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新长征路上的记者之歌
每到一个村子,孩子们会簇拥过来看航拍器。
镜头记录自乐班这种淳朴的农村艺术形式。
到了陕北,采访团住进村上的窑洞睡土炕。
采访团与凉水岸村干部在黄河边合影。
雪地里留下采访团一串串脚印。
文字记者穿着棉衣钻进40多度的高温大棚采访。
“美丽陕西·省界行”新年总结会现场。
采访中一直在赶路,没时间吃饭时团员就用泡面充饥。
有红色故事的地方,村民就很热情地围起来跟记者讲述。
文字记者李金蔚钻进战时防空洞摄像。
在泥泞的村道上,采访团对村民进行采访。
采访团与村民欢歌。
团员徐晓晓冒着大雨摄像。
本报副总编辑张国政安排“省界行”相关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吴武刚 文/图
80年前,有一支队伍,把苏维埃政权放在马背上,历经两万五千里征程,在饥饿与疲惫中经历着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80年后,有一支队伍,沿着陕西省界县,翻山淌河历经两万多里征程,走出了一条新闻“走转改”的新长征路。
南北东西走过,酸甜苦辣尝过。46个省界县9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余万字的新长征报道,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的肯定,荣获陕西省委网信办优秀作品奖,让千万读者网民在今非昔比的变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这支1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的新长征队伍怀揣着新闻人的梦想,在媒体转型中寻找文化自信,用汗水泪水、欢歌笑语谱写着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之歌。
张斌:只有大家共同付出,才有我们脚下的路
作为采访团团长,肩负着太多的责任,曾担心过是否能顺利走下去,但是我的团员们没有让我失望,是大家的共同付出,才有了我们脚下的新长征路。
我从来不忍心去批评他们,有人说我太仁慈,其实不然。对于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我充满了感激与期待,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让我有时候会感到恍惚,觉得我们是不是真的是80年前那支翻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队伍。
那支队伍里有吃不上饭的放牛娃,有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有刚柔并济的女战士,他们都被一种叫“长征”的精神凝聚到革命队伍中,感召着、激励着。
我们队伍里有才思敏捷的90后,有朝气蓬勃的80后,有从容不迫的70后,用双脚走征程,用镜头去记录着那些红色热土上不为人知的长征老故事,展现边远地区人民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脱贫攻坚的新生活。
每天早上6、7时,我会站在他们房间门口踱步,我知道哪怕晚叫醒他们1分钟也好,多睡会、让大家多睡会儿。我知道昨夜凌晨3时,文字记者还在敲键盘赶稿,视频记者还在一帧一帧的剪辑画面。
吴刚民:苦中作乐,他们用感冒药干杯喝
每天疲于奔波几百里山路的我可能开始犯困了,坐在后座的晓晓紧紧抱着摄像机,沿途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镜头,她一边构思着下个片子中将要出现的画面。一边与我聊天提神:“红军当年长征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山沟沟、圪梁梁,那会还没修这车轱辘下的盘山路呢!”
山路不好走,高温中,严寒中,雨雪中,我们的车子爆胎,抛锚,冒烟屡见不鲜。油表坏了半路借过油壶,皮带烧了顶着近40度的高温修过车。
在旬阳采访中,大雨挡住了后视镜路线,邵林喜不慎把车倒进了一米深的的深坑中,车轮悬空,车身无法受力,千斤顶派不上用场,我让大家一起冒着大雨往坑里搬砖,快与路面持平时,团员不论男女,9人抬车,1人填砖,开上来时,所有人衣服都被大雨浇透了,但他们一句怨言都没有。
那场景让我心里有些酸楚,我知道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不容易,在家里娇生惯养的他们,在长征途中,用冲好的感冒药干杯喝,那才是真正的苦中作乐。
王思露: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激情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激情。苦不苦,这个过程只有我们自己了解。以前常说“新闻走转改,记者跑基层”,“美丽陕西·省界行”新长征路的确是一次活生生的体验。
如若不是这次采访,我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这么多村庄,感受这么多朴实的民俗。在行走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温热的灵魂,都记录在笔下。
一枚枚方块字、一版版新闻纸、一篇篇阅读量、一次次点击率,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邵林喜:行路难,只因不想错过任何精彩的新闻
新长征队伍没有像红军那样浴血奋战,但和他们一样,我们选择的都是最艰难的路,红军把革命火种播撒到每一片土壤,我们把新闻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大河镇距西乡县城100多公里,要翻几座山才能抵达,即使是西乡当地人,也很少去那个地方。没修路之前,需要整整一天才能抵达,我们在一个县的时间只有两天,其实完全可以放弃这条艰难之路。
