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乘势破“瓶颈” 聚力拔“穷根”
关注脱贫攻坚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邵林喜 通讯员 鲁延福 王琛
白河县地处陕西东南部,位于秦头楚尾。近年来,白河持续向贫困宣战,累计筹集投放资金超过5亿元,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个,免费安置特困无房户1500余户,扶持产业大户近3000户,帮扶贫困大学生1000余人,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达2万人次,城镇化率提高10.2个百分点,已有12796户41448人实现脱贫,初步形成了决战贫困的攻坚态势。
目前,白河仍有74个贫困村、1.8万户贫困户、4.2万贫困人口。面对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点多、面广、战线长的严峻考验。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补齐短板引领全面小康的理念,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县整体摘帽,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园区带动 贫困户变成“上班族”
白河县仓上镇裴家社区,是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区,也是天宝现代农业园区搬迁群众的新址。2010年8月,白河县委、县政府为探索秦巴山区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天宝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把山上农户迁移到山下建设农村社区,土地流转给企业建成农业园区,通过企业用工解决农民稳定收入来源,探索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天宝模式”,已带动300多名贫困户脱贫,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今年50岁的原天宝三组村民许立成,过去靠着10亩瘠薄的土地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艰难。2010年,土地、林地和4间土房全部流转给公司,他们一家搬到了山下的裴家社区,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楼房,流转收入加上有关政策补贴,自己不但没掏一分钱,公司还倒找了1万多。失去土地的许立成,当年便在园区打工,如今他已当上了生产组长,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奖金,年收入达到5万元。
“目前,公司已流转耕地2000亩、林地4000亩,社区建房360套,200多人转为技术工人,150人转为天宝农业开发公司的员工。搬迁户年收入在2至3万元,技术工人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白河县兴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和兴介绍。
据了解,白河县共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12个市级园区,30个县级园区,其他新型农村经营组织42个,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合作社+贫困户”让群众脱贫“有靠山”
帮扶贫困户找到发展产业的正确路径,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而鼓励发展合作社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为让更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白河县确定以“一村一社一产业”为主线、农村多种经营组织为载体的思路,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有一批家庭农场,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目前,该县通过实施“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建成1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并逐步向全部贫困村覆盖。
凡文兵是石龙村外出返乡务工能人。返乡后,他瞅准了畜牧养殖,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养猪200多头。经过县扶贫局的多次指导,以及周边困难群众的不断自愿加入下,凡文兵在自己养殖场的基础上,牵头组建了金龙养殖合作社,30多户困难群众成为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按照“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统一供应仔猪,平价提供饲料,免费进行防疫,待商品猪出栏后,统一进行“订单”销售,市场低迷时还实行保护价收购,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92户,其中80户是贫困户,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养猪。
政策兜底让特困户“居者有其屋”
60岁的黄自富,是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的特困户。由于贫困,他一直孤身一人,靠着3亩薄地和社会救助勉强糊口。家里的2间土房,由于年久失修垮塌1间,成为危房,临时借住在侄子家。去年11月,黄自富和其他29户特困户和地灾户一起,搬进了高桥安置点,免费住进了65平方米的安置房。“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不花钱住这么好的房子。”话间,黄自富眼圈湿润,无以言表。
“结合精准脱贫,县上把居住在后高山和交通不便、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特困户作为重点搬迁安置对象,通过政策兜底,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他们‘居者有其屋’。”白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治俊说。
在脱贫攻坚中,白河县把20%的贫困人口通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交钥匙”工程实行政策兜底,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目前,全县兜底的农村低保户9196户16803人,五保户4040人,残疾人1100人。特别是在特困群众的住房上,结合移民(脱贫)搬迁,为特困群众建设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免费供其居住。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县长李全成说。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白河县按照“统一部署,分批实施”方式,探索出“三包、四扶、五保障”工作模式,即建立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落实扶持贫困村脱贫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环境改善“四扶”举措;开展实现贫困户脱贫的住房、增收、教育、医疗、养老“五保障”工作。实施了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提供就业岗位脱贫一批、实施生态建设脱贫一批、开展健康扶贫脱贫一批、强化教育扶贫脱贫一批、落实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程。围绕“八个一批”,重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大力实施精准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大力实施兜底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断穷根”,以此确保精准脱贫稳步推进。
2016年初,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县长为责任总指挥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悄然成立,成立相关工作组,抽调40余干部集中办公,形成了镇有工作团、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干。部,全方位、广覆盖的工作格局。
目前,白河县已向贫困村派出74个工作队、近万名帮扶干部,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落地帮扶贫困村项目55个、贫困户项目2000余个。
现如今,行走在白河城乡,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惠民工程温暖心田,“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这面大旗依然高高飘扬,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县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激情,与贫困决战,向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发起强有力的冲锋。渭南市第一医院在官底进行义诊活动。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邵林喜 通讯员 鲁延福 王琛
