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精准扶志”的汉阴实践
关注脱贫攻坚
回望2016
通讯员 文飞 贺磊
“扶不起来、脱贫返贫、代际遗传……”如何铲除“精神贫困”导致的扶贫难题,激发汉阴6.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汉阴县启动的“精准扶志”工程,引入“扶志、扶智、扶人”源头活水,逐步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开启了77个村脱贫销号,长久致富的“智富门”。
扶志:树榜样治愈“心贫”顽疾
家住涧池镇麻柳村的姜桂平,2014年在信用社贷了5万多元盖了新房。如今,建房的贷款已经还了3万元,还剩下了2万多元。“我打算再喂上些牛羊,再努力努力,先把账还上。”对未来发展,姜桂平已有了清晰的想法。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勤劳肯干、有想法的人是位登记在册的贫困户,他先天双腿残疾,弟弟还是智力低下的聋哑人。完全符合社会兜底脱贫对象的他,面对困难,不等不靠。“现在政策好,光等着政府来扶,咋能真正致富?”身残志不残的姜桂平,在国家政策和驻村帮扶企业的扶持下,发展养殖、种植药材,和哑巴弟弟撑起了一个家。“村里姜娃子他们都盖起了房子,我们咋能不加把劲!”村里人看到身患残疾的姜桂平都能把日子越过越好,谁还有脸坐在家里“等、靠、要”。麻柳村村支书龚厚忠说:“现在村里变化大了,大家都在互相比谁家整齐、干净,比谁更有本事。”
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观念一旦更新,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铁佛寺镇近期就以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目标,开展了首届“脱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张旗鼓表彰“产业脱贫之星”、“技能致富之星”、“打工创业之星”、“自强励志之星”、“清洁环保之星”和“教子育人之星”,并计划将此作为“扶志”的一项长效机制,每季度举办一次。
汉阴县针对当前少数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及时制定出台《汉阴县精准扶志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建好一个自治平台、建设一批扶志基地、组织一轮集中培训、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一轮扶志讲堂活动、建立一面“光荣榜”和“激励榜”等“七个一”,突出开展“三讲三树”活动,通过镇联村领导或帮扶干部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形式,向贫困群众讲明白形势、讲明白政策、讲明白责任。同时,在全县上下广泛树立和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身残(病)志坚三方面典型,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扶智:培训学校办在贫困户心坎上
“镇上书记当校长,县教体局、人社局负责人当老师,村里支书当班长。”双乳镇江河村村民郭诗铁最近每天都要到学校去听课,有了老师的系统传授,他终于知道了自家桃树结不出果实的原因,同时还学到嫁接、剪枝、梳花、防病防害等管理知识。
这所解决了困扰郭诗铁许久难题的学校,就是汉阴县双乳镇农民教育培训学校。这所利用原三同村小学废弃的校舍,开办起来的综合性培训学校,培训内容除了实用技术外,还涵盖了道德励志教育、家风家训传承、精准脱贫政策等。培训方式采取“2天扶志+5天扶智”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学习完毕后,每个人就能领取结业证书,成为一名职业农民。
像郭诗铁一样,第一期160余名精准扶贫对象都在这所学校进行了“深造”。按照计划,全镇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要接受培训,5年内该镇所有农民都将接受一次教育培训,从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
“结合全县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我们将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进行整合,”汉阴县教体局局长张小泉说,按照区域优势、人员规模、分片集中合理重组原则,计划建立起东西南北四个片区标准化农民教育培训学校,不断壮大技能培训办学实力,形成职业教育“拳头”。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汉阴县始终把技能培训这项“民生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搭建扶贫培训平台、组建扶贫培训“专家库”、探索“2+5”培训模式,让贫困人员靠“一技之长”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脱贫能力,彻底让贫困成为“过去时”。
扶人:致富带头人“拉一把”
风景秀丽的涧池镇龙寨沟景区,聚源实业有限公司在附近的沙坝、仁河等村流转了2000亩土地,建立杭白菊种植基地。企业负责人邹发军,这位汉阴本地的汉子与来自重庆的妻子一起,不仅让菊花茶出口热销,也让村里98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感谢政府招来这样的企业。”村民们都这样说,原因在于:菊花采摘时节,村上有100余人来干活,采摘菊花手脚麻利一点一天能赚120元,加上每亩650元土地流转费,人均纯收入不低于10000元。
大伙看到种植菊花能赚钱,企业还提供种苗、菊花专用肥和免费技术指导,不少人便萌生了自己种植的想法。在政府的引领下,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30余户贫困户主动加入了聚农菊花专业合作社,种菊花技术成为村民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为村民未来增收的希望和共识。
观音河镇众盈种植专业合作社金丝皇菊生产基地王飞,发放农民工资30万元,带动了周边30余户贫困户脱贫。平梁镇产业大户牛少军,主动将自己的烤烟种植经验无偿提供给群众,帮带24户贫困户走上了发展产业的道路……
扶贫,最根本的是“扶人”。汉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县委书记周永鑫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脱贫奔富,关键是外力激发内力,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要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扶上马,送一程。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产业扶贫措施,把致富带头人扶好了,建立起其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机制,让贫困户懂得了市场规律,看到了致富的门路,成效自然会显现出来。截至目前,汉阴县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已脱贫1578户5996名。
