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新常态下打出新套路
——留坝县“加减乘除”推动精准扶贫
    生猪养殖是留坝县确定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图为武关驿镇红岩沟村“第一书记”杨茂华(左二)查看村养猪合作社生猪生长情况。

    留坝县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图为江口镇梭椤村“第一书记”王正华(左一) 帮助贫困户卢光弟建造新房。
    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是留坝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坚,既扶“贫困户”又扶“空壳村”,有效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
    通讯员 方毅君 赵若帆 马洁 本报记者 李冀安 王根平 文/图
    “扶贫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确保每一名贫困户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在召开的全县脱贫攻坚扩大会议上,留坝县县长马宏伟坚定地说。
    扶贫路上,如何才能不落下一家贫困户?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留坝县结合工作实际,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谋划推进,巧用“加减乘除”法,做好“综合运算”题,结“穷亲”、挖“穷根”,开“良方”、治“穷病”,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加法:制度加压,责任夯实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把责任落实到人。”县长马宏伟在扶贫攻坚推进会上掷地有声地说。该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在全县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开展“连心连亲结对帮扶”活动,落实124个包联部门1200余名干部成为1600户特困群众的“当家人”,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在职干部当“主心骨”。
    全县8个镇(办)、75个行政村统一建立“五牌六档一簿一手册”基础资料,对外公开公示,实行动态化管理、挂图式作战,压实包扶责任,“一户一策”落实帮扶措施,加强驻村联户扶贫跟踪监测管理,并明确要求贫困户不脱贫,帮扶不换、人员不撤、责任不卸。
    “你家房前屋后蜜源好,又有养蜂的技术,只要你按棒棒桶的技术规范来养蜂,产品我包销包售”,省城来的“第一书记”赵红喜正在给桃园铺村贫困户李红明出主意。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果。帮扶干部在农村一线倾注心血,与贫困群众真心实意“结穷亲”,因户施策“送点子”,让贫困户真正走出贫困、共奔小康。
    减法:全面摸排,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必先精准识别。该县按照“一走访、两了解、三参与、四签字、五把关”的原则,从严从实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可靠,精准识别率达100%。
    “对照各村上报的贫困户名单,逐一进行入户走访,核查信息是否准确,确定的贫困户对象是否精准。”该县组织1000余名干部通过入户调查、集体评议,清理超标、安抚退出,对全县的贫困户、贫困村进行了4轮的反复识别,对不符合条件的减去精准扶贫资格,漏报的“真贫困户”户及时补充到位,同时建立好精准扶贫电子台账,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做到扶贫对象更准、施策靶向更明。
    目前,按照“九条红线”原则,在去年年底剩余贫困户1721户4389人的基础上又退出383户1179人,新增552户1230人。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对撤并后组建的行政村再次核查,由原来的45个贫困村减少到目前的39个。
    乘法:整合资源,放大效益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班车”,早日实现增收致富目标,该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贫困农户参与、统一建园的方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贫困户”的“抱团式”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村干部和产业能人牵头,科学合理引导贫困户组团发展食用菌,土蜂、土鸡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全县成立专业合作社22个,带动农户2955户。
    马道镇沙坝村的袋料食用菌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用扶贫补助资金、个人自筹资金和劳务折算资金作为股金抱团发展,实现困难群众“土地出租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金、产业发展挣本金”。2015年,该社发放劳务工资31万元,4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700余元,仅此一项就已经达到脱贫指标。
    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做好“乘”法的要诀。该县在省市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的基础上,鼓励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和资金入股参股到扶贫经济实体中,同时积极整合各领域、各行业项目资金向39个贫困村集中倾斜,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自从把我村确定为旅游扶贫试点村后,县镇项目资金全部向我村倾斜,不仅让贫困户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挣了钱,全村的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善,使全村群众普遍受益”。紫柏街道办事处小留坝村支书夏道华高兴地说。2015年该县启动旅游扶贫试点村10个,每个村投入建设资金50万元改“穷貌”,用于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观光农业等旅游产业,全面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各类财政支农、惠农项目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协会投放,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增收。
    除法:扶智换脑,破除瓶颈
    扶贫易扶志难扶,最难的是革除旧观念。如何让贫困户自立、自信是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扶贫工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一方面要教育引导贫困户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将“输血”转变为“造血”,把扶贫与扶志、扶技相统一。
    今年以来,对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的552户1800人贫困群众,该县实施以“三养一药一旅游”(养鸡、养蜂、养食用菌,种植中药材,发展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扶贫。整合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045万元,累计建成扶贫产业基地20个,带动1078户贫困群众发展白芨、西洋参等中药材种植2600亩,袋料香菇120万筒,养蜂6000余箱,养殖土鸡8000余只。精心打造了紫柏山滑雪场、栈道水世界、留侯老集、火烧店乡村旅游等一批特色景区,各景区景点的就业岗位优先安置县内贫困户成员,并以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餐饮业、住宿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的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奖励社会力量和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和旅游商品生产,全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全县共发展电商示范户23户,个人网店263家,物流、快递企业13家,并在袁家村设立留坝特色农产品经销点,成功将农产品市场做到了农民家门口,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火烧店镇堰坎村60岁的马广勤劳、爱干净,但脾气掘,以前人缘也不太好。两年前,镇上修路从他家房边过,他张口就要5万元。去年初县镇鼓励他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造后办起了农家宾馆。干净、闲适、地道的陕南农家特色小院、香甜可口的农家美食给老马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客源。老马像是换了个人,不仅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还主动请游客免费去自家板栗园、果园采摘,客人走时再送点自家的腊肉、腌菜。去年马广收入了7万多元,“老马客栈”成了闻名遐迩的品牌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贫困户在从事旅游服务业的过程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也获得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该县县委书记许秋雯告诉记者。
    按照“一体两翼”的扶贫工作思路,实施“雨露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指导培训,加强就业政策指导,让贫困户掌握“看家技能”,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十二五”以来,该县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旅游方面创业贷款1200多万元,帮助4200户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了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县贫困户90%以上接受专门培训,52%以上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