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永远的陵前中学
    咸阳 景辉
 
    今年春节,同学小聚,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母校——陵前中学,思绪瞬间穿透雾霾自由地呼吸,陵中的“黄金馍”,陵中的“大通铺”,陵中的夜半烛光……
    不知是因为量大的缘故,还是技术的问题,陵中学生灶上的馒头十之八九碱面放多了,全身皆披“黄金甲”,乐的笑开了嘴,馍是乐了,我们却高兴不起来,抱怨自然是有的,咱交的面不黑啊,没有那金刚钻,也敢揽这瓷器活?但自带干粮不够,别无选择,也吃得“津津有味”,我们戏称是“黄金馍”,还别有一番滋味呢!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每周一次的炸油饼就成了抢手货,同学们绅士风度全失,个子矮小的男生被悬空挤起,掉了眼镜,丢了鞋子……女生们只能远观而不敢轻试焉!
    那个时候的住宿极其简陋,跟教室一样大的土房,没有吊顶,靠墙两排木板通铺,真可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季还行,土房隔热好,加上天然空调——到处漏风,不怎么觉得难熬。最有趣的是冬季,寒风道高一尺,我们魔高一丈——合铺,两人钻一个被窝,铺两层,盖两层,偶尔在通铺上也能玩出个“挤热窝”,抱团取暖,倒也变成了个暖冬,或许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的阵势早就吓跑了严寒。
    记忆最深的当属那个时候的自习,是那样的刻苦而又自觉,每顿饭匆匆吃完,大多数人都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教室旁、操场上、小树林边,坐着的、站着的,踱着的,尽情地畅游书海,从来没有老师要求,更不会紧跟的我们。特别是晚上下了自习,学校有意停电后,每人桌上一根蜡烛成为那个时候最亮丽的风景,那是我们的灯塔,老师数次催赶我们休息,星星灯火却屡屡重新燃起,照亮每个人自己要走的路。
    当然,所有努力的背后都有恩师们无私的关爱,恰到好处的指点。王亚军老师在本子上的圈圈画画使我至今钟情于文学,孙志华老师生硬的陕西英语却让我扎实了语法,马小航老师会考前的临阵点拨令我反应超常……还有同学们的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辩得脸红脖子粗,直至“大打出手”,但在那纯真的岁月里相互关怀、相互鼓励,形成了真挚的友谊……
    虽然陵中早已撤销,挪作他用,但烙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却不曾褪去,反而愈发地清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