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榆林创建全省首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榆阳区五类股份盘活“沉睡”资产
  新理念 新业态 新动能
  宣传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本报记者 鱼玉军 实习记者 薛梦倩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力,成为各地实践的重要课题。对此,榆林市榆阳区走在了全省前列,该区赵家峁村经过三年探索,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村级集体股份经济组织。3月16日上午,榆阳区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举行了揭牌仪式,并在省、市领导的见证下,向股民颁发了股权证。 
  确股确权不确地 
  赵家峁村地处榆阳区东南部山区,属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全村有户籍人口164户、617人,原有耕地2658亩,退耕面积2167亩。2013年之前,村里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耕地大部分闲置。 
  2012年初,赵家峁村在外创业的致富能人张春平返乡,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9月,榆阳区把赵家峁村列为农村改革试点。2014年,陕西省农业厅把赵家峁村列为首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村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引爆点,带动其他改革依次推开。”村支书张春平告诉记者。 
  改革开始后,赵家峁村先后实施了移民搬迁、设施农业、土地整理和旅游开发等建设项目。村里对农户原有的承包地、林地重新确权;对村民投入的资金、老房产和林木进行了确股;对量化折股后的土地,实施“不确地”制度。即单个农户不再指定承包地块,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经营。自此,赵家峁村形成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 
  “根据中省精神和村民意愿,赵家峁村设置了5种股权。”榆阳区农业局局长谷世保介绍,“其中土地股占38%、人口股占22%、劳龄股占5%、资金股占23%、旧房产股占12%。这些股权将作为固定股,永久不变。” 
  赵家峁村把2015年10月1日定为折股量化的基准日。基准日之前核定的人员既是股民也是村民,之后新增人员只是村民,不是股民,不享受分红,其利益只能通过继承或转让获得。 
  全民参与转观念 
  62岁的张春来当天作为股东代表上台领取了股权证,他家除了其他几类股份外,还投入了10万元现金,在合作社总计持有2000多股。目前,他与老伴都在本村合作社打工,他一天挣100元,老伴一天挣80元。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村民很多都来这儿打工。”张春来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去年,他和老伴收入5万多元,而2014年之前他家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收入翻了几倍。
    赵家峁村青年刘瑞一直在城里做生意,这次带着怀孕的妻子专门赶回来参加揭牌仪式。村里这次改革,他投入了5万元股金。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村支书张春平深有感触。当初村民不理解、不信任,张春平带领他们去南方考察,一边看改革成果,一边做思想工作。渐渐地,村民才转变了观念。
    “过去,全村600多人只有二、三十户老年人在家,现在常住的村民超过300人。村里产权改制,全体村民都参与了,所有资源都折股了,合作社总计有22万5000多股份,这就是村里的全部财产。”说起这些,张春平流露出一丝自豪。
    产业铺就小康路
    赵家峁村经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主体由过去的164家农户,变成了1个合作社;土地经过集中开发整理,耕地面积已经增加到5300亩。
    资源整合后,赵家峁村累计筹资3500多万元,重点发展两大主导产业。一是发展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40亩设施果蔬、150亩葡萄、150亩山地苹果、30亩酥梨等设施农业,还有占地35亩的现代养殖小区。二是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的休闲农业,正在规划建设四个板块,包括66亩垂钓休闲区、300亩葡萄酒庄基地、1000亩旱作物农业体验区和1500亩杏树文化观光区。
    另外,村里筹资1800多万元,建成美丽农居112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村民有的在合作社打工,有的外出打工;村民也可以租用合作社的农业设施或土地,独自搞生产经营;而且村民还能享受分红收入。”张春平说,“村民的劳动选择余地大了,收入渠道也多了。”
    2016年,赵家峁村集体收入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而2013年前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改革后得收入几乎翻了一倍。
    榆林市政府副市长马秀岚认为,赵家峁村作为全省第一个以土地资源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改革任务,可谓榆林“股改第一村”,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日赵家峁,犹如昔日小岗村。今天,这里的改变只是一个起始;而改革一旦开始,定会势不可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