白河县地处陕西东南部,位于秦头楚尾。近年来,白河持续向贫困宣战,累计筹集投放资金超过5亿元,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2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个,免费安置特困无房户1500余户,扶持产业大户近3000户,帮扶贫困大学生1000余人,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达2万人次,城镇化率提高10.2个百分点,已有12796户41448人实现脱贫,初步形成了决战贫困的攻坚态势。
目前,白河仍有74个贫困村、1.8万户贫困户、4.2万贫困人口。面对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点多、面广、战线长的严峻考验。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补齐短板引领全面小康的理念,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实现贫困县整体摘帽,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园区带动 贫困户变成“上班族”
白河县仓上镇裴家社区,是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区,也是天宝现代农业园区搬迁群众的新址。2010年8月,白河县委、县政府为探索秦巴山区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天宝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把山上农户迁移到山下建设农村社区,土地流转给企业建成农业园区,通过企业用工解决农民稳定收入来源,探索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天宝模式”,已带动300多名贫困户脱贫,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今年50岁的原天宝三组村民许立成,过去靠着10亩瘠薄的土地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艰难。2010年,土地、林地和4间土房全部流转给公司,他们一家搬到了山下的裴家社区,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楼房,流转收入加上有关政策补贴,自己不但没掏一分钱,公司还倒找了1万多。失去土地的许立成,当年便在园区打工,如今他已当上了生产组长,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奖金,年收入达到5万元。
“目前,公司已流转耕地2000亩、林地4000亩,社区建房360套,200多人转为技术工人,150人转为天宝农业开发公司的员工。搬迁户年收入在2至3万元,技术工人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白河县兴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和兴介绍。
据了解,白河县共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12个市级园区,30个县级园区,其他新型农村经营组织42个,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合作社+贫困户”让群众脱贫“有靠山”
帮扶贫困户找到发展产业的正确路径,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而鼓励发展合作社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为让更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白河县确定以“一村一社一产业”为主线、农村多种经营组织为载体的思路,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有一批家庭农场,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目前,该县通过实施“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建成1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并逐步向全部贫困村覆盖。
凡文兵是石龙村外出返乡务工能人。返乡后,他瞅准了畜牧养殖,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养猪200多头。经过县扶贫局的多次指导,以及周边困难群众的不断自愿加入下,凡文兵在自己养殖场的基础上,牵头组建了金龙养殖合作社,30多户困难群众成为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按照“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统一供应仔猪,平价提供饲料,免费进行防疫,待商品猪出栏后,统一进行“订单”销售,市场低迷时还实行保护价收购,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92户,其中80户是贫困户,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养猪。
政策兜底让特困户“居者有其屋”
60岁的黄自富,是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的特困户。由于贫困,他一直孤身一人,靠着3亩薄地和社会救助勉强糊口。家里的2间土房,由于年久失修垮塌1间,成为危房,临时借住在侄子家。去年11月,黄自富和其他29户特困户和地灾户一起,搬进了高桥安置点,免费住进了65平方米的安置房。“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不花钱住这么好的房子。”话间,黄自富眼圈湿润,无以言表。
“结合精准脱贫,县上把居住在后高山和交通不便、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特困户作为重点搬迁安置对象,通过政策兜底,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他们‘居者有其屋’。”白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治俊说。
在脱贫攻坚中,白河县把20%的贫困人口通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交钥匙”工程实行政策兜底,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目前,全县兜底的农村低保户9196户16803人,五保户4040人,残疾人1100人。特别是在特困群众的住房上,结合移民(脱贫)搬迁,为特困群众建设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免费供其居住。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县长李全成说。
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白河县按照“统一部署,分批实施”方式,探索出“三包、四扶、五保障”工作模式,即建立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落实扶持贫困村脱贫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环境改善“四扶”举措;开展实现贫困户脱贫的住房、增收、教育、医疗、养老“五保障”工作。实施了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提供就业岗位脱贫一批、实施生态建设脱贫一批、开展健康扶贫脱贫一批、强化教育扶贫脱贫一批、落实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程。围绕“八个一批”,重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大力实施精准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大力实施兜底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断穷根”,以此确保精准脱贫稳步推进。
2016年初,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县长为责任总指挥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悄然成立,成立相关工作组,抽调40余干部集中办公,形成了镇有工作团、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干。部,全方位、广覆盖的工作格局。
目前,白河县已向贫困村派出74个工作队、近万名帮扶干部,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落地帮扶贫困村项目55个、贫困户项目2000余个。
现如今,行走在白河城乡,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振奋人心,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惠民工程温暖心田,“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这面大旗依然高高飘扬,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县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激情,与贫困决战,向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发起强有力的冲锋。渭南市第一医院在官底进行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