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造血脱贫”的丰宁路径
  记者进农家15 
  常说百姓心中事 感动万千平凡人
 
  李金蔚 张亚男 记者 张海明 文/图 
  去年11月份种上的油牡丹再过1个月就拱动着破土了,待它钻出地面,丰宁村的春天就来了,西乡县白龙塘镇西北部这个小村庄百姓用汗水和勤劳种下的一茬希望也就来了。 
  希望:油牡丹特色产业打造未来生态农业 
  丰宁村地处西乡县大山深处,山地贫瘠让这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香菇、茶叶曾是这里的主导产业。今年是西乡县审计局局长韩武君来这个村子做扶贫干部的第三年。2015年初到村子时,他与全村人民“连心攀亲”,时刻想着这里的144户336人如何脱贫。2016年底,村子成功脱贫21户,村支部书记王清友说:“预计今年年底,剩下的123户将会全部摘掉“贫困帽子”。 
  他饶有兴趣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村发展了100多亩油牡丹,按亩产400斤来算,如今市场价1斤10块钱,一亩地收入3000~4000元,油牡丹给村子能带来的收益至少就是一年三、四十万! 
  三年后,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开满山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随着轻吟的和风,飘向山野。丰宁村将变成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也是这里百姓未来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一个美好憧憬。 
  生机:养殖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摘了帽子 
  沈刚礼想起以前的贫困生活,还是万千感慨。“那时候养猪亏损欠了一大笔账,土坯房子坍塌了,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几乎压垮了他,如果不是政府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他做梦想不到自己还能摘掉这“贫困帽子”! 
  如今他在废弃的旧校舍里发展着小型养殖,仅去年一年收入就能到到3万多元,目前还剩存栏小猪50多头,可繁育的母猪5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此外自己又流转了15亩地种植玉米,省掉了一年上万元的猪饲料成本,小日子过得相当红火。
    在猪棚内,看着一头头簇拥过来的小猪仔,沈刚礼得意地介绍着自己的养殖成果。他告诉记者,去年2月份,村上的扶贫干部韩武君在得知他家的情况后,送来了两头七八十斤的种猪让他发展养殖业。以前他也搞过养殖,可方法不得当让他后来亏损不少。
    “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吧!”他相信在政府一对一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他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改变:香菇烤烟传统产业让百姓脱贫致富
    罗春燕在自家香菇棚里忙碌着,娴熟地摘下长势极好的香菇放进篓子中。如今她经营的香菇种植产业已经小有规模,六七个棚除了维持两个女儿上学之外,富余的钱她还想来年在多种几棚香菇,脱贫如今对于他们一家而言已经不是什么难题,现在她想的是如何致富。
    搞食用菌种植已有几年的罗春燕是一个勤劳肯吃苦的女人,丈夫生病,两个孩子上学成为主要致贫原因。近两年在审计局干部的帮扶下,生产加工香菇的技术提高了,销路畅了,家里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67岁的王清谋高兴地告诉村书记:“如今扶贫政策好了,儿子媳妇不用在外地打工,都能回来发展产业供娃上学了!”
    白龙塘镇镇长胡奎对丰宁村全面脱贫信心很坚定,他说:“今年2月初,县政协主席王林带领县政协办、审计局等帮扶部门来到白龙塘镇开展扶贫工作促进会。当时就确立镇村及各帮扶部门相互协调,大力扶持和培育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造血扶贫’模式,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凝心聚力改善贫困村面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