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记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
    汉滨区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和老党员交谈。

  吴大鹏 王家芳 尹娟奇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李孝清 文/图
    2016年8月,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任期将满之时,瓦铺村全体村民联名给省委组织部写信要求孙昉留任,在省市委组织部的多方协调下,省社会科学院同意其继续留任1年,确保该村脱贫致富。
    时间回到2015年7月27日,瓦铺村党支部活动室里来了位30多岁的年轻人。他和大伙聊得起劲,一点不像个干部,倒像从村里考学出去的年轻人回村了。这是孙昉给乡亲们最初的印象。
    到村当天,孙昉就转来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告诉自己:“来了就要扎下来!”
    开拓思路谋发展
    寺沟一带是陕南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沿线有48座古庙宇、8座古山寨、古“丝树”等自然人文古迹,加之沿途颇具特色的民居石板房和土特产。此外,茨沟镇有西安到安康的高速出口,交通方便;又有红叶豆腐宴等已形成的乡村游品牌,如果把这些资源挖掘打造出来,必然能吸引大批游客周末来度假,不愁发展不起来。当孙昉把这个设想告诉乡亲们的时候,大伙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缺资金、少思路,咋发展?
    随后的日子,孙昉用行动给乡亲们鼓起了信心。他一户户动员做工作,发动大伙心向产业想,他成了大伙家中的常客,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熟的像一家人。
    通过2个多月徒步100多公里山路采集信息,孙昉确定了“党支部+古道探秘生态游+产业协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与村党支部一班人分头行动。他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多次奔赴西安、北京等地,邀请旅游文化企业、规划设计专家等实地考察,使瓦铺村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国家级机构和专家的认可,捧回了“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立项“中国盐丝古道”开发,为瓦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方倾力帮扶脱贫
    孙昉根据摸底情况,确定了“因地制宜选主导产业、因户施策选增收项目、因人而异确定帮扶措施”的帮贫准则。为村里制定了三步走的脱贫帮扶计划:先根据全村贫困户家庭情况,通过政府兜底、发展庭院经济、劳务、搬迁等方式解决眼前的生产生活问题;再通过精细规划、招商引资,深入挖掘陕南民居和饮食文化,打造特色石板房建筑集群,挖掘秦巴山区家庭作坊传统文化,形成“一院一坊”,做大庭院经济;最后,以陕南抗日第一军革命根据地和“盐丝古道”历史背景为主线,通过整体打造、全域推进,重现商旅古道盛景,形成一个全新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长远稳定的发展。
    当群众得知孙昉的规划后,很多贫困户都成了孙昉的“座上宾”,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干一番。村支书唐国斌工作起来就撂下家里的事。村“三委”的每名成员跟着孙昉一趟一趟入户,一件一件帮扶,常常忙的一天就吃一顿饭,还要走几十里山路,却从无怨言。镇领导每周都到村上,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只要对瓦铺发展有利,全部无条件倾斜。联村的镇纪委书记杨佳成更是几乎扎在村上。省社科院领导和同事们,积极协助孙昉联系省直部门和企业,对瓦铺村的产业发展、具体困难逐一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措施。
    这些,都让孙昉万分感动。孙昉说:“我们瓦铺脱贫,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有脱贫攻坚的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地利,是瓦铺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人文和产业资源。人和,就是干部群众的迫切发展愿望和不等不靠的干劲,还有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我们院领导、同事们这个强大后盾!瓦铺村没有理由不脱贫,瓦铺村的村民会走向富裕之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