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让城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无缝对接
正在实施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正在建设中的30兆瓦扶贫广伏电站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邹顺生调研大荆镇易地搬迁工作。
刘桂芳 本报记者 武德平
大荆镇位于秦岭南麓,丹江上游,距城区38公里,是商州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772亩,辖22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共10256户、38107人,其中贫困户3253户、10605人,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乡镇。该镇生态资源优越,交通便捷,辖区内沪陕高速、宁西铁路、洛洪路、大板路、荆灞路穿境而过,距沪陕高速腰市出口仅7公里,既是传统的集贸重镇,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一体两翼”城市规划中的优先发展镇,其物流优势、地域优势、政策优势极其明显。
近年来,大荆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人文、法治、小康”新商州宏伟目标,积极发挥大荆优势,立足全镇发展实际,抢抓荆河生态工业园、大荆现代农业示范园落户大荆及市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机遇,奋力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现已初见成效。以城镇北片区建设为承载的城镇化、以荆河生态工业园区为承载的工业化、以秦土地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承载的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镇品位,又为两个园区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撑、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园区企业与失地农民实现了互利双赢,城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实现了无缝对接。
自2012年小城镇建设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大荆镇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战略机遇,完成投资2.1亿元,安置搬迁户1612户5642人,其中贫困户908户3178人。按照“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该镇小城镇建设规模将达到1950户6825人。按照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大荆镇党委政府结合荆河生态工业园、秦土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企业落户大荆实际,逐步走出了以精品小城镇建设为主体,形成了“互联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闭环发展模式。
2013年,陕西森氟落户荆河生态工业园以来,积极参与当地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区委区政府确定“13456”脱贫攻坚作战方案之后,通过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森氟公司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结合当地贫困户实际情况,通过与秦土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当地各个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建立订单式生产关系,向企业生产提供农产品,森氟的大健康产品通过互联网全球营销体系销往全球各地,再根据市场营销情况,指导示范园、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布局下一轮产业扶贫工作,保证了农户的种植有明确销路。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在工业园区务工、出售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固定资产、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途径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子。仅2015年,该企业为辖区内贫困户提供永久性就业岗位50个,临时就业岗位1100人次;各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亩;回收核桃、花卉、洋姜、中药材等农产品20万吨。辐射带动全区夜村、沙河子,区外洛南、柞水等县土地流转30000亩,直接增加当地农民固定资产收入320万元,工资性收入200余万元,家庭经营性收入150万元,其中贫困户所占比例约为40%。
去年以来,大荆镇党委政府积极发挥脱贫攻坚主体作用,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注重效果的原则,引导森氟公司与贫困户商定万寿菊、连翘、油牡丹、核桃等发展项目,鼓励支持各个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园区产品,与合作社、贫困户签订包底购销合同,无偿提供种植种子、技术、收购,解决农户资金难、技术难、销售难问题,确保农户放心大胆种植。同时,镇党委政府加大砚川、东峪、西峪等大村土地连片流转推进工作,以核桃建园1万亩、连翘种植1万亩、荞麦和万寿菊种植各1千亩的“四个一”发展为目标,为森氟公司原材料加工提供支撑,实现园区盈利、群众受益的互利双赢模式。力争通过三年时间,通过“互联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闭环发展模式,实现全镇11000人稳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