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真心实意为村民
——记凤翔县糜杆桥镇王家塬村“第一书记”张永杰
    张永杰(左一)帮助贫苦户建新房。

    张永杰在修路现场。
    张永杰(右一)在贫困户建房现场指导。
    李晓锋 徐见 文/图
    以前,糜杆桥镇王家塬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单一,贫困人口众多,是凤翔县的贫困村。如今的王家塬村一条条水泥路、一辆辆公交车、一排排行路灯、一行行景观树,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太阳能,处处呈现出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一个不到千口人的小山村为何变化这么大?这还要从3年前县委组织部干部张永杰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村上担任“第一书记”说起。
    强村先筑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作为从事党建工作10多年的张永杰深知,群众要脱贫致富,党支部的核心引领是关键。王家塬村由于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守旧,班子整体活力不强,干事创业拼劲不足。
    张永杰首先从建强支部、筑牢基础入手,利用废弃学校,整合资源,修缮改建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服务场所面积扩大了320平方米,制定了《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农村党员“六做六不做”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23条,坚持“三会一课”,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值班制、代办制,把3名经济能人发展为党员,把2名党员培养成村上后备干部,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针对群众健身锻炼无场所的问题,张永杰想方设法,争取投资26.5万元新建休闲文化广场面积2000多平方米,配置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12套,每天在广场锻炼身体、跳舞娱乐的群众络绎不绝。
    扶贫先扶智
    面对王家塬贫穷落后的面貌,张永杰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多数群众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只瞅利益,不担风险。他认识到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他大胆提出智力扶贫,创办农民学校,有针对性的邀请县上果品专家和养殖能手为农民群众面对面传授苹果种植、奶牛养殖、核桃栽植技术,发放科学养殖知识书籍1500册。
    王家塬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渠道提供务工信息,劳务输出55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通过培训,提高了产业发展技能,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4组贫困户刘录红参加培训后深有感触,立即购养了3头奶牛,一年收入下来增加收入上万元。2组贫困户冯涛学会掌握了核桃栽植技术,带动9户群众共栽植核桃52.5亩……这样一个仅靠小麦单一种植的小村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多元化的强村。
    致富先修路
    群众要致富,先修通村路。王家塬村基础设施薄弱,通往外界的道路不畅,车辆通行不便,张永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上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必须破解“路”的难题。他与技术人员现场丈量、勘察、测算、设计……为了节省资金,他和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不分昼夜拿着铁锹挖地沟、铺沙石,手上磨起了血泡也不停歇,经过4个多月的抢工期、赶进度,最终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开通了。
    道路变宽了,但交通工具不发达,群众出行仍然不方便,张永杰又积极协调争取,开通了公交车。“过去进城一趟要半天时间,现在公交车每1小时发一辆,随时随地可乘坐,方便多了。”“苹果、核桃、药材等农产品销售也不难了,客商直接开车到咱家门口收购,还能卖个好价钱,大幅度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村委会主任李虎志高兴地说。
    一个过去的“烂散村”、“贫穷村”,短短几年变成了“多产村”、“示范村”,原来每年考核位次靠后的小村,连年跃居全镇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工作先进村”等殊荣。看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腰包渐渐鼓起,张永杰欣慰地说:“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只要王家塬村群众需要,就做一名永不离任的‘第一书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