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有一种乡情让人感动
——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村民迎接王琪回家见闻
  记者进农家⑥
  常说百姓心中事 感动万千平凡人
 
  李金蔚 任东 本报记者 王琦 刘俊 文/图 
  2月13日,微风和煦,天高云淡。听说王琪要回村,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锣鼓队队员起了个大早,打破了乡村往日的宁静。乡亲们都知道这位“老乡”要回家,可是大多对于他的故事只是一知半解,很多人与这位漂泊异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乡素未谋面,他们几乎不知道王琪的容貌。 
  “这是我大侄子,去北京接我哥的。这个是我侄女,这两个是从印度和我哥一起回来的儿子和媳妇。”王琪的四弟王顺拿着当天《陕西农村报》给村民介绍着王琪一家。 
  村民饶有兴趣地看着报纸上的内容,议论着、猜测着,“他说的还是关中话,印度家人会说汉语吗?不会说,能听懂吧?”一时,村民纷纷过来要报纸,想通过报道了解王琪在外的信息。 
  80岁的老人李源军仔细地看着报纸上的内容告诉记者,以前消息闭塞,老兵王琪的事情都是村里口口相传,只听说是去当兵失散了,现在看到这份报纸,才得知是这样的情况! 
  “这么多年,不容易啊!“李源军感慨着。 
  等在村口80岁的老人高志杰是从五六里外的盘州村特意赶过来的,被风吹的干皴的手上拿着一份报纸激动地说:“轮廓没变,几十年过去了,听说他就要回来了,不知道还认得出我不?” 
  高志杰老人是王琪的小学同学,记者得知,他此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等待王琪,而是在坚守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同学聚会“。 
  那时候没有通讯工具,像高志杰这个年龄上学的很多完小(小学)毕业后就失去联系了,如果不是一个村的,相互打听都很难。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每逢集市的时候,高志杰就会骑着电动车去偶遇,用他的话说是“碰”,运气好了在集上碰到老同学拉拉话,相互留下联系方式。运气不好了,揣着期望又回家。“现在信息发达消息灵通,我知道十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过来迎接王琪,所以想来看看王琪,顺便再看能否多联系上几个老同学。”高志杰老人充满希望地告诉记者。
    王琪上了中学的就离开村子去了咸阳市,后来调到陕西省体育委员会工作,回家机会很少。四弟王顺记忆中的哥哥个子很高,一米八几的身高优势让他工作后没多久,就被选去当兵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0多年。
    得知王琪即将回家,村民都很高兴。记者在薛宅南村村口看到,那一道道“欢迎王琪回家”的横幅和乡亲们自发迎接敲锣打鼓的热情,或许会是老人回家最大的欣慰。
    “村里没这么热闹过,平时只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能请来锣鼓队。”薛宅南村村民告诉记者,锣鼓队敲敲打打已经两天了,大家站在风中都是为了迎接王琪回家。
    人老了,就想回家。不远处的左奶奶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幽幽地说:“五六十年终于回来了,不管咋说回来就好!”左奶奶坦言,她今年75了,明白人年迈之后想落叶归根的那种心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