。三、写人,写谁,写返乡的农民工,写创业的农民工,写美丽乡村中的人。我们报纸是处在后方的,农民工像前方的战士,后方需要前方的消息,需要前方人的思想和思考,只有后方了解前方,心才能平静,才能安居乐业。总而言之,乡村文艺题材太多,但关键是要写人,人是激活乡村的一切活力。
    长安区文学爱好者刘建志:从小我就知道有个陕西农民报,当时家里没有条件看,后来工作后,在图书馆看到了陕西农村报,尤其是看到了八版上的黄河浪花和百味人生版。由于热爱文学,喜欢文学,看得多了,就有了投稿的欲望。几年来,先后有《母亲的银手镯》《野山枣》等作品刊发在农村报上。我衷心祝愿陕西农村报越办越好,我还会向大家推荐陕西农村报。
    《西安商报》副总编田冲:陕西农村报自创刊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副刊版面,翻开报纸的合订本,还有他们出的创刊六十周年的作品集,都能看到陕西农村报一路走来,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有很多文坛的大家的作品都在里面呈现。陕西农村报在副刊上给足了版面,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作者,给乡村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为陕西文艺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市场显得相对狭小,但农村不会消亡,农业都会消亡,农村文艺创作还有广阔的市场,还大有可为。农村报副刊为这些基层作者,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守住了精神的家园,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在当今报纸低迷,文学低迷、报业低迷这一现状下,希望陕西农村报能够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继续发挥文艺副刊的阵地作用,通过举办文学大赛、征文活动等形式,为基层文艺爱好者创造一个更好的、精彩的舞台,让他们脱颖而出,在文坛上有更大影响力。
    富平文学爱好者王书明:今天参加这个会感到十分高兴,我想要说的事情很多很多。今天我只想说一点,主题就是,凡是反应农村题材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最受读者欢迎,特别在农村,好的作品是有市场的。
    中国青年文艺学会顾问、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郑长春:今天参加陕西农村报举办的第二届乡村文艺座谈会,觉得农村报搞的这一活动很有意义,我觉得应该有省文化厅和省农业厅联合报社同时搞,大家感觉活动意义非常大,像是百家论坛。
    著名作家、陕西美术学会会员李西岐:咱们今天讨论的是乡村文艺创作,实际上我们每个写作者都有乡村情结,而乡村是我们作家的创作源泉。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作者一生中的创作源于儿时的记忆。文化的流传是跟着水走,因此中国的黄河文明是沿着黄河流域向下发展。陕西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作为一个基层的写作者,特别是写乡村的东西,必须要走心要发现它的闪光点。我们是在农村长大的,乡村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营养,我们一生用之不竭。陕西近几年的文化正在悄然复苏,不少作者都成长为思想家、哲学家。
    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西安市碑林区机关党工委干部、“爱心作家”张红喜:“少吃一碗羊肉泡,订上一份陕农报”。从父辈在田间地头看农报,到我在城里安家立业订农报;从我1986年6月21日在农报头版发表第一篇稿件,到我女儿张嘉淼2016年3月7日在农报副刊上刊发《你是春天最美的风景》,我们一家与农报一起茁壮成长!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报纸是农村人的“百事通”,城里人的“芳草地”。
    对陕农报的几点建议: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具体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以副刊为阵地抓好基层作家队伍,以市县宣传部门为基站抓好通讯员队伍,以扶贫办、农村合作社为依托抓好农技专家队伍;二是抓好阵地建设。在现有的副刊版面上,多设置一些专栏、专题,如“名家新作”“新人新作”等,建立基地,出版作品,加强培训,对热衷乡土文学的新秀、生活贫困的乡土作家进行重点扶持;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围绕全省“扶贫、环保、招商”三项重点工作,做足文章,做大文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这既是办报的重点工作,也是乡村作家写作的方向和题目。
    《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李印功: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胭脂岭》刚刚出版,陕西农村报召开第一次乡村文艺座谈会,报社指定让我代表与会作家发言。发言后,我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停止脚步,我没黑没明地投身到《胭脂岭》的姊妹篇《野女镇》的创作中去。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文学陕军中的富平现象”,先引起《新西部》杂志关注,后又引起社会关注,功劳还在陕西农村报。因为我去找《新西部》杂志总编时,带了一份去年9月9日的陕西农村报,报上登了王广武的一首诗,题目是:“富平文坛起飓风。”