初冬,陕南阴雨,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我们很清楚地记着沿着山路行进几个小时后被“前方地质灾害严重禁止通行”的路牌挡住了,可那是通往大河镇唯一的一条山路。怎么办?大河镇楼坊坪村是陕西、四川交接的省界位置,又有川陕赤北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我们脚下这条路是西乡县投资3.6个亿打造的红色旅游交通线。省界、红色、发展、变化,所有我们需要的素材都在即将要去往的镇子。
左边是悬崖,右边靠着滑坡的山体。下车、推车、再上车,鞋陷到泥潭里,车在积洼中打滑,当时我们专题组一行4个人就是这样走过了山体滑坡最严重的路段。
“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的地方位置大都偏远,很多时候我们都沿着山路行进,过程艰苦点,但我们要挖掘最精彩的故事。
张亚男:我与外界失联的一天
长征路上,好像永远在推车,去大河镇的那天,我们下车沿着悬崖边一步一步地挪过去,一路胆战心惊。当时车表气温显示零下3度,扛着机子冻了一天手,好不容易晚上到了目的地,却没有热水。
毕竟是女孩子,一个礼拜没有洗头的我忍着刺骨凉水还是洗了头,不出意外第二天便感冒了。一次次想给家人诉说委屈,在那里手机却没有信号,我们与外界完全失联,整整一天,感觉像是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但听着93岁的李耀华告诉我们当年父辈们如何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看到73岁的郑联华家门口那副红军留下的“五湖四海是兄弟”对联时,才明白什么是值得。
刘俊:偏远的村子不只有新闻,还有百姓的期待
2016年7月12日,当背起航拍设备启程的那天起,我的生物钟就调到了日出前和繁星后。
难走的路上不只有新闻,还有老百姓的期待。我喜欢背起航拍设备上山下乡,在那些偏远落后的村子穿梭。
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述红军故事,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敬仰,长征精神是他们百折不挠的生活动力。每当无人机飞上天时,老人儿童簇拥一团嬉闹,或许视频中出现他们扬起脸的镜头时,远方的亲人正在看。
李金蔚:这女子是不是当兵的?很皮实!
新长征路上,一坐下就开始找资料想提纲,大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每每要形成一个稿件的时候,作为文字记者,背着很大的压力。读者往往会用稿件来给予我们肯定或否定,所以每次写稿都小心翼翼、精神紧绷。
我从陕南地区回来后生病了,出院没几天,就踏上了省界行的陕北征途。12月中旬陕北低温,在外采访时,三脚架冻得打不开,航拍器冻得自动关机,何况是人呢?再加上持续高强度工作,2016年12月19日,延安市的第三站宜川,我病倒了。
半夜4时张斌团长把我送到医院,我怕延误了一大早宜川中学的采访工作,输液中把针调到最快,给同事说打快点早些拔了针,赶到采访现场。
护士进来制止几次:“药里有钾,调快会疼!”她走了我们又继续调,那时候整个胳膊因为输液冰冷到麻木,同事一直用热毛巾敷。
觉得累吗?倦怠吗?没有!毫不夸张地说躺在病床上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上不了战场的煎熬。第一次在从业中有这种忘我奉献的感觉,可能因为我们走的是长征路吧。
在那个曾经发生过河防保卫战,却鲜有人问津的凉水岸村,我爬到半山腰钻进当年战时防空洞里摄像,出来时全身是土,头发凌乱,村上的干部不止一遍的问:“这女子是不是当兵的出身,很皮实!”
徐晓晓:苦过累过,大家永不言败
当村民把采访团的团旗展开挂在土窑洞前,和我们一起唱响《黄河保卫战》时,我们感到欣慰,每走一段路,他们的认可是对我们采访工作最大的鼓舞。
只有我们的采访做扎实了,才对得起村上书记的婆姨为我们端上的那碗热腾腾的白面饸络,才对得起曾经的战士和百姓为了保卫黄河所做出的牺牲,才对得起凉水岸人民为了保护红色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新长征路上,我看到李勇扛着摄像机数次崴脚依然坚持,我们当时逗他说“铁拐李”,后来才知道他本来可以用手扶,却为了保护摄像机,生生扛着摔了下去。
我看过珊珊蹲在墙角几个小时用手机赶稿蹲到腿麻,起来后一脸茫然的告诉我旁边居然有凳子。
我看过校尉林顶着近40度的高温让大部队赶紧采访,自己留下修车,我看过张辉为了照顾生病的队友一天一夜没合眼冒着大雪在高速上驾驶满脸疲惫。
新长征路上,苦过累过,但大家从不服输,永不言败。
我们的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风雨兼程,从酷暑到严寒,苦旅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别人挖掘不到的新闻,更重要的是沉下去,触摸了这个时代,触摸到了80年间新老长征路上那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支撑。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革命时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凝聚力,让红色种子撒向全国,开创了新局面。
媒体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媒体是正确舆论方向的引导者。新长征精神是一种助推力,让读者在忆苦思甜中高擎长征火炬,续写时代辉煌。