回望2016
通讯员 文飞 贺磊
“扶不起来、脱贫返贫、代际遗传……”如何铲除“精神贫困”导致的扶贫难题,激发汉阴6.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汉阴县启动的“精准扶志”工程,引入“扶志、扶智、扶人”源头活水,逐步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开启了77个村脱贫销号,长久致富的“智富门”。
扶志:树榜样治愈“心贫”顽疾
家住涧池镇麻柳村的姜桂平,2014年在信用社贷了5万多元盖了新房。如今,建房的贷款已经还了3万元,还剩下了2万多元。“我打算再喂上些牛羊,再努力努力,先把账还上。”对未来发展,姜桂平已有了清晰的想法。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勤劳肯干、有想法的人是位登记在册的贫困户,他先天双腿残疾,弟弟还是智力低下的聋哑人。完全符合社会兜底脱贫对象的他,面对困难,不等不靠。“现在政策好,光等着政府来扶,咋能真正致富?”身残志不残的姜桂平,在国家政策和驻村帮扶企业的扶持下,发展养殖、种植药材,和哑巴弟弟撑起了一个家。“村里姜娃子他们都盖起了房子,我们咋能不加把劲!”村里人看到身患残疾的姜桂平都能把日子越过越好,谁还有脸坐在家里“等、靠、要”。麻柳村村支书龚厚忠说:“现在村里变化大了,大家都在互相比谁家整齐、干净,比谁更有本事。”
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观念一旦更新,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铁佛寺镇近期就以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目标,开展了首届“脱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张旗鼓表彰“产业脱贫之星”、“技能致富之星”、“打工创业之星”、“自强励志之星”、“清洁环保之星”和“教子育人之星”,并计划将此作为“扶志”的一项长效机制,每季度举办一次。
汉阴县针对当前少数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及时制定出台《汉阴县精准扶志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建好一个自治平台、建设一批扶志基地、组织一轮集中培训、培树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一轮扶志讲堂活动、建立一面“光荣榜”和“激励榜”等“七个一”,突出开展“三讲三树”活动,通过镇联村领导或帮扶干部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形式,向贫困群众讲明白形势、讲明白政策、讲明白责任。同时,在全县上下广泛树立和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身残(病)志坚三方面典型,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扶智:培训学校办在贫困户心坎上
“镇上书记当校长,县教体局、人社局负责人当老师,村里支书当班长。”双乳镇江河村村民郭诗铁最近每天都要到学校去听课,有了老师的系统传授,他终于知道了自家桃树结不出果实的原因,同时还学到嫁接、剪枝、梳花、防病防害等管理知识。
这所解决了困扰郭诗铁许久难题的学校,就是汉阴县双乳镇农民教育培训学校。这所利用原三同村小学废弃的校舍,开办起来的综合性培训学校,培训内容除了实用技术外,还涵盖了道德励志教育、家风家训传承、精准脱贫政策等。培训方式采取“2天扶志+5天扶智”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学习完毕后,每个人就能领取结业证书,成为一名职业农民。
像郭诗铁一样,第一期160余名精准扶贫对象都在这所学校进行了“深造”。按照计划,全镇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要接受培训,5年内该镇所有农民都将接受一次教育培训,从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
“结合全县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我们将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进行整合,”汉阴县教体局局长张小泉说,按照区域优势、人员规模、分片集中合理重组原则,计划建立起东西南北四个片区标准化农民教育培训学校,不断壮大技能培训办学实力,形成职业教育“拳头”。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汉阴县始终把技能培训这项“民生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搭建扶贫培训平台、组建扶贫培训“专家库”、探索“2+5”培训模式,让贫困人员靠“一技之长”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脱贫能力,彻底让贫困成为“过去时”。
扶人:致富带头人“拉一把”
风景秀丽的涧池镇龙寨沟景区,聚源实业有限公司在附近的沙坝、仁河等村流转了2000亩土地,建立杭白菊种植基地。企业负责人邹发军,这位汉阴本地的汉子与来自重庆的妻子一起,不仅让菊花茶出口热销,也让村里98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感谢政府招来这样的企业。”村民们都这样说,原因在于:菊花采摘时节,村上有100余人来干活,采摘菊花手脚麻利一点一天能赚120元,加上每亩650元土地流转费,人均纯收入不低于10000元。
大伙看到种植菊花能赚钱,企业还提供种苗、菊花专用肥和免费技术指导,不少人便萌生了自己种植的想法。在政府的引领下,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30余户贫困户主动加入了聚农菊花专业合作社,种菊花技术成为村民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为村民未来增收的希望和共识。
观音河镇众盈种植专业合作社金丝皇菊生产基地王飞,发放农民工资30万元,带动了周边30余户贫困户脱贫。平梁镇产业大户牛少军,主动将自己的烤烟种植经验无偿提供给群众,帮带24户贫困户走上了发展产业的道路……
扶贫,最根本的是“扶人”。汉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县委书记周永鑫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脱贫奔富,关键是外力激发内力,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要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扶上马,送一程。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产业扶贫措施,把致富带头人扶好了,建立起其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机制,让贫困户懂得了市场规律,看到了致富的门路,成效自然会显现出来。截至目前,汉阴县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已脱贫1578户599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