    和乡土文学、草根作家有着血肉联系的陕西农村报,在乡土文学被边缘化、草根作家苦苦挣扎的新情况面前,建立采访基地,硬是把虚事干实。陕西农村报作为乡土文学的平台,有能力有条件辟疆扩土,唱响乡土文学的最强音。
    我有三点建议:第一,推出微型报纸,方便阅读,主动往读者的眼里钻。第二,推出有声报纸。把副刊上的文字乡土作品,有选择的变成有声乡土作品,配乐朗读,主动往读者的耳里钻。三,推出实用报纸,给草根作家帮实忙,办实事,主动往草根作家的心里走。
    陕西作协签约作家董信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走出乡村,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深深眷恋的都是乡村,因此乡村文艺创作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流,不容忽视。目前我们大部分乡村文学作品是为民讴歌,书写当代,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
    用文学艺术创作引导百姓,才能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讲故事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启发是什么,才是当下乡村文艺创作需要思考的。陕西农村报文艺副刊要张扬时代精神,讴歌时代风尚,提倡正能量,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创作者在写作中淡化纯文学态度,关注当下真善美,从而引领时代。
    延川县高第农家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向军:作为从延川县走出来的农村娃,我感觉近几年农村变化很大,尤其是乡村旅游变化很大。说到底,乡村经济能发展起来,这和乡村文化的重视密切相连。有人说一些乡村历史文化逐渐消逝,但在近两年明显能感觉到政府对乡村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就拿我们延川路遥故居的建设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陕西乡土文学,我觉得陕西乡村文学发展的春天到了。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农家乐的开办,也有利于宣传陕西的饮食文化,对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所以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秦歌第一人十三狼:特别感谢陕西农村报能够举办这样的盛会。我今天来到这个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特别激动,我平时唱农民、唱粮食、唱陕西风貌、唱陕西精神。我和我的“狼军团”一直尝试用秦歌这种接地气的乡村文艺表现形式传播咱陕西的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农村深受喜爱。这一切都要感谢陕西农村报、农村网一如既往的宣传与支持。是你们用媒体的力量把秦歌传播的更远,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今天要代表农民感谢你们在宣传乡村文艺,传播农村文化上作出的贡献。
    著名文化传承人、西北魏老根艺术团总经理魏兴:陕西文化博大精深,传播方式有很多种,我自己一直在用陕西方言脱口秀这种方式来传播乡村文化。为什么?个人感觉在剧院中的演出还是不够接地气,毕竟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多年,我在农村演出了很多场,都是搜集的一些民间流传的段子,用咱们的方言说是“串串”,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形式咱老百姓很喜欢。有人说“串串”难登大雅之堂,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陕西乡村文艺形式,它不仅是我们陕西的历史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陕西是十三朝古都,陕西方言是最古老的语言形式。多年来,我搜集来自民间的故事,用陕西方言的形式演绎出来,作为陕西文化的传播者,陕西文艺的创作者,我很自豪。
    蒲城县戏剧创作中心主任齐胜利: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陕西有很多经典的戏剧,但是观众要求却愈发严格,如果总是一些老戏,可能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陕西乡村文艺的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蒲城戏剧创作中心就是我们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想用老的文艺表现形式来传播一些新的、与时俱进的内容。创作剧本的过程非常辛苦,但是再苦我们也坚持下来了。希望用我们的一腔热情来传播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鲜活的故事,让大家在共鸣中对乡村文艺产生感情。
    陕西农民诗会名誉会长赵昌济:我一直是陕西农村报的忠实读者,一直在关注着她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形式多样的今天,陕西农村报的文艺副刊能够保持这种“土”的风格,感觉难能可贵。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可能第一篇通讯报道或者文学作品就是从陕西农村报发表出去的,这对乡村文学创作者是一种鼓舞,乡村文学能有今天的发展,我们能有今天的成长,都应该感恩这张报纸,希望各位创作者都能扭成一股力量,借助这个交流创作平台,让我们的乡村文学走得更远。
    (陈强 崔福红 陈新涛 张恒 王缠卫 李金蔚 整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