镜头记录自乐班这种淳朴的农村艺术形式。
到了陕北,采访团住进村上的窑洞睡土炕。
采访团与凉水岸村干部在黄河边合影。
雪地里留下采访团一串串脚印。
文字记者穿着棉衣钻进40多度的高温大棚采访。
“美丽陕西·省界行”新年总结会现场。
采访中一直在赶路,没时间吃饭时团员就用泡面充饥。
有红色故事的地方,村民就很热情地围起来跟记者讲述。
文字记者李金蔚钻进战时防空洞摄像。
在泥泞的村道上,采访团对村民进行采访。
采访团与村民欢歌。
团员徐晓晓冒着大雨摄像。
本报副总编辑张国政安排“省界行”相关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吴武刚 文/图
80年前,有一支队伍,把苏维埃政权放在马背上,历经两万五千里征程,在饥饿与疲惫中经历着一次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80年后,有一支队伍,沿着陕西省界县,翻山淌河历经两万多里征程,走出了一条新闻“走转改”的新长征路。
南北东西走过,酸甜苦辣尝过。46个省界县9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20余万字的新长征报道,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的肯定,荣获陕西省委网信办优秀作品奖,让千万读者网民在今非昔比的变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这支1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的新长征队伍怀揣着新闻人的梦想,在媒体转型中寻找文化自信,用汗水泪水、欢歌笑语谱写着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之歌。
张斌:只有大家共同付出,才有我们脚下的路
作为采访团团长,肩负着太多的责任,曾担心过是否能顺利走下去,但是我的团员们没有让我失望,是大家的共同付出,才有了我们脚下的新长征路。
我从来不忍心去批评他们,有人说我太仁慈,其实不然。对于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我充满了感激与期待,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让我有时候会感到恍惚,觉得我们是不是真的是80年前那支翻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队伍。
那支队伍里有吃不上饭的放牛娃,有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有刚柔并济的女战士,他们都被一种叫“长征”的精神凝聚到革命队伍中,感召着、激励着。
我们队伍里有才思敏捷的90后,有朝气蓬勃的80后,有从容不迫的70后,用双脚走征程,用镜头去记录着那些红色热土上不为人知的长征老故事,展现边远地区人民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脱贫攻坚的新生活。
每天早上6、7时,我会站在他们房间门口踱步,我知道哪怕晚叫醒他们1分钟也好,多睡会、让大家多睡会儿。我知道昨夜凌晨3时,文字记者还在敲键盘赶稿,视频记者还在一帧一帧的剪辑画面。
吴刚民:苦中作乐,他们用感冒药干杯喝
每天疲于奔波几百里山路的我可能开始犯困了,坐在后座的晓晓紧紧抱着摄像机,沿途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镜头,她一边构思着下个片子中将要出现的画面。一边与我聊天提神:“红军当年长征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山沟沟、圪梁梁,那会还没修这车轱辘下的盘山路呢!”
山路不好走,高温中,严寒中,雨雪中,我们的车子爆胎,抛锚,冒烟屡见不鲜。油表坏了半路借过油壶,皮带烧了顶着近40度的高温修过车。
在旬阳采访中,大雨挡住了后视镜路线,邵林喜不慎把车倒进了一米深的的深坑中,车轮悬空,车身无法受力,千斤顶派不上用场,我让大家一起冒着大雨往坑里搬砖,快与路面持平时,团员不论男女,9人抬车,1人填砖,开上来时,所有人衣服都被大雨浇透了,但他们一句怨言都没有。
那场景让我心里有些酸楚,我知道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不容易,在家里娇生惯养的他们,在长征途中,用冲好的感冒药干杯喝,那才是真正的苦中作乐。
王思露: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激情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激情。苦不苦,这个过程只有我们自己了解。以前常说“新闻走转改,记者跑基层”,“美丽陕西·省界行”新长征路的确是一次活生生的体验。
如若不是这次采访,我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这么多村庄,感受这么多朴实的民俗。在行走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温热的灵魂,都记录在笔下。
一枚枚方块字、一版版新闻纸、一篇篇阅读量、一次次点击率,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邵林喜:行路难,只因不想错过任何精彩的新闻
新长征队伍没有像红军那样浴血奋战,但和他们一样,我们选择的都是最艰难的路,红军把革命火种播撒到每一片土壤,我们把新闻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大河镇距西乡县城100多公里,要翻几座山才能抵达,即使是西乡当地人,也很少去那个地方。没修路之前,需要整整一天才能抵达,我们在一个县的时间只有两天,其实完全可以放弃这条艰难之路。
