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双水村”里万人欢
绥德唢呐。
灶台上的枣山山。
绥德县的传统秧歌。
玩风车的孩子。
擀杂面比赛。
贴窗花。
闫明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在辞旧迎新之际,岁月的年轮划过时光的长河,这里平凡的世界早已变得不平凡,人们如今都过上了美好幸福年。
唢呐吹得响,秧歌扭得欢。1月20日,正是腊月二十三,陕北传统过小年。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的拍摄地,又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天。当天上午,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近万名嘉宾游客与村民欢聚一堂,整个村庄都沸腾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弥漫着浓浓的陕北年味。
多年来,绥德县郭家沟村因其典型的黄土窑洞、古朴的石板墙等独特的陕北传统景观,受到美术摄影爱好者的青睐。2015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作为主要取景地的郭家沟村愈发火起来,游客更喜欢把这里称作“双水村”。
当天早上八点钟,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开门炮响,整个山村热闹起来。扫庭院、糊窗纸、剪窗花、写对联、挂灯笼,村民还原了陕北过年的传统习俗,许多游客早早地围在庭院里,被陕北年俗的魅力深深感染。
11时许,榆林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中印宣布“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正式启动。刹那间活动现场沸腾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飞舞、唢呐声声。六十多位陕北婆姨现场擀杂面,叮咚之声此起彼伏,一块块滚圆的杂面在陕北婆姨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薄如纸张的面皮,一刀刀切下去,宽窄一致的杂面一把一把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不停地按着快门。
这擀杂面是绥德婆姨们用心创造出的一个奇迹,过去,谁家的婆姨家务好,杂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且面条长达丈余,下在锅里煮不烂,捞在碗里一窝丝,才算是好婆姨。再舀上一勺羊肉臊子,那味道回味悠长,杂面爽而不腻,既有营养又不伤胃,是陕北人民特别喜欢的家常饭。
送灶马爷、供奉大型“枣山山”是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台上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相传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当天的送灶马爷、供奉大型“枣山山”勾起一些年长游客们的回忆,一边观看一边给身边的儿孙讲解。
滑冰车、跳皮筋、打沙包、滚铁环等儿童游戏唤醒了许多成年人的回忆,不时加入其中体验一把儿时的感觉。扭秧歌、骑毛驴、踢场子、搬水船等,这些陕北传统的民间演绎一览无余,让前来的群众和游客近距离体验了一番陕北风情,也把过大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活动一直持续到华灯初上,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是对榆林民风、民俗、民情的全面展示,是对陕北乡土民俗典型细节的真实呈现。它凸显了陕北厚重的文化底蕴,提醒我们必须记住自己的乡音,记住自己的乡愁,并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共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感慨地说。
据了解,陕北榆林过大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乡愁”“年味”举办的系列活动,通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角度打造不一样的新年体验,让散落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能够集中上演。主体活动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东区为佳县赤牛坬村,南区为清涧县城,西区选择定边苟池,北区在神木县高家堡古镇,中区围绕在享有盛誉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及榆林老街一带展开,同时还有“陕北榆林过大年”年俗摄影展等贯穿活动始终。
这次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来年二月初二结束,持续一个多月,将在不同的时段展示千人枣糕宴、黄酒歌会、民俗实景演出、赛驴会、霸王鞭、大型火判官展示等独具特色的陕北民间年俗。各县区又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别另行集中准备不同的精彩民间年俗活动或演出,迎接即将到来的丁酉鸡年,为家乡人民和外地游客献上一场独具陕北特色和风味的过年盛宴。
灶台上的枣山山。
绥德县的传统秧歌。
玩风车的孩子。
擀杂面比赛。
贴窗花。
闫明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在辞旧迎新之际,岁月的年轮划过时光的长河,这里平凡的世界早已变得不平凡,人们如今都过上了美好幸福年。
唢呐吹得响,秧歌扭得欢。1月20日,正是腊月二十三,陕北传统过小年。绥德县满堂川镇郭家沟村,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的拍摄地,又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天。当天上午,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近万名嘉宾游客与村民欢聚一堂,整个村庄都沸腾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弥漫着浓浓的陕北年味。
多年来,绥德县郭家沟村因其典型的黄土窑洞、古朴的石板墙等独特的陕北传统景观,受到美术摄影爱好者的青睐。2015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作为主要取景地的郭家沟村愈发火起来,游客更喜欢把这里称作“双水村”。
当天早上八点钟,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开门炮响,整个山村热闹起来。扫庭院、糊窗纸、剪窗花、写对联、挂灯笼,村民还原了陕北过年的传统习俗,许多游客早早地围在庭院里,被陕北年俗的魅力深深感染。
11时许,榆林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中印宣布“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正式启动。刹那间活动现场沸腾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飞舞、唢呐声声。六十多位陕北婆姨现场擀杂面,叮咚之声此起彼伏,一块块滚圆的杂面在陕北婆姨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薄如纸张的面皮,一刀刀切下去,宽窄一致的杂面一把一把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不停地按着快门。
这擀杂面是绥德婆姨们用心创造出的一个奇迹,过去,谁家的婆姨家务好,杂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且面条长达丈余,下在锅里煮不烂,捞在碗里一窝丝,才算是好婆姨。再舀上一勺羊肉臊子,那味道回味悠长,杂面爽而不腻,既有营养又不伤胃,是陕北人民特别喜欢的家常饭。
送灶马爷、供奉大型“枣山山”是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台上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相传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当天的送灶马爷、供奉大型“枣山山”勾起一些年长游客们的回忆,一边观看一边给身边的儿孙讲解。
滑冰车、跳皮筋、打沙包、滚铁环等儿童游戏唤醒了许多成年人的回忆,不时加入其中体验一把儿时的感觉。扭秧歌、骑毛驴、踢场子、搬水船等,这些陕北传统的民间演绎一览无余,让前来的群众和游客近距离体验了一番陕北风情,也把过大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活动一直持续到华灯初上,游客依旧络绎不绝,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是对榆林民风、民俗、民情的全面展示,是对陕北乡土民俗典型细节的真实呈现。它凸显了陕北厚重的文化底蕴,提醒我们必须记住自己的乡音,记住自己的乡愁,并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共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感慨地说。
据了解,陕北榆林过大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乡愁”“年味”举办的系列活动,通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角度打造不一样的新年体验,让散落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能够集中上演。主体活动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东区为佳县赤牛坬村,南区为清涧县城,西区选择定边苟池,北区在神木县高家堡古镇,中区围绕在享有盛誉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及榆林老街一带展开,同时还有“陕北榆林过大年”年俗摄影展等贯穿活动始终。
这次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来年二月初二结束,持续一个多月,将在不同的时段展示千人枣糕宴、黄酒歌会、民俗实景演出、赛驴会、霸王鞭、大型火判官展示等独具特色的陕北民间年俗。各县区又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别另行集中准备不同的精彩民间年俗活动或演出,迎接即将到来的丁酉鸡年,为家乡人民和外地游客献上一场独具陕北特色和风味的过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