初冬,陕南阴雨,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我们很清楚地记着沿着山路行进几个小时后被“前方地质灾害严重禁止通行”的路牌挡住了,可那是通往大河镇唯一的一条山路。怎么办?大河镇楼坊坪村是陕西、四川交接的省界位置,又有川陕赤北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我们脚下这条路是西乡县投资3.6个亿打造的红色旅游交通线。省界、红色、发展、变化,所有我们需要的素材都在即将要去往的镇子。
左边是悬崖,右边靠着滑坡的山体。下车、推车、再上车,鞋陷到泥潭里,车在积洼中打滑,当时我们专题组一行4个人就是这样走过了山体滑坡最严重的路段。
“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的地方位置大都偏远,很多时候我们都沿着山路行进,过程艰苦点,但我们要挖掘最精彩的故事。
张亚男:我与外界失联的一天
长征路上,好像永远在推车,去大河镇的那天,我们下车沿着悬崖边一步一步地挪过去,一路胆战心惊。当时车表气温显示零下3度,扛着机子冻了一天手,好不容易晚上到了目的地,却没有热水。
毕竟是女孩子,一个礼拜没有洗头的我忍着刺骨凉水还是洗了头,不出意外第二天便感冒了。一次次想给家人诉说委屈,在那里手机却没有信号,我们与外界完全失联,整整一天,感觉像是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但听着93岁的李耀华告诉我们当年父辈们如何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看到73岁的郑联华家门口那副红军留下的“五湖四海是兄弟”对联时,才明白什么是值得。
刘俊:偏远的村子不只有新闻,还有百姓的期待
2016年7月12日,当背起航拍设备启程的那天起,我的生物钟就调到了日出前和繁星后。
难走的路上不只有新闻,还有老百姓的期待。我喜欢背起航拍设备上山下乡,在那些偏远落后的村子穿梭。
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听父辈们讲述红军故事,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敬仰,长征精神是他们百折不挠的生活动力。每当无人机飞上天时,老人儿童簇拥一团嬉闹,或许视频中出现他们扬起脸的镜头时,远方的亲人正在看。
李金蔚:这女子是不是当兵的?很皮实!
新长征路上,一坐下就开始找资料想提纲,大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每每要形成一个稿件的时候,作为文字记者,背着很大的压力。读者往往会用稿件来给予我们肯定或否定,所以每次写稿都小心翼翼、精神紧绷。
我从陕南地区回来后生病了,出院没几天,就踏上了省界行的陕北征途。12月中旬陕北低温,在外采访时,三脚架冻得打不开,航拍器冻得自动关机,何况是人呢?再加上持续高强度工作,2016年12月19日,延安市的第三站宜川,我病倒了。
半夜4时张斌团长把我送到医院,我怕延误了一大早宜川中学的采访工作,输液中把针调到最快,给同事说打快点早些拔了针,赶到采访现场。
护士进来制止几次:“药里有钾,调快会疼!”她走了我们又继续调,那时候整个胳膊因为输液冰冷到麻木,同事一直用热毛巾敷。
觉得累吗?倦怠吗?没有!毫不夸张地说躺在病床上不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上不了战场的煎熬。第一次在从业中有这种忘我奉献的感觉,可能因为我们走的是长征路吧。
在那个曾经发生过河防保卫战,却鲜有人问津的凉水岸村,我爬到半山腰钻进当年战时防空洞里摄像,出来时全身是土,头发凌乱,村上的干部不止一遍的问:“这女子是不是当兵的出身,很皮实!”
徐晓晓:苦过累过,大家永不言败
当村民把采访团的团旗展开挂在土窑洞前,和我们一起唱响《黄河保卫战》时,我们感到欣慰,每走一段路,他们的认可是对我们采访工作最大的鼓舞。
只有我们的采访做扎实了,才对得起村上书记的婆姨为我们端上的那碗热腾腾的白面饸络,才对得起曾经的战士和百姓为了保卫黄河所做出的牺牲,才对得起凉水岸人民为了保护红色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新长征路上,我看到李勇扛着摄像机数次崴脚依然坚持,我们当时逗他说“铁拐李”,后来才知道他本来可以用手扶,却为了保护摄像机,生生扛着摔了下去。
我看过珊珊蹲在墙角几个小时用手机赶稿蹲到腿麻,起来后一脸茫然的告诉我旁边居然有凳子。
我看过校尉林顶着近40度的高温让大部队赶紧采访,自己留下修车,我看过张辉为了照顾生病的队友一天一夜没合眼冒着大雪在高速上驾驶满脸疲惫。
新长征路上,苦过累过,但大家从不服输,永不言败。
我们的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风雨兼程,从酷暑到严寒,苦旅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别人挖掘不到的新闻,更重要的是沉下去,触摸了这个时代,触摸到了80年间新老长征路上那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支撑。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革命时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凝聚力,让红色种子撒向全国,开创了新局面。
媒体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媒体是正确舆论方向的引导者。新长征精神是一种助推力,让读者在忆苦思甜中高擎长征火炬,续写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